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1:08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7:45
微观经济学中短期生产的合理区间是短期生产函数的第二个阶段,即APL>MPL>0的阶段,称为生产的经济阶段或生产的合理区域。
在短期生产函数中,除一种要素以外,其他要素固定不变。在一种要素可变情况下,随着可变要素逐渐增加,总产量、平均产量及边际产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假定生产某种产品需要两种投入要素:资本K和劳动L,其中资本K为固定投入要素,劳动L是可变投入要素。产量随着劳动者人数的变化而变化。下面,我们引入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三个概念来说明产量和劳动之间的关系。
劳动的总产量(total proct,TPL)指短期内在技术水平既定条件下,利用一定数量的可变要素(如劳动)所生产产品的全部产量。其表达式为:TPL=f(L)。
劳动的平均产量(average proct,APL)是指平均每一单位可变要素所分摊的总产量。其表达式为:
劳动的边际产量(marginal proct,MPL)是指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的投入所导致的总产量的增加量。
根据平均产量及边际产的变化特点,可以将生产或者要素的投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生产的三个阶段具有如下的特点:
第I阶段:(0,L2),此时MPL>APL,APL呈现递增趋势。
第Ⅱ阶段:(L2,L3),此时,APL>MPL>0,APL呈现递减趋势。
第Ⅲ阶段:(L3,∞),此时,MPL<0时,TPL呈递减趋势。
在第I阶段中,可变要素的投入量从0增加到L2个单位时,在这阶段各种产量曲线的变化特征为:劳动的平均产量始终是上升的,并且达到了最大值;劳动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后开始递减,但其始终大于劳动的平均产量;劳动的总产量始终是增加的。
所以,此阶段称为平均产量递增阶段。这说明在本阶段内,固定要素投入相对过多,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有利于两者搭配比例更加合理化。因此,第I阶段企业的生产力并未充分发挥,生产力旺盛,在该阶段理性厂商对可变要素的投入不会停止。
在第Ⅱ阶段中,AP虽开始下降,但仍相当高;同时MP>0,这时继续投入生产要素,仍会有额外的产出。因此,第2阶段可称生产的经济阶段。亦可称为生产的合理区域。
在第Ⅲ阶段中,MP<0,TP开始下降,这表示生产要素投入过多,不但不能增加生产,反而使总产量减少,使生产者蒙受双重损失,一是资源的浪费,二是总产量的减少。因此,第Ⅲ阶段可称为生产不经济的阶段。
综合以上所述,可知第I阶段中要素的生产力尚未充分发挥,不是最有利的生产阶段。第Ⅲ阶段中要素的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开始下降,此种情形不但无利,而且有害,因此也不是有利的生产阶段。第Ⅱ阶段则无上述两阶段的缺点,故为短期生产的经济阶段。
扩展资料
厂商在实际生产中会选取第Ⅱ阶段中的具体哪一点来安排生产,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价格:
1、如果相对于资本的价格而言,劳动的价格较高,则劳动的投入量靠近点L2对于生产者较有利;
2、若相对于资本的价格而言,劳动的价格较低,则劳动的投入量靠近点L3对于生产者较有利。
无论如何,都不能将生产维持在第I阶段或推进到第Ⅲ阶段。
短期生产函数反映了西方经济学中的经典定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并不是根据经济学中的某种理论或原理推导出来的规律,它只是根据对实际的生产和技术情况观察所做出的经验性的概括,反映了生产过程中的一种纯技术关系。
该规律只有在下述条件具备时才会发生作用:
(1)生产技术水平既定不变;
(2)除一种投入要素可变外,其他投入要素均固定不变;
(3)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量必须超过一定点。
也就是说,投入要素不是完全替代品。比如,在农业生产中,第一单位的劳动与一些农业机械及一块耕地结合时,开始有可能明显增加总产量,但随着劳动投入增加,过了某一点之后,下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农产品数量将小于前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产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短期生产函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7:45
短期生产合理区间指的是P>AVC。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7:46
就是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之间的关系吧。。。。追问短期生产有三个阶段,可是书上只说了第二阶段是决策区间。不知道合理区间是指那几个阶段的呢。追答第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7:47
AVC的最低点(曲线MC与AVC的交点)与ATC的最低点中间(曲线MC与ATC的交点)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