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师(道),则不如无师(道)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29 10:5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00:31
我们每个人因为成长的家庭环境、受教育环境各不相同,当我们同读一本书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有了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应该可能从同一本书中吸收了不同的营养,虽都为自己所用,但书中内容也不可全照搬。
刚上大学时,第一个月会迎来校级和院系级别的学生会竞选活动。那时候的我不断尝试,在各种各样的场合锻炼自己的胆量,*自己出入于各种各样的活动。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我学会了一句话,在校学生会落选的现场,学生会*有一个发言,“现在你们是大学生了,有自己的分辨能力,以后不管走到哪里,不管谁说的话,只要你觉得对你有用你就信,你若觉得对你无用则不用信,包括我接下来的话。”
我们在学校为人师者总是给学生规定这样那样的规定,是否符合儿童的发展规律呢?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思。就拿我见过的规定来说吧
1.课前一支歌,规定每节课前都要唱一首歌。
2.每个同学都得穿校服。
3.统一桌布,不知什么时候小学生统一(自愿)购买桌布也成了一种时尚。
3.上学时不能来太早,则不能来太晚。
4.放学了必须马上回家,以免在学校引起事端。
5.男女生不允许同桌。
6.不能浪费饭菜。
7.进寝室以后不能说话。
8.放学回寝室的路上不能跑,不能说话。
9.晚自习后十分钟内必须到宿舍
……
这些规定大部分都是很容易理解的,并且基本上很多的学校都在施行,有的规定是人性化的必须要实施的,而有的规定则是让我所无法接受和理解的。假如,这时候所有的学生都按照这样的规定,那么每天放学以后可能看到的都像是老人说的“鬼点灯笼”一样的场面。
就拿男女生不允许同桌这件事来说吧。很多家长和专家对待这样的男女生交往持比较积极的态度,起码持不反对的意见,但是会给孩子们讲里面的利害关系,让孩子自己去抉择。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早恋有诸多好处: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在人际关系方面有所提高;有利于激发孩子更优秀,因为既然两个孩子互相欣赏,那一定是在某一方面有长处的;提前适应生活,因为我们每个人长大都是要结婚生子的。
从这些角度来想问题的话,好像我们应该提倡男女生交往,我要表达的也不是这个意思。中国自古以来都是有着比较含蓄的文化内涵,在我们中国大摇大摆的恋爱或者公众场合有亲密动作是不太容易被人理解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想,一个高中学生,甚至初中学生对异性有好感难道不该是正常的?难道我们要打压孩子这方面的正常表现吗?
有很多规定其实对于孩子们而言是欠佳考虑的。我见到早上因为不能来太早,导致很多提前上班的家长,提前一个小时就把孩子扔在离学校两条公路的大树下,任凭寒风吹动。这种规定是好是坏?我也不太清楚。
回寝室的路上不能说话,这个规定我亲身经历过。我任教的第一个学校,每天晚上放学所有班主任都藏在路两旁的四季青后,随着准备出现逮说话的同学,以完成自己永远都完不成的任务。学校规定,如果自己班被别的班主任逮1个学生,那么自己就需要逮3个学生完成这个学生的“违纪”的任务,这样的话领导只需要值班抓违纪一次,后面的就不用出现了,因为班主任之间的“斗争”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如果每件事都听老师的,如果每个学生都按照学校的规定办事,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都是听话机器,都是没有自己思想的人。学校有时也应该反思,每项规定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否还有更好的办法约束。
尽信师(道),不如无师(道)。
1.读曹培英老师的《跨越断层 走出误区》第一章“数感”。我们在教授认识数的课题时,要敢于联系实际,用我们生活中儿童常见的实物。我对数感的理解目前还只存在于字面上的理解,读完这章才知道,数感是可以“数”出来的;是可以“读”出来的;是可以“看”出来和“推”出来的;是可以“算”出来和“估”出来的;是可以“用”出来的。平时教学中,要多多注意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是从《叶圣陶教育名篇》中读出来的,他在1919年就能有如此高深的见解,真不愧是教育家。
3.在“深度阅读”中继续坚持,一本书读一遍可能读不太懂,可以读第二遍、第三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00:31
我们每个人因为成长的家庭环境、受教育环境各不相同,当我们同读一本书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有了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应该可能从同一本书中吸收了不同的营养,虽都为自己所用,但书中内容也不可全照搬。
刚上大学时,第一个月会迎来校级和院系级别的学生会竞选活动。那时候的我不断尝试,在各种各样的场合锻炼自己的胆量,*自己出入于各种各样的活动。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我学会了一句话,在校学生会落选的现场,学生会*有一个发言,“现在你们是大学生了,有自己的分辨能力,以后不管走到哪里,不管谁说的话,只要你觉得对你有用你就信,你若觉得对你无用则不用信,包括我接下来的话。”
我们在学校为人师者总是给学生规定这样那样的规定,是否符合儿童的发展规律呢?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思。就拿我见过的规定来说吧
1.课前一支歌,规定每节课前都要唱一首歌。
2.每个同学都得穿校服。
3.统一桌布,不知什么时候小学生统一(自愿)购买桌布也成了一种时尚。
3.上学时不能来太早,则不能来太晚。
4.放学了必须马上回家,以免在学校引起事端。
5.男女生不允许同桌。
6.不能浪费饭菜。
7.进寝室以后不能说话。
8.放学回寝室的路上不能跑,不能说话。
9.晚自习后十分钟内必须到宿舍
……
这些规定大部分都是很容易理解的,并且基本上很多的学校都在施行,有的规定是人性化的必须要实施的,而有的规定则是让我所无法接受和理解的。假如,这时候所有的学生都按照这样的规定,那么每天放学以后可能看到的都像是老人说的“鬼点灯笼”一样的场面。
就拿男女生不允许同桌这件事来说吧。很多家长和专家对待这样的男女生交往持比较积极的态度,起码持不反对的意见,但是会给孩子们讲里面的利害关系,让孩子自己去抉择。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早恋有诸多好处: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在人际关系方面有所提高;有利于激发孩子更优秀,因为既然两个孩子互相欣赏,那一定是在某一方面有长处的;提前适应生活,因为我们每个人长大都是要结婚生子的。
从这些角度来想问题的话,好像我们应该提倡男女生交往,我要表达的也不是这个意思。中国自古以来都是有着比较含蓄的文化内涵,在我们中国大摇大摆的恋爱或者公众场合有亲密动作是不太容易被人理解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想,一个高中学生,甚至初中学生对异性有好感难道不该是正常的?难道我们要打压孩子这方面的正常表现吗?
有很多规定其实对于孩子们而言是欠佳考虑的。我见到早上因为不能来太早,导致很多提前上班的家长,提前一个小时就把孩子扔在离学校两条公路的大树下,任凭寒风吹动。这种规定是好是坏?我也不太清楚。
回寝室的路上不能说话,这个规定我亲身经历过。我任教的第一个学校,每天晚上放学所有班主任都藏在路两旁的四季青后,随着准备出现逮说话的同学,以完成自己永远都完不成的任务。学校规定,如果自己班被别的班主任逮1个学生,那么自己就需要逮3个学生完成这个学生的“违纪”的任务,这样的话领导只需要值班抓违纪一次,后面的就不用出现了,因为班主任之间的“斗争”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如果每件事都听老师的,如果每个学生都按照学校的规定办事,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都是听话机器,都是没有自己思想的人。学校有时也应该反思,每项规定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否还有更好的办法约束。
尽信师(道),不如无师(道)。
1.读曹培英老师的《跨越断层 走出误区》第一章“数感”。我们在教授认识数的课题时,要敢于联系实际,用我们生活中儿童常见的实物。我对数感的理解目前还只存在于字面上的理解,读完这章才知道,数感是可以“数”出来的;是可以“读”出来的;是可以“看”出来和“推”出来的;是可以“算”出来和“估”出来的;是可以“用”出来的。平时教学中,要多多注意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是从《叶圣陶教育名篇》中读出来的,他在1919年就能有如此高深的见解,真不愧是教育家。
3.在“深度阅读”中继续坚持,一本书读一遍可能读不太懂,可以读第二遍、第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