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01 04: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20:19
常用通假字 七年级上 1、昂首观之,向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童趣》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论语十则》 4、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山市》 5、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不,通“否”,表疑问。
《陈太丘与期》 七年级下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伤仲永》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
《木兰诗》 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坐,通“座”,座位。
《*》 4、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两小儿辩日》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副词,通“只”。《狼》 八年级上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核舟记》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核舟记》 4、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核舟记》 5、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多赋予字之后。《核舟记》 6、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通“举”。《大道之行也》 7、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8、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通“层”。《望岳》 9、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通“缺”,中断。《三峡》 八年级下 1、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转,通“啭”,鸟叫声。《与朱元思书》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反,通“返”。《与朱元思书》 3、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见,通“现”,露出。《与朱元思书》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马说》 5、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马说》 6、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马说》 7、其真无马邪 ! 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马说》 8、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送东阳马生序》 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送东阳马生序》 10、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
《岳阳楼记》 11、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托。
《岳阳楼记》 1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羞,通“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
《行路难》 九年级上 1、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唱,通“倡”,首发。
《陈涉世家》 2、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
《陈涉世家》 3、将军被坚执锐。 被,通“披”。
《陈涉世家》 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
《唐雎不辱使命》 5、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唐雎不辱使命》 6、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隆中对》 7、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已,通“以”。《隆中对》 九年级下 1、公输般诎。
诎,通“屈”,理屈。《公输》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通“横”,梗塞,不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鱼我所欲也》 7、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辩 ,通“辨”,辨别。《鱼我所欲也》 8、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与,通“欤”,语气助词。《鱼我所欲也》 9、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鱼我所欲也》 10、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1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愚公移山》 12、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 1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愚公移山》常用通假字例表通假字与本字 例句 出处 “坐”通“座” 先自度其坐,而置之其左 《郑人买履》 “反”同“返” 反归去之。
《郑人买履》 “阙”同“缺”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山峡》 “伏”通“服” 人皆伏其精练 《梦溪笔谈-梦天寺木塔》 “负”通“伏” 于是燕王负斧质,之阙下* 《汉书-文三壬传》 “说”通“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止”通“只”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 “强”通“僵” 昂首观之,项之为强 《幼时记趣》 “邱”通“丘” 以土砾凸着为邱 《幼时记趣》 “女”同“汝” 悔女知之乎? 《论语》 “陇”通“垄” 小麦覆陇黄 《观刈麦》 “为”同“谓”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帖”通“贴” 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 “火”通“伙” 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 “熙”通“嬉” 圣人非所与熙人,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使楚》 “曾”通“层”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望岳》 “祗”通“只”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说》 “食”通“饲”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 “见”通“现” 刀美不外见 《马说》 “邪”通“耶” 其真无吗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板”通“版” 活板 《活板》 “已”通“以”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活板。
【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文言文大全摘抄100字:1.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的边上,看见有一个妇人在坟墓前哭得十分悲伤。
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子路问道:“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伤心的事吧?”那个妇人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
孔子说:“学生们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2.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译文:世人都称孟尝君能够赢得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顺他,(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岂能说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真正的)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面向南方称王而*秦国,哪里还要借助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呢?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下,这就是(真正的)贤士不到他门下的原因。
3.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插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4.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皎洁的月光照入门内,(于是我)高兴地起来散步。
心想没有(可以)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共享月景)。
月光充满了庭院,好像积水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和藻荇一样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5.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大道在天下实行时,天下是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有才能的人选 *** 。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
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儿女,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
这就是理想社会。 6.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
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吾者.姓.名.字. 吾生.公元. 家有一父一母,下有小弟.吾者 学生也 平日无独特之表现 虽为外向 也亦有活泼 不爱与不熟者讲话 熟者另当别论 动虽好学 但非喜欢读书
何去何从?谁人自知.知人易 自知难 天生我才必有用 何处用之 偶有知者 亦难脱世之纷扰 念倦世俗 唯有一所需 一所要 ;吾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 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 要这众生 都明白我意 要哪诸佛 都烟消云散
常会阅读书籍 而多为吾之所爱 时常会自娱自乐 却不痴于此 时而追求时尚 却不以 攀比为目的 只因习性如 别无他目的 吾只为普通者 无他特别之处 仅此而已!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一、.解释下列有下划线的字词缘溪行 夹岸数百步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复前行 欲穷其林渔人甚异之 仿佛若有光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黄发垂髫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 乃大惊 具答之 咸来问讯 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此中人语云 便扶向路 及郡下 诣太守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欣然规往 未果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二、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渔人甚异之。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三、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
展开桃花源记 陶渊明一、.解释下列有下划线的字词缘溪行 夹岸数百步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复前行 欲穷其林渔人甚异之 仿佛若有光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黄发垂髫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 乃大惊 具答之 咸来问讯 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此中人语云 便扶向路 及郡下 诣太守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欣然规往 未果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二、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2、渔人甚异之。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三、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①自然环境:②社会环境:③生活状况:④精神状态:2、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3、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4、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四、一词多义【中】①晋太元中 ②中无杂树【志】 ①寻向所志 ②处处志之【为 】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 ①寻向所志 ②寻病终【闻 】 ①村中闻有此人 ②具言所闻【舍 】 ①便舍船 ②屋舍俨然【作 】 ①其中往来种作 ②设酒杀鸡作食五、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 古: 今:2、豁然开朗 古: 今: 3、阡陌交通 古: 今: 六、通假字找出下句的通假字,并解释便要还家:七、成语从本文总结出几个成语,并解释。
(至少四个) 陋室铭 刘禹锡一、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孔子云:何陋之有?二、解释下列下划线的字词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三、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2、文章的点题句:_______,______。
3、文章是从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4、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_____,_____。
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5、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____,引用孔子的话又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6、《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____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
“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爱莲说 周敦颐一、解释下列下划线的字词。
可爱者甚蕃 独爱菊 世人盛爱牡丹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 陶后鲜有闻 宜乎众矣二、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1、可爱者甚蕃。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濯清涟而不妖。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三、课文研读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2、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3、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核舟记 魏学洢一、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词为宫室 以至鸟兽 罔不因势象形 尝贻余核舟一 盖大苏泛赤壁云 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 箬篷覆之 清风徐来 石青糁之 佛印居右 其两膝相比者 佛印绝类弥勒 矫首昂视 神情与苏、黄不属 诎右臂支船 左手倚一衡木 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 钩画了了 其色墨 其色丹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二、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4、佛印绝类弥勒,袒胸*,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5、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6、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7、技亦灵怪矣哉。三、课文研读1、下面对句子理解错误的是A、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1.孔门师徒各言志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回、子路在孔子身边侍立.孔子说:"何不各自说说你们自己的志向 "子路说:"希望有车马乘坐,穿又轻又暖的皮袍,而且拿出来与朋友共同使用,就是用坏了穿破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愿意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说:“使年老的人过得安逸,让所有朋友信任,使年轻的人怀念.”2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3.陈蕃愿扫除天下 【原文】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选自《后汉书》作者范晔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4.班超投笔从戎 【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班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译文】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5.宗悫乘风破浪 【原文】宗悫(què),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⑹.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拒⑺贼,贼十余人皆披散⑵,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⑻以文义为业,炳素[10]高洁,诸子群从⑶皆好学,而悫独任气⑷好武,故不为乡曲⑸所称.【译文】宗悫的字是元干,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是宗炳字少文,此人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有强盗来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跟着他喜好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故而默默无闻.6.祖逖闻鸡起舞 【原文】初,范阳祖逖(tì),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译文】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