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后感6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30 02:4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5:27
人类面临四大基本约束,已经讲完了三个,收篇我们来讲讲第四个:相互协调。宏观经济主要研究个人在集体中互相协调的规律,而宏观经济学的关注点,是整个社会如何通过货币达成合作与协调。
奥地利学派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自发秩序”,它的意思是说,我们今天在社会上看到的秩序,不是由哪一个人或者哪一个权威机构一厢情愿地设计出来的,它是由无数人的行动汇合而成的。比如日常使用的语言、文字就是一种自发秩序,货币也是如此。货币的诞生及被认可,又和它的重要性分不开。
货币的第一个作用是,避免了交易中双重偶然性的要求。在物物交换的年代,人们达成交易是有条件的。比如我有多余的面包,同时我需要牛奶,那么我就必须遇到一位有牛奶又需要面包的人,只有这样我才能完成交易,这就是所谓的双重偶然性。显而易见,满足双重偶然性是很不容易的。货币的出现,只需要满足一重偶然性,交易即可达成,为交易双方带来了极大便利。
货币的第二个作用是,降低质量检验成本。没有货币的帮助,我作为出售面包的人,酿酒商来买面包时,我得品尝他的酒合不合格;裁缝来买面包时,我得检验他的服装合不合格……有了货币,我只需要检验货币真假及金额。
货币的第三个作用是,增加市场交易量。实际上,第三个作用是在第一、第二个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不需要满足双重偶然性的要求,质检成本也大幅减少,导致交易量大增。社会上每一个参与交易的人,幸福感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1、通货膨胀的根源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的持续增长,这里面有两个关键点:第一,“物价”指的不是某种商品的价格,而是指一般的物价总水平;第二,是持续增长,不是暂时性的。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有很多,其中一个很常见的叫“消费者物价指数”。比如,消费者物价指数是120元,指的是原来用100元就能够买到的一篮子货物,现在需要120元。这一篮子货物是事先约定好的、固定不变的,并不是日常消费的具体货物种类。指数上涨到120元,也并不是意味着日常开销一定会增长那么多,只是一个大致的统计。
理解通货膨胀,有一个被经济学家广泛使用的理论框架——货币数量论。这个理论用简单的公式表示,货币流通量乘以货币流通的速度,等于一个社会里货物的总量乘以平均物价,用符号对应来代表就是:MV=PY。我们稍微做个移项(P=MV/Y)就能看到,一个社会的平均物价跟这个社会的货物总量成反比。换句话说,货物总量越大,产生的通货膨胀的机会就越小。而社会的平均物价跟货币流通量成正比,货币流通量越大,产生通货膨胀的机会就越大;同时它也跟货币流通的速度成正比,货币流通的速度越快,通货膨胀的机会也越大。
2、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影响是在经济生活中,每个个体很难分辨物件的上涨究竟是相对价格的变化还是物价整体水平的变化。举个例子: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无法一下子判断出通货膨胀的效应,但是我们能够观察到一些人、一些企业或者一些行业会率先作出反应。有些企业先涨工资,有些房地产开发商楼盘涨价,有些人会先借一大笔钱来买房,他们通过调整自己资源的定价和组合方式,从而减少损失,甚至增加了收入。
于是,人们会产生一种逻辑,就是这些急着加薪的企业,哄抬房价的开发商,还有争先恐后买房的消费者…造成了通货膨胀。但是这些人和企业,只是更早地警觉和更快地行动起来而已,是对通货膨胀的合理反应,并没有改变通货膨胀的事实。
了解通货膨胀的根源时,我们知道,在发生通货膨胀的过程中,钱相对于物来说不值钱了。那么,主要以钱的形式保存的财富会受损,而主要以物的方式保存的财富会相对受益。在私人和*之间,也存在财富转移。
1929年美国发生大萧条以后,世界各国都经历了大大小小的经济周期,这使得经济学界产生了一个持久且迫切的需求,那就是研究经济周期,并探讨能否通过人为干预来调节经济周期。经济学家就经济周期产生的根本原因,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学派,最著名的包括:
虽然经济学派争论不休,但是他们也达成了一些共识:
第一、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主要靠供应方面的因素。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还是要看生产力。
第二、短期的经济波动,往往来自需求方面,例如人们在消费时表现出的非理性。
第三、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也就是说不可能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来降低失业率;
第四、从长期看,货币增长率决定了通货膨胀率,滥印钞票迟早会造成通货膨胀。
第五、*试图微调经济周期是做不到的。
第六、人是有对策的,学者要解决的是如何让社会达到更好的协调。
断断续续,历时两个多月读完了这本书。自问很多点一知半解,但是开始从不同的视角去思考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有关产权保护,春运火车票票价是不是虚高了,如何看待所谓的“发国难财”,专用资源和通用资源该怎么选择……在面临四大约束(资源不足、生命有限、互相依赖、彼此协调)时,没有对错之分,更多是高低轻重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