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30 14:3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8:44
1941—1942年著名的苏格兰科学家和顺势疗法医生W.E.博伊德所做的早期顺势疗法实验,以稀释氯化汞来影响淀粉酶的活性效能。由于淀粉酶在种子萌芽时才产生,若能成功影响它的产生,便可以加速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即可在农业生产上做出重大的贡献。
结果显示:稀释氯化汞能增进淀粉酶的活性效能。
1983年美国科学家利用核磁共振可探测质子旋转的功能来探测顺势疗法药物的亚原子活性功能。实验共探测了23种顺势疗法药物和多种不同的稀释度。
结果显示:所有顺势疗法稀释药物在核磁共振的探测下有明显的亚原子活性功能,而安慰剂药物并无此种功能。
1985年《英国顺势疗法医疗刊》发表报告:测试顺势疗法药物对病毒的抑制作用。实验共使用10种顺势疗法药物及33种不同的稀释度。
结果显示:10种顺势疗法稀释药物中有8种能抑制50%—100%在鸡胚中CEV病毒的生长。
1987年《欧洲药物学医疗刊》的报告显示:顺势疗法药物稀释硅6C和10C能刺激小老鼠血液的巨噬细胞的功能。巨噬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白细胞,其功能是消灭血液中之异物和致病细菌。所以此实验也就显示了顺势疗法药物能增强免疫功能。
1988年,由法国的巴黎大学、意大利的米兰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以色列的希伯莱大学及六大实验室的科学家们,观察以稀释血清滴在试管中嗜碱细胞的双盲免疫实验。
实验结果显示:经多次稀释至无本来物质的液体滴在试管中的嗜碱细胞上能产生颗粒分解,而分解现象与使用原血清相同。其中一个实验发现:37次稀释血清所产生的颗粒分解现象是3次稀释血清的两倍,即稀释次数越多,作用越大。另外,由于3次的稀释液还有原物质的存在,但37次稀释已超出了阿伏伽得罗常数,即完全没有原来的物质;用现代常理的科学理论来看是不可能的。原因是这现象与现今免疫学的生理、化学的概念相违背,科学家们视这个“新”的现象为一种现时仍没有足够科学数据解释的物理现象,与现代医学的化学及生理学模式有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