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世界的敞亮与生命境界的提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02 01:1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7:07
2021年11月15日 星期一
砂子塘小学第十二周“阳光管理轮训”,参与的老师有全体行政和12位轮训教师。以下是我的现场总结,
第十二周“阳光管理轮训”,由邓睿老师与我们共读分享《以教学打开生命》第四章一、二部分“精神世界的敞亮与生命境界的提升:对话的教学意蕴及其实现”。我们对“对话”这个主题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聚焦。其实,如果没有读到这个内容,我们会觉得“对话”是非常普通、日常的行为,但是通过这个部分的内容发现对话原来包含这么多的内涵。阅读了这个部分的内容,我也很受启发,我讲话的主题就围绕这个话题开始——《精神世界的敞亮与生命境界的提升》
喜欢到烈士公园去健步,年嘉湖边上有一个御膳包子铺,在包子铺的正前方临湖的一面有一个100多平米的“坪”,这里放了很多桌椅,从早上六点多一直到九点多,每天都坐满了人,以长者居多,大家一边喝早茶,一边聊家常,这里每天早上都是烈士公园最热闹的地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长久不衰的情景,读到这个部分的内容以后,我发现原来每个人都希望与人交流、对话,觉得自己的心灵需要向他人、向社会敞开。学校这个学期开启了的退休教师合唱团,每次都会有三十多个老师过来参与,有些住在河西都会赶过来,实际上我们的退休教师大都有良好的经济条件,有安逸的家庭生活,但是,很多都参加了老年大学的学习,结识新的群体,一周一次来校和老同事一起唱歌,就是想要和熟悉的人、有情感共振的人在一起对话,谈身体、谈生活、谈子女、谈孙子......这种对话不仅是老年人特别渴求的,也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很重要的生存方式,正如刘特芳教授所言:“人性从来不是一个人孤立静态的生命属性,其恰恰是个体凭借与他人之间相互影响和彼此激励而彰显出生动的生命实践姿态。”
对话是我们人生存在基本需求,但今天我们所读的内容其实是超越了简单的对话。邓睿老师给我们分享了这段话:“对话就是要促成对话双方彼此之间生命的磨砺与浸染,使个体超越孤立的存在,在更高层面达到生命的融通与共在。”在这里所提到的“对话”非我们日常普通人生活中交往式的对话,而是在内在的价值上、在彼此双方的思维、思想共进上有更高的要求,有什么要求?本书172页“对话的古典意蕴:引导个体心灵转向美好事物”,为了说明心灵转向美好事物的观点,引用了一个故事:“据第欧根尼记载,苏格拉底在一段狭长小道上遇到了色诺芬,并伸出手杖挡住他的去路,问他在哪里可以买到各种食物。在得到回答后,苏格拉底又提出一个问题,问人在哪里可以变得美好和善良。色诺芬听完问题后完全被弄糊涂了。于是,苏格拉底说:‘那么,就跟随我学习吧。’正是从那时起,色诺芬成了苏格拉底的一名学生。自此以后,色诺芬就成了苏格拉底的追随者。这个故事虽然短小,却富有苏格拉底说话的味道。从中可以发现,苏格拉底与学生对话的旨趣并不是指向诸如哪里可以买到食物这种具体的生活事物,而是人们可以变得美好和善良。显然,苏格拉底对话教学所要解决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问题,而是事关人生重要问题的知识。”通过苏格拉底和色诺芬的小故事可以发现苏格拉底认为对话的旨趣并不是具体的生活事物,而是让人们能获得一种向美向善的力量。175页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这提示我们,苏格拉底对话教学的真正目的乃是唤起个体灵魂之内在对话,激励个体爱智慧,促进个体精神不断生长。”可见,苏格拉底认为的对话不仅是向着美善,也向着智慧,向着内在精神的不断生长,这种“对话”比我们普通的对“对话”的认知有更高的追求。
回到今天的“阳光轮训”现场的生成,共读分享、两个讲堂、答辩,从某个层面上来说就是一种对话。
第一,读者与书本的对话。分享共读环节,就是我们与书本、与作者之间进行对话,这种对话,不能是浅层次的读完,而需要我们有深度的思考,然后与自己的生活产生链接,就像我与大家分享,交流对“对话”我的基本理解,并分析作者的观点。
第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吴戬老师小讲堂《善用身体,助学英语——浅谈体态语在小学低年级英语课堂上的运用》从内容上来说,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这种对话需要从学生出发,因材——根据教学的内容创意“体态语”教学,因时——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体态语”教学设计。老师教学方法、举措,都要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因为低段学生仅仅只是简单的知识授受,他们很难保持学习的专注力,需要老师调动整个身心、神态、语言去激活他、影响他,才可能实现有价值的对话。
第三,课堂与研究的对话。刘军辉老师的小讲堂《聚焦课堂,深化校本教研,构建教研共同体》,就是在提出管理思考,我们的课堂如何产生更高的教学智慧,需要我们去研究,怎么去研究?刘老师的关键词就是开放和合作,不光要打开,而且还需要合作,但怎么合作这是一门学问,在时间、空间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和谁对话能够真正促进我们有价值的提升,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第四,管理与老师的对话。答辩题“区教育局新的教学常规管理督查标准给老师们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作为学校管理者,采取怎样的措施能让老师们乐意接受管理并转化为提升自我、服务学生的自觉行为?”,这就是管理与教师的对话,刘小梅老师提到,首先要让老师认同这项工作,我们经常说的管理要心法和技法相结合,只有老师们真正知道课堂意义和价值所在,他才知道克服重重困难站稳课堂,视导结束我写了一篇随笔《课堂,是试金石》,发到了老师工作群,就是让老师们知道课堂才是我们每个老师的是试金石,你课堂上的怎么样,是不是真正的花了功夫、花了心思在孩子身上,每一堂课都不可能重来,每一堂课都不会有第二个老师上第二遍。但实际上,视导的课有些让我们觉得很欣喜,这些老师一直都能够用心上好每一堂课。但是,我们也看到有些老师的课存在很多问题,但这些老师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平常都知道,老师们对自己课堂的认知和坚守需要我们管理者不断引导、纠偏。当老师们对课堂有了至高无上的主人翁意识之后,老师们就会迸发出自己的智慧。巡堂的时候我随意去听一些老师的课,会发现他们的问题、课堂的板书、学生的组织等等都直指有效教学,他们的教学是经过周密设计和思考的,教学的技法的学习有学校良好的互帮互学的氛围,更重要的是靠自己去学习的,视导检查听课本表扬了黄未知老师听了很多课,其中有一些是听网上的课,学校里听课的时间和机会有限,就利用业余时间听网上的优质课,这个技法是谁教的?是她自己的追求,她会想尽办法让自己专业进步,然后夯实课堂,让自己的每堂课都能对得起每一个孩子的四十分钟。
“在欣赏中学习,在批判中成长。”是“阳光轮训”学习的宗旨。下面我谈几点思考。
1. 吴戬老师小讲堂《善用身体,助学英语——浅谈体态语在小学低年级英语课堂上的运用》,今天主评邓宝生老师提出题目冗长,我也有同感,我认为直接就用副标题《浅谈体态语在小学低年级英语课堂上的运用》内容指向就很清楚了;其次从内容上来说,表述层次很清楚,但是在为什么要选择“体态语”作为研究的话题阐述还不够充分,要讲清楚为什么在低年级要利用“体态语”进行教学,一方面要从学情入手,另一方面要从内容入手,低年级的教学内容有很多都可以借助“体态语”完成教学,然后再讲体态语的优势,在合理使用“体态语”这个重点内容时,如果还能够紧紧围绕“学词汇”“有情感”“激兴趣”“强记忆”选择一个简单的例子进行阐述就更加直观生动了。
2.刘军辉老师的讲堂《聚焦课堂,深化校本教研,构建教研共同体》非常清晰地给我们分享了关于构建教研共同体这样一个话题,然后以泰禹小学的“禹你共研”专题的研究给我们带来思考,告诉我们学校的教学研究需要以更开放的心态去合作、共享、构建共同体,这是更大的研究视角,我觉得非常好,尤其是作为集团的本部校区,赋予了集团教学研究推动的职责。刘老师提出构建教研共同体的思考:范围更广、组织形式更灵活、主题更丰富、专家队伍更高阶、研究过程更实效等,这些都是对我们的期待。在这里我有一点思考,作为大学校,确实既需要开放,也需要共享,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真正更实效,我们首先要以校为本,把本身的功底夯实好,在此基础上,去寻找更好的资源与我合作。在2000年初期的时候,孟校长觉得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学比较弱,然后就提出和一师二附小进行教学交流,以强带弱,我们和一师二附小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语文教学研究,每次教研,余宪校长必定评课,一评就是几十分钟。我们的老师到一师二附小交换上课一周,他们也派老师到我们这里来上课,三年以后,我觉得对整个语文组的教学研究有很大的促进。我觉得这是一种开放,也是一种合作,这种合作,能够让我更快、更强、更扎实。还有就是“专家队伍可以更高阶”,现在我们老师需要有更高的平台和机会,这是老师最渴望的,因为要送出去培训基本上不太有可能,而如果把专家引进来的可能性就大多了。上周的常规视导,教研员评课,十几语文老师跟着范俊盛老师到三楼评课,尽管每个人手头上都有做不完的事,但是人人都不想错过这个机会,个个都竖着耳朵听,主动参与交流。对于讲者来说是一种尊重,更是一种鼓励,所以,范老师竭尽所能与老师交流,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老师们真心好学,渴望能够与专家近距离的交流,渴望能够给予他们的课堂以直接的指导。我觉得把专家引进来,真的能让老师的眼界更宽,专业素养提升更快。非常感谢刘老师将泰禹小学的宝贵经验与我们分享。
今天我以共读《以教学打开生命》第四章的主题“精神世界的敞亮与生命境界的提升”进行总结。围绕读书分享、讲堂交流、问题答辩梳理了“精神世界的敞亮与生命境界的提升”的四条路径:读者与书本对话:思考、链接;教师与学生对话:因材、因时;课堂与研究对话:开放、合作;管理与教师对话:心法、技法。阐述“对话的旨趣是使人们变得美好和善良”,我们的管理就是要 “唤个体灵魂之内在对话,激励个体爱智慧,促进个体的精神不断生长。”让我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