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人会歌颂爱情?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04 15:1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17:53
更新1:其实我一直不明白儒家(孟子)的善 儒家不谈上帝
那即是没有绝对价值 那么追求善的心是从何而来的 总觉得这个善是无中生有 根本可以用同一套的说法说人生而好恶
人类的生活大体可分为两部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又称身生活.例如我们平日吃饭
穿衣
住房子等等.为的都是确保我们的肉体生命之存在与人类生命之延续.这是人生的第一个问题
此问题为人类与禽兽所共. 精神生活又称心生活.例如讲爱
讲道德人格
这为的是满足人的精神上之需要
这已经与人的生存问题无关
即已超越了人的物质生活而翻上了一个较高的层次.而此精神生活则为人类所独有. 以上两种生活
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应是:物质生活为最基本
亦较先于精神生活于人类历史上出现.但物质生活虽为最基本
亦较先出现
但其价值却较低
它是为价值较高之精神生活而服务.换言之
物质生活是手段
精神生活才是目的.然而
精神生活却必须依于物质生活而存在
人如没有了身体(物质)
则精神亦无从表现了.即是说
高价值必须依赖低价值而存在而难免为低价值所拖累.此为宇宙人生之最为无可奈何之事. 人类之爱
包括男女之爱
亲人之爱
朋友之爱
以至对国家
民族
文化历史之爱
这通通都是属于人之精神生活. 在生活中
当高价值与低价值有所冲突而两者不能并存时
人要作出取舍. 当人取高价值而舍低价值之时
就是一种为高价值而牺牲低价值之表现
所谓爱就在牺牲中具体表现.而人心就是对这种牺牲生出感动之情
人心都认此为正面
认此为好
认此为善.人称之为"伟大"而歌颂. 以上我就将其中的理路摆了出来
如你还要问
为何人总认为
为高价值而牺牲低价值是伟大
而不会认为
为低价值而牺牲高价值是伟大?这里面却没有为什么
这只可说是人之良知使然. 为精神而牺牲物质
都能感动人心
对应人心
这是人心之同焉处.孟子曰:"义理之悦我心
犹刍豢之悦我口."人为何会歌颂伟大之爱情?这问题与问人为何喜欢吃猪肉而不喜欢吃草一样.人吃东西的口味虽有小异
但所吃的东西之种类
口味.大体上都是差不多的
很少有人的口味会悬殊到跟牛一样喜欢吃草.这就是人口之同焉处. 至于你问人从何时演化至歌颂爱情?我只能答你
于洪荒时代
人类断不会有此表现
那时候人跟其他动物相彷.生命只有物质生活
即只有如何保存身的问题
而没有心的问题.然随着人类文明之扩大
凭借人类的智慧
可以说已经轻巧的
大致上把保存身的问题解决了
且安排得不错了.省下来的余闲
则可翻上了一个层次而发展其精神生活了.所以大概是人类解决了生存之基本问题
有了初步之文明
有了社会架构
从那时起
就演化至歌颂爱情了. 简单总括地说
爱情必涵着牺牲
人心必感牺牲为伟大而歌颂之.而此必然性是良知使然.<中庸>说:"天命之谓性." "命"就是"使然"之意
人之本性是天授予
这是超越
无条件
无限的.不能问为什么
因为能解释为什么的东西
就是有条件
则不是无限了. 以上是我用儒学的角度去解释阁下之问题. 2011-04-06 16:47:08 补充: 不谈上帝并不就代表没有客观价值标准(道)
孟子曰:"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 上帝就是"道"
依儒家之见
道虽是客观
但却又包含于人之性分之内. 儒家并非属于知解(understanding)的形而上学
而是属于实践(pratical)的形而上学.孔子说的仁
孟子说的性
都不是抽象概念
它们都可以在我们的生命中具体呈现的
但它却又有普遍性
用牟宗三先生的话
就是一种"具体的普遍性". 2011-04-06 16:47:26 补充: 例如王阳明讲的良知
它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可于我们的生命中具体呈现的
但他之呈现必先有一个条件
就是要人回复他为人之主体性
把自己当*来看待
良知才能呈现.所以西方之心理学
把人推出去当客体去研究
人就变成物
这样研究
是永远不能证实良知的存在的. 中国的学问
包括儒释道都是实践的学问
是先从主体入路
客观的"道"从主体透出.儒家不是一个逻辑系统
我们不可能用认知理性去了解它
所以一定要讲主体性
讲主体就是要实践
实践后人才有真切感受.才能证圣人之话不假.孔子指点学生何谓"仁"也是从心之安或不安去说明"仁".这都是主观感受. 2011-04-06 16:48:10 补充: 彧可举一浅喻:如很多人说某餐厅的食物很好吃
好不好吃是主观感受
不能传递
你亦不可能用认知理性去了解它究竟如何好吃
要找出答案
一定要经实践
一定是要你去吃了才能知道是真的.好吃是主观的具体感受
它断不是抽象的
但它却又有普遍性(很多人说好吃)
这就是具体的普遍性
儒家就是这个情况. 2011-04-11 16:21:11 补充: 你能解释上帝从何而来吗? 2011-04-12 14:03:28 补充: 说两者都是宗教比较恰当
因两者有很大的差别. *教之上帝安排在人之生命之外.确是一个信仰. 而儒家的仁或良知
它既是宇宙之生化原理
但亦同时是人的内在本质.人可以透过观照内心而确认它是具体存在且活动的实体.心之具体切感是最实在的
所以并不存在信的成份.
说"具体的普遍性"就是放弃解释
因为这根本不是一个答案
你能解释这"具体的普遍性"从何而来吗? 2011-04-11 22:40:18 补充: 不能
因此上帝成为信仰 儒家亦然? 2011-04-12 21:07:06 补充: 我明白阁下所的说的"具体的普遍性". 我并没有反对"义理之悦我心
犹刍豢之悦我口"是普遍 问题是儒家以性善作为背后的原因
我认为较为勉强 举个案
以前的人以天狗食日解释日蚀
人们能从估计天狗的步速计算出日蚀发生的时间
但现代的我们明显知道天狗食日的理论是错的 我想说明的是
虽然以估计天狗的步速计能准确计算出日蚀发生的时间
但这样是没法证明天狗的存在 同理
以"义理之悦我心
犹刍豢之悦我口"的"具体的普遍性"是没法解释性善 2011-04-12 21:07:21 补充: 抑或是性善于儒家其实不是原因
而是从对人们的观察归纳而得出的结果? 若是如此就出现两个问题
1.归纳不是100%正确
一个反例子就能完全推翻 2.从何而知2000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然如此
除非今天重新观察
但问题是你又如何保证以后的人也是如此
因为根本未有提出性善的解释和不变的原因
为何人会歌颂爱情? 简单的问题吧。 因为人类常常很喜欢发白日梦,想这个想那个。 如果我们有份真爱就好了。哈哈 这是空虚寂寞的心灵,这样可以填补一下自己 无所事事的空间吧。 再讲人生根本就是不断实现,一个完结又一个。
参考: 见得太过多了吧
不谈上帝而谈爱,一切理论就只是理论,空虚而不踏实的。人有爱,因为有上帝的形象,魔鬼没有爱,因为他们离开了上帝。 约壹4:8 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上帝,因为上帝就是爱。 约壹4:9 上帝差他独生子到世间来,使我们藉着他得生,上帝爱我们的心在此就显明了。 约壹4:10 不是我们爱上帝,乃是上帝爱我们,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 歌8:7 爱情,众水不能息灭,大水也不能淹没。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财宝要换爱情,就全被藐视。
参考: B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