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域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外语教学理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03 04:4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23:11
摘 要:语域概念起源于应用语言学的“语言变体”概念。语域理论是指我们使用的语言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并受到语境的制约。外语教学中应该重视语域问题,注重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外语的能力,即训练学生不仅使用正确的外语,而且还要使用恰当的外语。
关键词:语域理论 特征 功能 外语教学
语言是人们进行社会交际和个人思维的重要工具。对语言的真正掌握不仅在于组织正确的语法句子,而且在于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恰当的语域。所谓语域(register),就是指语言随着使用场合、环境不同而区分的变体,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使用,有一定的语言特征的语言变体。语言使用的场合或环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因素:说话者、受话者、话题和交际方式。在实际交际中,人们所选用的语言形式往往随着这四种因素的变换而变换,这种语言形式上的变化形成不同的语域特征。外语教学中应该重视语域问题,提高学生识别及使用语域的能力对提高学生交际能力有很大帮助。
一、语域理论
根据韩礼德(1964)的界定,语域(register)指的是“语言的功能变体”(functional variety of language)。[1]所谓功能变体,就是因情景语境的变化而产生的语言变化形式。语域理论是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语言变体的,认为语言是社会行为,是行为潜势,是“能够做的事情”。“能够做的事情”通过语言表现为“能够表达的意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的制约;语言形式的选择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环境的制约。由此可见,语言的使用随着社会场合的变化而变化。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他所使用的语言要受制于一定的语言环境,韩礼德将决定语言特征的情景因素归结为:话语范围(field of discourse)、话语基调(tenor of discourse)和话语方式(mode of discourse),即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2]这三个组成部分中任何一项发生改变都会导致意义的变化,引起语言的变异,由此而产生不同的语言变体即语域。
语场指实际发生的事,也就是话语范围及整个语言事件的背景。如交谈的话题(subject matter)以及话语中的场地(setting)等情景因素。交谈的话题可以是技术性的或非技术性的。技术性话语包括科研报告、医疗指南等;非技术性话语包括小品文和日常会话等。
语旨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按照参与者的社会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角色关系,又可划分为个人语旨(personal tenor)和功能语旨(functional tenor)。前者指交际双方的社会角色关系,后者指语言活动的目的。个人语旨可能是亲密的,如亲朋好友之间;也可能是疏远的,如不太熟悉的或陌生人之间。功能语旨可能是教导性的,如菜谱的使用说明;可能是说明性的,如机械的构造;可能是描写性的,如人物描写;可能是说服性的,如大多数的广告词。
语式指的是语言活动所采用的媒介(medium)或渠道(channel)。语式的不同可产生由不同的渠道、媒介或修辞方式来区分语域:口语和书面语,它们在很多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就口语而言,有的是即席发言,毫无准备;有的有所准备或有充分准备。文字材料也各有不同。有的为说而写,不留或少留书面语痕迹;有的虽是为说而写,但留有明显的书面语标记(如*演说);有的则并非为说而写(如学术论文等)。此外,谈话的目标也包括在方式之中:如是为了证明还是为了教训,是为了说服还是为了威胁等;语体也包括在谈话方式中:小说、诗歌、神话、布道等语体都要求不同的方式。很自然,谈话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话功能,即决定着主位的选择、信息的选择、预期的选择,以及接应手段的选择等。
语言使用总是发生在某个具体的情景语境中,以上这三个情景语境因素共同作用,制约讲话者对词语和语义结构的选择,确定了不同情境下所使用的合适的语言特征――语域。
二、语域的主要特征和功能
语域有三大基本特征:第一,它可以按照精密阶(scale of delicacy)的不同再进行划分。也就是说,大的范畴中又可分为小的范畴,小的范畴又可包含更小的范畴。如文学英语可以划分为小说英语、诗歌英语、散文英语等。诗歌英语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叙事诗英语、史诗英语等。第二,语域间的“距离”不等。有些语域十分相近,有许多共同的意义特征,如诗歌英语与散文英语;有些语域则大相径庭,差别迥然,如数学英语与小说英语。第三,按其自由度的不同,语域有开放与封闭式之分。封闭式的语域没有个人发挥创造的余地,属限定性语言,如军事训练时的口令;开放性的语域可以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可供选择的意义范围很广,相对来说是不受限定的语言,如日常的谈话等。
语域还有两大功能:第一,反映文化的功能:语言能够反映社会,语域变异可以表现社会过程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样性;第二,预测功能:这种预测是双向的,我们可以根据所处的语境预测出交际的内容,也可根据语篇来预测语篇的语境。语域的封闭型愈强,其预测性愈强,反之则弱。
韩礼德的语言理论不仅研究了语言的性质、语言过程和语言的共同特点等根本性问题,而且探讨了语言的应用问题。他的语域理论深刻分析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并且把语言的变体与社会语境变化联系起来,因而对语言教学有很大的启示。
三、语域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在于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运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的能力,训练学生不仅使用正确的英语,而且还要使用恰当的英语,因而教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语域特征。
首先,该加强学生对各种语体以及文章的体裁分析,进而指导外语教学。教师应不时向学生介绍不同的语体,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其知道语体大致有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之分;礼貌语体与熟稔语体之分;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之分。另外还有广告语体、新闻语体、信函语体、法律语体等等。除此之外,如果一名优秀的教师能巧妙地把语域和体裁分析结合起来进行授课,使学生的思维上升到语篇的高度,会更加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因为体裁语言形式的变化是通过语域的情景的形式变化而实现的。语域是靠使用语言的风格予以实现的。语域的三要素在特定社会情景中应该也能够做到有效而得体的结合,但这种结合是受体裁制约的。体裁分析注重语篇的组织模式,交际目的和社会功能会有利于学生读与写的能力培养。
其次,使学生明确认识语法上规范的句子并不是所有场合中都适用,语言的使用要受一定的交际场合的制约,也就是说什么样的场合说什么样的话,否则如同在庄重的场合着便装,在非正式场合穿西装戴礼帽一样不适宜。如英语将来时的形式“be going to + infinitive”。这种形式的动词时态有两种形式:一种我们称为“going”形式,另一种则为美国口语“gonna”(=going to)形式。例如:“The government is going to suspend negotiations...”,“Yeah ,Dave’s gonna fix that. He said he was gonna do that early next week。”这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变体。前种形式适用于正式或书面场合,而后种多用于日常交谈。但许多学生却在这两种语体上混淆。
另外,短语与句法结构的练习也应在一定的交际场景中去学习,使得学生不仅知道表达同一意义的几种方式,也知道在何种场合去使用具体哪一形式。[3]如:
to go to the toilet → to rear (for men only)
to powder one’s nose (for women only)
to go to W. C. (for alts)
to go to the pot (for children)
to spend a penny (colloquial)
to do one’s needs (slang)
to wash my hands (man &woman )
四、结语
一个英语学习者,除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应该用语域理论作指导,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使用得体的语言。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根据情景的不同,正确地使用语域,达到正确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Halliday,M. A. K. “The users and uses of language”in M. A.K. Halliday,A. McIntosh and P. Strevens. (Eds.) 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longman ,1964.
[2]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许之所,吴莎莎.语域与英语教学.理工高教研究,200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