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04 11: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2:48
对没有亲缘关系的交际对象使用亲属称谓来相互称呼,是汉语中普遍使用的一种称谓形式。这种在中国社会各类群体中无所不在的拟亲属称谓现象,其深层结构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意识,它是家族意识的扩大和延伸,是宗子意识的泛化,是传统礼俗意识对人的交际行为规范的结果。它与中国古代的历史传统文化、社会结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是分不开的。
在中国人的日常交往中,人们往往比照亲属之间的年龄、辈分的特点,借用亲属称谓语来称呼对方,这种模拟亲属关系来称呼非亲属人员的称谓语就是拟亲属称谓语。它被普遍应用于邻里、同事、同学、官民、主仆、师徒、干亲、结义、朋友等各种关系的人群中。
具体
所谓“义亲”,通俗的说法叫“干亲”,也就是本来不是亲属的双方通过一定手续结成形式上的亲属关系。汉语中有不少称谓是反映这种关系的。如:
义父:近现代又称“干爹”。这一称谓出现比较早,如北魏时《洛阳迦蓝记》就说有隐士赵逸,谎称自己是晋武帝(司马炎)时人,“汝南王闻而异之,拜为义父”。解放前十里洋场的旧上海还很流行拜干爹干娘,俗称“拜过房爷”,“拜过房娘”;反之,又有“过房儿子”、“过房女儿”的称呼。
结金兰:俗称结拜兄弟姐妹。金兰,出于《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吴录》:“张温英才瑰伟,拜中郎将,聘蜀与诸葛亮结金兰之好焉。”(《太平御览》)
换帖子:交换彼此写有出生年月日的字帖,这是结拜兄弟姐妹时应有的手续,后遂用以指结拜兄弟姐妹。
所谓“拟称”则又有不同,只是人们借用亲属称谓来互相称呼,连任何形式上的手续都没有。旧社会帮派头领之间称兄道弟,邻里之间称呼“大伯”、“大娘”,小孩称呼不相识、不熟悉的成年男女为“叔叔”、“阿姨”等等,都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
这种彼此之间没有亲属关系的人,却广泛使用亲属称谓来互相或自称的社会方式,就是“拟亲属称谓”。实际上这也正是家族观念的延伸和扩大。把非亲属关系的人纳入到亲属的行列中,来表示恭敬、亲热、谦虚,是被称呼者感到尊重、喜爱、礼遇,这样就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密切了相互间的关系,反映了汉民族传统的伦理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