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社会价值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04 01:5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7:57
道德总是代表着主体的价值追求,关注着人的价值、地位、生命意义、理想选择等内容。它有三重意涵:能够使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协调社会关系;直指影响人行为实践的精神意识。德育就是从道德的这三重意涵衍生而来。

在中国古代,德育的主要内容就是“礼”。所谓“礼”,主要指社会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仪式与行为。儒家认为,社会成员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界,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所以,德育是为了实现“礼”,通过“礼”的实现来达成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与之相配合,德育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倡导“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从中国古代德育至少可以看出德育的两大特点:
其一,德育最初是作为实现社会理想状态的手段而存在的,目的在于通过“礼”实现*理想——和谐的社会状态。这一点与道德本义是一致的。人类的社会属性,使其必须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下才能够使所有人各有所取,形成最稳定和最安全的生活状态。如果说道德是以社会规范为主的社会意识形态,那么德育就是以培育个人具备有关社会意识形态素质的活动。
其二,德育实际上实现了社会目的与个体生活之间的良性互动。古代德育将道德教化与社会管理紧密相连,社会通过道德教化培育着社会生活中最为活跃的中坚群体,使之具备与*相适应的观点、态度、思维方式与能力,从而使之与社会管理相呼应、相配合,从而形成和谐的社会局面。
所以,德育的本质就是通过培养个体的良好社会适应性,从而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德育的本质与德育的目的应该是一致的,所以,所有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都应该以社会与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本。
那么,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培育人的素质只是德育自身最大的功能而已。这就像吃饭,吃饭的功能是保证身体的营养供应,但最根本目的是使人能够健康地可持续发展。
现实中,我们往往只强调道德素质的培养,却不深究这些素质在学生漫长的人生道路中应该如何发扬和转化,以及这种素质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具体起什么作用。
比如,我们把维护课堂纪律或班级纪律看成是学校管理的必需而不是学生成长的必需。把纪律看成管理问题,就会强调灌输、奖惩等外在制约方式,就会只注意学生此刻是不是听从了纪律,而不是关注学生内在品质的形成。把纪律看成是未来社会成员必备的社会素质,就会更注意学生内心的认同,就会注意从知情意行方面引导学生认识纪律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养成学生持久的品质。
还比如,我们批评学生迟到,把不迟到作为德育目标,而不是把培养善行与良好个性作为目标,我们强调对学生现实行为的评价,又特别强调当下的意义,而忽视学生行为的未来影响。
再比如,有些学生有一定心理问题,有一些违规行为,如果只强调对违规行为的教育而不注意关注心理问题得解决,就会贻误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