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9: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8:02
加特林机*
美国柯尔特公司从1872年开始向中国出口先进得多的加特林手摇机*。它是美国著名机械师理查德·杰丹·加特林的杰作。他把6-10根*管焊接在一个旋转的圆筒上。手柄每转动一圈,各*管依次完成装弹、射击、退壳等动作。一个熟练的射手可在一分钟里打出400发子弹,这在当时简直是个奇迹。加特林机*广泛用于美国南北战争和西部拓荒运动,成为仅次于大口径榴弹炮之后的“杀人机器”。加特林机*的降临使中国如获至宝。清*相继在上海、南京和天津等地建立生产线,进行大规模仿制。由于这种瞬间吐出大量弹药的机*发出类似火炮的声响,于是清军索性把它称为“大炮”。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军曾多次遭到清军携带的加特林机*的重创。这些情景被日本随军记者一一记录在案。另外在1900年义和团战争期间,清军和义和团也曾用这种速射兵器保卫过北京和天津。据参加过八国联军的美国士兵回忆:“一挺加特林机*可以封住宽阔的大街。它的杀伤效果相当厉害……我们必须顶着中国人射来的弹雨前进。”
马克沁机*
李鸿章曾说“太快太贵”1883年,英籍美国人马克沁发明出世界上第一种现代意义上的机*。它利用火药气体压力取代过去的人力,使*支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自动完成,真正达到了“一扣扳机,子弹喷涌”的战术效果。1884年,马克沁在伦敦举行新*发布会,各国都有代表出席,中国也派出大臣李鸿章出席。当时马克沁表演的是速射。他的机*在半分钟内一口气打出300发子弹。目瞪口呆的李鸿章大呼:“太快!太快了!”再一问价格,这位老*又惊呼:“太贵!太贵了!”虽然李鸿章明白马克沁机*的厉害,但由于清*没给他多少可调用的资金,他只能买一挺回去研究研究。鉴于该*射速之高,李鸿章还专门给它起名为“赛电*”。马克沁机*在1904年日俄战争中首次大发虎威。*军队用它狠狠教训了沉溺于“肉弹”战术的日本军队。在一次日军围攻俄军要塞的战斗中,俄军用马克沁重机*迎接一波又一波呐喊的日军。战斗变成了*。一天战斗下来,日军付出的伤亡代价已超过4000人,以致上报伤亡数字时,上级主管竟认为多写了一个0。 日军的惨重死伤终于使中国*明白了马克沁机*的价值。中*队只用10年时间就普及了这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抗日战争期间,装备马克沁机*的中*队阵地成为日军最头疼的目标。直到今天,马克沁机*依然是中*事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人们还能在开放的射击场上体验它的威力。
捷克ZB26机*
打进是眼,飞出是洞。1938年,中国山西的一个无名高地下,日军正向中*队的阵地方向推进。一名日军军官在一条泥路上正指指点点时,突遭一阵轻机*点射。军官身中数弹,躺在血泊中。1938年11月14日出版的美国《生活》杂志刊出了这段故事和照片,而创造这一战绩的正是中*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得力助手——ZB26机*。该*出自中欧工业强国捷克之手,是20世纪30年代最先进的轻武器,曾出口数十个国家。中国不但采购大量ZB26轻机*,还千方百计予以仿造,称之为“捷克”式机*。抗战期间,该*是中*队基层最重要的火力来源。因为中*队极度缺乏火炮,实际上它在火力配置中扮演了炮的角色。该*自重仅9公斤,可与中*队制式步*共用弹药。这种机*可点射也可扫射,面对多且站得分散的敌人非常有效。当时中国部队的ZB26机*组对日军杀伤很大。据日本战后文献记载:“ZB26机*发射的7.92毫米子弹打在人身上,造成的创伤是‘进口小,出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