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故事 18,李调元巧对巧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22 09:1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22:34
18、李调元巧对巧遇
(一) 妙联妙对
蜀中才子李调元,乾隆年间中进士后,任广东学政。 李调元到任之日,轿过闹市时,胡成义也乘轿而过。李调元的随从人员不明究竟,喝令通名。
胡成义在轿内朗声吟道:
春芍药,夏芙蓉,秋菊冬梅,吾乃探花郎,三江胡成义。
李调元立刻明白了胡的用意,当胡转请他通名时,他也在轿中随口应道:
东紫薇,西长庚,南箕北斗,我本谪仙子,四川李调元。
胡成义一听,不胜惊讶和佩服,赶忙下轿相迎。并邀请李调元到家中饮宴。
(二) 自圆其说
李调元上任不多久,当地的文人墨客邀他郊游。他们到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这里悬崖峭壁,风景幽静。谁料小路突然中断,只有溪水,仍从路旁崖下潺潺流着。崖上刻有“半边山”三个字,崖下路旁立一石碑,碑上刻一行字,云:
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同行者解释说:“这是宋朝苏东坡学土、黄山谷和佛印三人同游此地时,佛印对苏东坡出了这个上联,苏东坡对不上来,只好请黄山谷将此联刻碑于此,以示自抑,兼求下联。”那人说完后,笑对李调元道:“学士大人才思敏捷;能否代贵同乡苏学士一洗此羞?”
李调元听明白了,那人是欲借此事侮辱他。于是,不慌不忙地笑着说:“这下联,苏学士早已对好了,何须再对?”众人惶惑不解,他接着说:“其实,苏学士请黄山谷写字刻碑于此的本身,正是上联的对句,这叫‘意对’,很明显,下联是:
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
众人听后,觉得无可非议,只好连声赞叹。
李调元又说:“这样的意对,在四川孩童亦能解,诸公何足挂齿?”
在场所多数人被说得羞愧交加,但也有不服的。其中一*说:“不见得吧?我在四川任上时就曽试过,并不象你说的那样人人能对对子。”
李调元问:“试过何人?”
答:“一农夫。”
问:“足下的出联是?”
答:
塔里点灯,层层孔明诸阁(葛)亮;
问:“农夫有何表示?”
答:“他自顾自在池中采藕,未应对一字。”
李调元说:“农夫已经对了,可惜足下未领会过来。他对的是:
池中采藕,节节太白理(李)长根(庚)。
*听后愕然,深施一礼,道一声“名不虚传”,便退到一旁去了。
(三) 即景巧对
有一年冬天,李调元从新疆冒雪回京。途中,在一家酒店歇脚时,发现店中墙上贴着一上联,看墨色纸张,贴的时间不长,但空着下联没写。上联曰:
黄狗过霜桥,点点梅花落地;
李调元迷惑不解,问店主缘故。店主告诉他,今天早上一书生来店里吃饭,见桥上有一条黄狗行走,随口吟出了上联。但他搜索枯肠也吟不出下联来,故书写好贴在这里,期待有人能对出下联。当店主得知眼前这位,就是蜀中才子李调元时,便说:“相公何不一展胸中之才?”李调元欣然答应。可当他仔细品味上联后,才感到此联不凡。他思虑再三都难成佳对,不免心焦。这时突然飞来几只乌鸦,落在门前雪地上跳跃觅食,他心中顿时开朗,赶紧要来笔墨,一挥而就,写出下联:
乌鸦跳雪地,片片竹叶朝天。
这个下联,与上联配合得天衣无缝,博得酒店众人齐声喝彩。
(四)李调元与夫人对句:
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
(五)牧童两难李调元
传说李调元任广东学政时,一牧童在他经过的路上用三块石头垒一座小桥,李的轿夫把三块石头的桥踢倒了,牧童责问轿夫,李下轿调解。牧童说:“你是李大人吧?听说你善对,小子出个上联请你对,对好了,踢了我的桥就算了。”李调元欣然答应,牧童念道:
踢破磊桥三块石
李想了好久,竟未能对出,只好约明天再来应对。回家以后,冥思苦想,闷闷不乐。妻子问知其故,微微一笑,在纸上写了一个‘出’字,然后用剪刀剪成两个‘山’字。李恍然大悟,次日一早便到约定地点去见牧童,对下联云:
剪开出字两重山
牧童大笑说:“李大人,这下联恐怕是你夫人想出来的吧?”李调元吃惊地问:“汝何以知之?”牧童答道:“妇人常与尺剪打交道,男子汉多用斧头。何不将下联改为:“劈开出路两重山”。牧童接着说:“李大人,我再出个对子你对吧!”说完又吟出上联:
古文人做,做诗做赋做*。
李调元当时也对不出来,回到家中和众门客共同商讨,绞尽脑汁,总算想出了下联:
八刀心忿,忿世忿命忿穷途。
可当他向牧童念出下联时,牧童又说:“这分明是个穷书生对出来的,李大人对出这样穷酸气的对子于身份不符。不如改成:“大口一吞,吞云吞雾吞江海”,这样才有气魄。”!
李调元听了,连连称赞牧童是奇才,赞叹“后生可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