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22 04:4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20:16
假如我是一滴水,我会来到大沙漠,率领兄弟姐妹一起灌溉大沙漠。把这天涯无芳草的人间地狱,变*间天堂;让漫天飞舞的黄沙变成小雨珠,把炙热的大地变得欣欣向荣,让这成为世界最美的风景线。
假如我是一滴水,我会去干旱地区,看看那里什么样。用我生命去救助那里千千万万的生命,我会让凋零的花朵重新绽放,让干裂的土地再度肥沃,让枯萎的树木长出嫩芽重获新生;让这里的人有干净的水喝,有我养育的农作物来充饥!让这里的生物充满希望之光。
假如我是一滴水,我要去荒山,用我们甘甜的乳汁去浇灌荒山,让漫无边际的黄土长出绿茵茵的小草,苍翠的青松,秀丽的楠竹,把红彤彤的苹果,金灿灿的凤梨,绿油油的橘子还有灯笼一样的柿子全都挂在树上,让人们唾手可得。
假如我是一滴水,我一定要去发电厂,奉献自己的光和热,让最偏僻的小山村也能感受到温暖和光明,让老人在方寸的电视里看到广阔的世界,让孩子在明亮的灯光下更加刻苦地学习,让每个人的脸上都有灿烂的笑容。假如我是一滴水,我要用我的生命去养育幽香的兰花,雍容的牡丹,冰清的荷花,傲骨的梅花,把地球母亲打扮得漂漂亮亮,让她成为宇宙第一的星球。(
虽然我是一滴水,但我决不会是罪恶的波汹涛去淹没农民的庄稼,摧毁人们的家园。我一定做个可爱的小水滴在大海里淌佯,在江河里跳舞,在小河里散步,在小溪里嬉戏过着自由自在幸福快乐的生活。
假如我是一滴水,我也恳求人类爱护我,珍惜我,让我做一滴纯净的甘美的水,让我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一滴水经过丽江》在今年春季开学的时候,我们惊喜地发现,由著名作家阿来写的《一滴水经过丽江》出现在了人教版的八年级语文课本上。
怀揣着喜悦和自豪,我一遍遍品味这些珠玑之语,作家笔下熟悉的故乡,再一次向我走来。一滴水从雪山之巅醒来,它看见了e68a84e8a2ad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5663537时间之流上的丽江:距今600多年前的明代,丽江木氏土司开始带领老百姓在狮子山脚下修建四方街,“村庄里的木匠与石匠,正往那里出发”。
从此,纳西文明开始在玉璧金川大地上孕育。这滴水看见了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从遥远的东方走来,把悠久的中原文明和年轻的纳西文化连在了一起。
玉龙雪上,丽江古城开始向四处流传。这滴水还看见了1997年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逐渐融入世界的丽江:“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
黑眼睛的人,蓝眼见的人”都来了。在21世纪蓬勃发展的旅游大潮中,丽江这个封闭的边疆地区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它正张开双臂拥抱现代文明。
一滴水从玉龙雪山漂游而来,它看见了空间格局上的丽江:丽江坝的北面是海拔5596米终年云遮雾绕的玉龙雪山。山上有高大挺拔的云杉与松树,有春天开满鲜花的杜鹃和山茶。
坝子的南边有象山、狮子山、笔架山。群山环拱,丽江坝就就像一块翡翠镶嵌在云贵高原的深处。
一滴水在丽江坝中旅行,它看见了因水而“秀”的丽江:水道在地下蜿蜒曲折,清澈的水挟裹着岩石的味道在寂静中流淌。在象山脚下,水冲破了岩石和地表的束缚来到了地面,形成了闻名遐迩的黑龙潭。
潭边有树,潭中有亭。清澈的潭水倒影着洁白的玉龙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
潭水流经玉河在古城口被大水车的转轮高高扬起,又哗的一声落下,水雾在阳光中行成一道道彩虹。潭水分三路穿过古城,形成了“家家门前流水,户户屋后垂杨”的诗画图。
潭水被万千游客当做摄影留念的背景带到了四面八方,潭水用来冲洗黄昏的街道,潭水被装在壶中浇淋有隐约香气的兰花,潭水在古城的河道中辉映五彩斑斓的灯光,潭水穿越古城灌溉了古城外的庄稼和果树,潭水融入了奔腾的金沙江,奔向了辽阔的太平洋。一滴水在丽江坝中旅行,它看见了因文化而“奇”的丽江:在古城的一些院子里,“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这里有至今依然还活着的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我确实想停下来,想被掺入砚池中,被蘸到笔尖,被写成东巴象形文的‘水’,挂在店中,那样,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这里有体现纳西族和谐共荣文化精髓的城市布局,有“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有“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有“顺水而去的蜿蜒的老街”。
一滴水在丽江坝中旅行,它看见历史的丽江,现代的丽江;它看见了自然的丽江,文化的丽江;它看见了流动的丽江,静止的丽江;它看见了寂静的丽江,热闹的丽江;它看见了白天草甸上放牧着牛羊的丽江,它看见了夜晚满天星光下的丽江……文贵新,文贵特。丽江作为知名旅游地,写丽江的文章自然很多很多。
但唯独这篇《一滴水经过丽江》能入选中学教材,我想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它精巧而独特的构思:从一滴水的视角来展示丽江美。一滴水从北到南经过了丽江,在一滴水画出的轨迹上,中国发现了丽江,世界发现了丽江。
一滴小小的水,映照出了一个斑斓的丽江。我愿意是那滴水,无论走到哪里,都以一颗一尘不染的心,拥抱不一样的丽江。
《一滴水经过丽江》
在今年春季开学的时候,我们惊喜地发现,由著名作家阿来写的《一滴水经过丽江》出现在了人教版的八年级语文课本上。怀揣着喜悦和自豪,我一遍遍品味这些珠玑之语,作家笔下熟悉的故乡,再一次向我走来。
一滴水从雪山之巅醒来,它看见了e68a84e8a2ad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5663537时间之流上的丽江:距今600多年前的明代,丽江木氏土司开始带领老百姓在狮子山脚下修建四方街,“村庄里的木匠与石匠,正往那里出发”。从此,纳西文明开始在玉璧金川大地上孕育。这滴水看见了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从遥远的东方走来,把悠久的中原文明和年轻的纳西文化连在了一起。玉龙雪上,丽江古城开始向四处流传。这滴水还看见了1997年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逐渐融入世界的丽江:“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见的人”都来了。在21世纪蓬勃发展的旅游大潮中,丽江这个封闭的边疆地区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它正张开双臂拥抱现代文明。
一滴水从玉龙雪山漂游而来,它看见了空间格局上的丽江:丽江坝的北面是海拔5596米终年云遮雾绕的玉龙雪山。山上有高大挺拔的云杉与松树,有春天开满鲜花的杜鹃和山茶。坝子的南边有象山、狮子山、笔架山。群山环拱,丽江坝就就像一块翡翠镶嵌在云贵高原的深处。
一滴水在丽江坝中旅行,它看见了因水而“秀”的丽江:水道在地下蜿蜒曲折,清澈的水挟裹着岩石的味道在寂静中流淌。在象山脚下,水冲破了岩石和地表的束缚来到了地面,形成了闻名遐迩的黑龙潭。潭边有树,潭中有亭。清澈的潭水倒影着洁白的玉龙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潭水流经玉河在古城口被大水车的转轮高高扬起,又哗的一声落下,水雾在阳光中行成一道道彩虹。潭水分三路穿过古城,形成了“家家门前流水,户户屋后垂杨”的诗画图。潭水被万千游客当做摄影留念的背景带到了四面八方,潭水用来冲洗黄昏的街道,潭水被装在壶中浇淋有隐约香气的兰花,潭水在古城的河道中辉映五彩斑斓的灯光,潭水穿越古城灌溉了古城外的庄稼和果树,潭水融入了奔腾的金沙江,奔向了辽阔的太平洋。
一滴水在丽江坝中旅行,它看见了因文化而“奇”的丽江:在古城的一些院子里,“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这里有至今依然还活着的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我确实想停下来,想被掺入砚池中,被蘸到笔尖,被写成东巴象形文的‘水’,挂在店中,那样,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这里有体现纳西族和谐共荣文化精髓的城市布局,有“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有“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有“顺水而去的蜿蜒的老街”。
一滴水在丽江坝中旅行,它看见历史的丽江,现代的丽江;它看见了自然的丽江,文化的丽江;它看见了流动的丽江,静止的丽江;它看见了寂静的丽江,热闹的丽江;它看见了白天草甸上放牧着牛羊的丽江,它看见了夜晚满天星光下的丽江……
文贵新,文贵特。丽江作为知名旅游地,写丽江的文章自然很多很多。但唯独这篇《一滴水经过丽江》能入选中学教材,我想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它精巧而独特的构思:从一滴水的视角来展示丽江美。一滴水从北到南经过了丽江,在一滴水画出的轨迹上,中国发现了丽江,世界发现了丽江。
一滴小小的水,映照出了一个斑斓的丽江。我愿意是那滴水,无论走到哪里,都以一颗一尘不染的心,拥抱不一样的丽江。
我是一颗小小的水珠。清晨,我静静地躺在小草叶上,望着蓝蓝的天空中的云彩,我好想好想到天空的家里去做客啊!
一个早起的小女孩从我旁边经过,突然喊道:“那颗小珍珠好漂亮呀!等我长大了,我要买一串这样漂亮的珍珠项链给妈妈戴上。”太阳公公听了笑了。我也笑了。刚想说话,一下子,我感觉到身体越来越轻,我升腾了,飘荡了起来,飞进了天空。我激动万分。因为这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
天空中,我认识了许多许多新朋友。我们聚集在一起,时而唱歌,时而跳舞,时而讲笑话,玩得不亦乐乎。黄昏,我们跑到太阳公公那儿去玩,缠着太阳公公给我们讲故事。太阳公公给我们讲了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还送给了我们一套火红的晚礼服,邀请我们去参加一年一度的天空大会。我们在大会场唱歌、跳舞、翻跟头、荡秋千……当我们唱累了,跳累了,就去冲个澡,又换上深蓝色的睡衣,沉沉入睡。当我们醒来,发现天空中早已是阳光明媚,风伯伯催促我们赶快去洗漱。洗漱完毕,我的兄弟姐妹又聚拢在一起,越聚越多。我们讨论着要不要去大地兜兜风,大家一致表决通过。这事被雷公公知道了,它也拿出藏了许久的一面大鼓,为我们饯行。“咚!咚!咚!”雷公公可真热情。我们完全被感染了,稍不留神,充满眼眶的泪水热泪盈眶,扑簌而出,慈祥的大地妈妈以为我们受到了欺负,热情地张开双臂把我们揽入怀中。
一会儿,太阳公公出来了,彩虹阿姨也出来了。她授予了“英雄的大地妈妈”一条七彩丝巾。人们见了都情不自禁地说:“真美啊!”我藏在这柔美的丝巾里,乐滋滋地聆听着,乐此不彼地为人类编织着美景。
我感到一股冷流,眼前是白茫茫,软绵绵的云,随着震耳欲聋的雷声,白云披上黑纱,伸着绸密的身姿遮掩了天空――我诞生了。
我离开了白云的怀抱,落到人间,我的旅行开始了……那是翠 *** 流的鲜草,那是芬芳馥郁的香花,那是高大挺拔的苍树,还有那清澈透底的山泉……鱼儿嬉戏,鸟儿歌唱,我随波逐流,在溪流中向那山下的村庄前进……到了那里,我望见了戏水的孩童,心便停留在那份天真活泼之中了,他们在溪中溅起水花,我也随着水花跃高。接着,一座座房屋越过身后,一缕缕炊烟飘向天边,夕阳落入了远山的怀抱中,残辉披洒大地,一切都金灿耀眼。
我在旅途中合闭双眼,似醒似睡,朦朦胧胧……呀!为何乌烟瘴气?为何花落草枯?为何枯枝残叶?为何工厂耸立?这一切的一切,还是以前的仙境吗?贪婪的人类干了些什么?我愤懑,但无济于事。突然间,不知从哪冒出专一股化学物,把我和伙伴们的晶莹衣裳染成了令人作呕的黑色。
时而震耳欲聋,时而乌烟排空,时而鱼翻白肚,时而鸟坠污水。我们都被熏得失去知觉,我隐约望见阳光穿透云雾,沐浴我的属身躯。
我是一滴水,来自天山,我从没见过世面,百今天我准备去游游世界,看看世面。
我首先来到了小河,在哪里,我找到许多兄弟姐妹,还有许多说是来自天山的,我走啊走,碰见了小鱼弟弟,小鱼弟弟热情的向我打招呼。一天天过去了,我越发得自己的身体越来越脏,小鱼弟弟却安慰我说是自然现象,我半信半疑,不久小鱼弟弟又离我而去,我伤心极了,度我继续向前走啊走,竟被排进了工厂,工厂的叔叔把我净化了,洗掉了我身上所有的污渍。
然后我又被排到一户人家当自来水,我高兴极了,玩儿了起来。几天过去了,有一次,我正在玩儿,一不小心滑入了马桶,我被冲到了下水道,接着又流到了大海。
我正在玩,一堆放垃圾砸得我头昏眼花。接着,大海妈妈又帮我去掉了垃圾。
以后这样的事情接二连三的发生。我向太阳专倾诉我的痛苦,太阳公公听了我的话,用力把太阳光照到我的身上,我变成了蒸气在天上飞呀飞呀,终于我飞到了天山,不料我却降错了地方,我又走啊走问左邻右舍,晚上我就随便找一户人家住下来,终于有一天,我见到了弟弟,弟弟陪我来到了家。
从那以后,我决定再也不离开我的家了属,再也不离开的伙伴了。
1.作者以“一滴水”贯串全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游记属于写实的文体,因此选择什么样的“点”来贯串全文,既要考虑文章写作方面的因素,还要合乎描写对象的实情。
丽江本身就以水见长,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丽江古城的评价中就指出丽江“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水既是风景,也是丽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象征,作者选择“一滴水”而不是“一片云”“一口鸟”,充分考虑了描写对象本身的特点。“一滴水”既通古贯今,又由高而下,容易把时间和空间这两条线索结合起来,使文章形成有机的整体。
游记离不开游踪,但具体、实际的游踪又容易将作者束缚住,使文章在表现方面面临种种局限,于是作者巧妙地利用水滴的流动,设置了一个与真实游踪有相似之处,在表现内容时又有很大自由度的“虚拟游踪”,这样就可以将按照一般写法需“旁逸斜出”加以介绍的内容也纳人到游踪所见的范围内,从而拓展了文章的表现范围,也不会让文章产生太多枝节。用“一滴水”贯穿全文的另一个好处是获得了自由的视角。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选用视角非常灵活,“看”的方式也很多样:时而居高瞰下,时而由远观近,时而升高远望,时而仰视天幕,时而抵近细察,时而一瞥即逝。如此多样的视角和观察方式,使得文章对描写对象的表现既全面又灵动,如果采用传统的“作者游踪、作者视角”的写法,是很难做到的。
事实上,在实际的游程中,游览者也很难“并取”这么多的观景视角。灵活的视角和观察方式,使作者在安排文章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一方面,本文通过一些在时空上不相连属的景物来表现今天的丽江,这种写法的缺点是景物之间容易出现断裂。一般的写法需要相当数量的衔接文字来消除断裂感,而本文作者只需要简单交代一滴水”的流动就可以完成一个景物到另一个景物的过渡,文章轻灵而生动。
另一方面,对一些作者想“点到”却不愿详细描写的景物、事件(如东巴文字、主人与客人的对话、游客在晚间的活动等),作者常常利用“水滴”的流动或跳跃,点到即止,“理由充分”地不做详细描写。这样的写法虽然“不细”,不能穷形尽相,却能突出描写对象的主要特点,引发联想与想象,有利于表达作者的感情与思考。
正如王充闾所说的,“在散文创作(包括游记)中,愈是自由地联想、概括,省略一些事物的特殊过程、众多细节、微妙差异,形象往往愈是鲜明。没有概括,就难以进行形象的净化与情思的聚焦”(《我写纪游散文》)。
作者之所以能大量地、毫无窒碍地使用这种写法,与用“一滴水”贯串全文有密切的关系。最后,“一滴水”即是观察者,也是“丽江故事”的讲述者,它在文中或娓娓道来,或直抒心曲。
虽然游记的抒情多采用第一人称,但设置“一滴水”这样一个人格化的文本内部抒情者,无疑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交互性,也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真切深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