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13 22:2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1:03
狙(jū):猕猴。
狙公:养猴的人。
狙公是个狡猾,聪明的人。
故事:
宋国有一个养猴的老人,喜欢猴子,把它们成群养着,他可以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可以理解老人的心意。养猴的老人宁可减少他与家人的食物也要满足猴子的需求。不久,他家里的粮食缺乏了,他将限定猴子的食物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橡实,早上三颗然后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都站了起来并且十分恼怒。他又说:“给你们橡实,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够了吧?”猴子都非常高兴然后一个个都趴在地上。
《列子•黄帝第二》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 众狙皆伏而喜.物之以能鄙相笼,皆犹此也.圣人以智笼群愚,亦犹狙公之以智笼众狙也.名实不亏,使其喜怒哉. 白话:宋国有个养猴人,养的猴子成群,他能够理解猕猴们的意思,猕猴们也懂得他的心意.养猴人减少家里的口粮,用来满足猴子们的胃口.不久,粮食不够了,他准备限定猴子每天的食物.他怕猕猴们不服从自己,便先哄骗它们说:“给你们栗子吃,早晨三颗,晚上四颗,够了吗?”猴子们听了都跳起来发怒.不一会儿,养猴人又说:“那么,给你们栗子吃,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够了吧!”猕猴们就都规规矩矩的显得很高兴.人和动物之间用智慧或粗鄙互相笼络,都像这种情况.圣人用智慧笼络愚笨的群众,也就像养猴老人用智慧笼络猴子们那样.名义和实质都不亏损,却能使得人们一会儿喜一会儿怒啊。
朝三暮四
《列子•;黄帝篇》
宋国有一个人,喜欢猴子,在家里养着一群,人们叫他狙公。狙公很熟悉猴子们的习性和想法,而猴子们也能听懂狙公的话。狙公即便是把自己家里的口粮拿出来,也要让猴子们吃饱。
有一天,狙公发现家里的粮食不多了,于是想*猴子们的食量,但又担心猴子们一时不接受自己的做法。想了想,他把猴子们叫到一起,哄骗猴子们说:“从今天起给你们栗子时,早晨三粒,晚上四粒,够吃吗?”
猴子们听了,都跳了起来,很生气。
狙公略等片刻,又对猴子们说:“那么,早晨给四粒,晚上三粒,总该满意了吧?”
猴子们听了,一起伏在地上,显出很欢喜的样子。
这就是"狙公赋猴"的故事.也就是今天的成语"朝三暮四" "朝四暮三".这个故事说明了猴子的目光短浅.猴子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而没有去考虑结果.当今社会也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只看到眼前的一点小利益.而没有顾全大局.我们要从这个故事中吸取教训.
我们在批判猴子不看事物本质,只注重事物形式,养猴人老奸巨滑、诡计多端的同时,更应该学习养猴人那种灵活多变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模式,将其作为我们的反面教材,予以辩证的吸收和学习。
朝三暮四文言文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注释:狙——音居(jū),猕猴,一种猴子的名称.损——损失,减少的意思.家口——本意是人口,这里是家里的粮食的意思.充——充实,这里是满足的意思.俄——俄顷,不久的意思,表示时间短暂.匮——音溃(kuì),缺乏,不够的意思.驯——音训(xùn),驯服,顺从的意思.诳——音狂(kuáng),欺骗,瞒哄的意思.若——文言文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的意思.芧——音叙(xù),橡实,一种粮食.成玄英疏:“芧,橡子也,似栗而小也.” 诗文翻译 宋国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人,人们叫他狙公.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他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用,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然而过了不久,家里越来越穷困了,打算减少猴子吃橡子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的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吃了吗?”猴子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该够吃了吧?”猴子一听,一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