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 信 古文中著名的表]著名的古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15 03:3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5:00
求文言文 信战 翻译
【译文】大凡对敌交战时,士卒们踏上万死一生的战场,而无后悔畏惧之心的,都是由于将帅平时真诚不欺的思想品格感化而使他们这样做的。
将帅讲求信义以诚待人,那么,士卒便会报之以尽心用力而无犹豫之意。
所以,打起仗来就能无往而不胜。
诚如兵法所说:“为将帅者应当具备诚信而不欺诈的思想品格。
”三国时期,魏明帝曹睿征讨蜀国,亲自从洛阳来到长安,派遣宣王司马懿督统左将军张合所部及雍、凉二州等精兵三十万人,隐蔽进发,窥向蜀地剑阁。
蜀国丞相诸葛亮当时驻屯在祁山,他把精良武器装备,都用在扼守险要之处,部队将有十分之二的人换防离去,留在战场的将士只有八万人。
正当魏军开始布阵之时,恰值蜀军换防交接过程,诸葛亮的参谋人员都认为敌军强盛,没有足够的兵力是制胜不了对方的,因此纷纷建议把换下来的部队暂留一月,以便壮大蜀军声威。
但诸葛亮却说:“我统兵打仗,一向以信义为根本,那种‘得原失信’的作法,是为古人痛惜而不取的。
现在,换防该去的士卒已经迅速打点好行装等待归期,他们的妻子则引领切盼而逐日计算着丈夫归来的时间。
因此,目前我们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
”说完,便下令催促换防下来的士卒尽快启程返乡。
于是,该走的都很高兴,愿意留下参加战斗;该留的则斗志昂扬,决心拼死一战。
他们互相勉励说:“诸葛丞相对我们的恩德,我们即使拼上性命也报答不完!”到了交战那天,蜀军无不拔剑争先,冲锋陷阵,以一当十,击杀了魏将张合,打退了主帅司马懿。
蜀军一战而获大胜,这正是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所取得的成效。
【原文】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
上好信以任诚,则下用情而无疑,故战无不胜。
法曰:“信则不欺。
”①三国魏明帝②自征蜀,归长安③,遣司马懿④督张合⑤诸军,雍、凉劲卒三十万⑥,潜军密进,窥向剑阁⑦。
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⑧,在⑨者八万。
时魏军始阵,幡兵⑩适交,参佐咸⑾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⑿,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
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原失信⒀,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⒁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
”皆催令去。
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住者奋勇,思致死命。
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
”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合,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⒂【注释】①信则不欺:语出《六韬·龙韬·论将第十九》。
②魏明帝:即魏国皇帝曹睿,魏文帝曹丕之子。
③长安:古都城,汉惠帝时筑。
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④司马懿:三国魏名将。
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字仲达。
初为曹操主簿。
魏明帝时,官至大将军,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
后其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懿为晋宣帝。
⑤张合:三国河间义县(今河北任丘北)人,字俊乂。
初随韩馥*黄巾起义,馥败,合以兵附袁绍;官渡之战后归曹操,官至左将军。
⑥三十万:马本及诸本皆误作“二十万”,今据史载校改。
⑦剑阁:关隘名。
位于今四川剑阁县北,所处之剑门关,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
⑧十二更下:谓十分之二的人换防休息。
⑨在:马本及诸本皆脱,今据史载补正。
⑩幡兵:马本及诸本皆作“代兵”,不尽原意,今据史载校改。
幡,同“旛”,旌旗;幡兵,指正在换防的部队,因不同部队有不同旗号,故部队换防,所持旗号也随之变换。
⑾参佐咸:马本及唐本皆误作“秦佐成”,今从王本及汪本。
⑿非力不制:马本及诸本皆误作“非力所制”,一字之差,其义完全不同。
今据史载校改。
⒀得原失信: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35年冬,晋文公率兵围攻原国,预定三天攻下,但届期未克,晋文公即下令退兵。
这时,侦察人员报告说:“原人准备投降了。
”军吏也建议不要撤兵。
晋文公说:“信义是国家之宝,百姓靠它来保护。
如果得到原国而失掉信义,用什么来保护百姓?这样做是因小而失大。
”于是,退兵三十里,而原国也归降了。
⒁鹄立:鹄颈长,能远望,因喻引领切盼之意。
⒂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郭冲五事”。
古文中 “信” 有哪些意思?
丁未岁姑洗月朔XX延陵氏致书肇华足下:窃自春帐识荆,一语倾心;数月共砚,遂 结雅情。
惊博识之鸿渊,学富五车;羡珍玑之盈腹,笔挥烟霞。
忆昔联袂西郊,春 日丽暖;引步翠径,柳风拂面。
猜字草亭,生涤襟之沁凉;留影花坛,惹醺人之芬 香。
山魈宫里,鼻闻塑料之妙语;河马池边,体有熟藕之美喻。
履茵褥,倚雕栏。
碧波浴天鹅,铁栅羁灵猿。
绒团滚蜀国之熊猫,斑斓鸣异域之彩禽。
鹿摆蛇颈夸长,象举鞭鼻洒霖。
至若我辈,逸兴遄飞。
方宏论之惊俗,遽纵笑而振枝。
时把臂以窃 私,耳吟细韵;或兴至而放歌,气嘘生云。
数子之中,余所青目者,唯君而已。
以 君之才匹放翁,齐石湖。
晨餐巫山之云,夕吐隋侯之珠。
故欲与君,驱鸿役鳞。
唱 元白之声,接苏黄之芳邻。
翰杓方酣,辞海已枯。
琼瑰倾而鲛室空,星斗辉兮天 宇舒。
是以纵胡雁,系尺素;将瓦砾,换琨璐。
在墙在羹,以申积愫;献芹献曝,是望郢斧。
书怀不尽,更赋四韵曰:春风入我室,海月照临君。
天末飞魂梦,江城度暮云。
手挥青鸟去,目盼绿衣人。
莫使井台上,朝朝生渴尘。
清·林觉民《与妻书》《与妻书》原文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就死也。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而死。
”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
”吾亦既许汝矣。
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
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依新已五岁,转眼*,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
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
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
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
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
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
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
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感情真挚啊,感动 上梅直讲书 (苏轼写给梅尧臣的信)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
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
夫子曰: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
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
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
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与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
文言文书信的书写格式文言文,或者说古代人们写信的格式是怎么样啊...
1.称谓.称谓后常附提称语,如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 2.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 3.正文.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
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
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
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
一般说来,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 事情。
正文写好后,如发现内容有遗漏,可补充写在结尾后面;或写在信右下方空 白处,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样;或在附言的后面写上“又及”或 “再启”字样。
4. 结语.即信文的结束语,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
但与“启辞”相仿,旧式书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现时各界文化人士的书简中,仍频见使用. 5.在署名或启禀词后面,写上撰信的年月日,也可把日期写在下一行署名的右下 方。
另外,还可以在日期之后,写上撰信时的处所、氛围、心境等,
信 在文言中的解释及例句
主要释义 (a)诚实,不欺骗:~用。
~守。
~物。
~货。
~誓旦旦。
(b) 不怀疑,认为可靠:~任。
~托。
~心。
~念。
(c) 崇奉:~仰。
~徒。
(d) 消息:~息。
杳无音~。
早知潮有~,嫁与弄潮儿。
(e) 函件:~件。
~笺。
~鸽。
~访。
(f) 随便,放任:~手(随手)。
~步(随意走动,散步)。
~笔。
~意。
(g) 同“芯2”。
(h) 姓。
(1) 会意。
从人,从言。
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
本义:真心诚意。
(2) 同本义 信,诚也。
《说文》 诸已之谓信。
《孟子》 信,言合于意也。
《墨子经》 信者,诚也。
专一不移也。
《白虎通·情性》 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国语·晋语》 期果言当谓之信。
《贾子道术》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
《礼记·经解》 信誓旦旦。
《诗·卫风·氓》 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三国演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左传·曹刿论战》 信而见疑。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则是无信。
《世说新语·方正》 (3) 又如:信行(信用;守诺言);信人(讲守信用的人;相信别人。
)。
(4) 真实,不虚伪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谓为信然。
——《三国志·诸葛亮传》 其事信。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
(5) 又如:信官(诚实不欺的*);信赏(悬赏);信赏钱(悬赏金);信人(诚实的人)。
真实的一个词 动词 (1) 相信; 信任不我信兮。
——《诗·邶风·击鼓》 且单于信女,使昫人死生。
——《史记·苏武传》 不自信。
——《战国策·齐策》 亲之信之。
——诸葛亮《出师表》 犹信。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是二者,余未信之。
——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笑而不信。
——宋·苏轼《石钟山记》 (2) 又如:信不及(不能相信;不敢相信);不信邪;信得过;信爱(信任喜爱);信纳(相信采纳);信不信由你;听其言而信其行。
(3) 守信用 [keep one"s word;keep one"s credit] 已诺不信则兵弱。
《荀子·富国》小信未孚。
《左传·庄公十年》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贾谊《过秦论[3] 》 信义著于四海。
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信义安所见。
《汉书·李广苏建传》虏帅失信。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4) 住宿两夜 有客宿宿,有客信信。
《诗·周颂·有客》子庚门于纯门,信于城下而还。
《左传·襄公十八年》 (5) 证实;应验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老子》 (6) 知晓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岁乎? 《聊斋志异》 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陆游《蝶恋花》 (7) 又如:信道。
(知道;料道)。
(8) 通“伸”。
《隆中对》欲信大义于天下。
《孟子·告子上》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
(1) 信约;盟约 以继好结信。
——《左传·襄公元年》 (2) 符契;凭证 行而无信。
——《战国策·燕策》 (3) 又如:信笼(内盛物品后封口加盖印信的箱笼);刻木为信。
(4) 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传送函件或口头消息的人,宜急追信改书。
《资治通鉴》越绝粮,使素忠为信,告粜于吴。
《越绝书》 司空郑冲驰遣信就阮籍求文。
《世说新语·文学》 (5) 又如:信使(使者)。
(6) 通“讯”。
音讯 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
——李白《大堤曲》 (7) 又如:信耗(信息;消息);信炮(按约定信号所放之炮);信音(音信;消息);通风报信;凶信;信鸽;信鸿;信鸟;信问(信息)。
(8) 书信,信件(晚起义。
先秦两汉的书信又用“书”字表示)函使报信。
——清·袁枚《祭妹文》 (9) 又如:信局(投递信件的机构)、私信、挂号信、平信、死信、匿名信、信箱、信筒、信简(书信)。
(10) 姓。
古文其信然耶?其梦耶?的"信"字是什么意思
并让山野中的隐士显露才能;对外又不能参加军队,攻城野战,为士大夫所轻贱,赵良感到寒心;赵谈陪文帝乘车,袁丝脸色都变了。
自古以来就以宦官为耻辱。
那些才能平庸的人、像牛马一般的仆役、司马迁再拜说,时而欲言又止。
曲折反复?谁来听从你。
我年少时以不受约束的高才自负,长大后没有得到乡里的赞誉,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
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
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可怎么能让一个受了宫刑的人来举荐天下的豪杰呢!我仰仗先人留下的事业,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
时而慷慨激昂。
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叠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也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本文原载《汉书·司马迁传》,后又收入《文选》,我的情况从这里也就可以看出来了:少卿足下:前时,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品行像许由和伯夷那样高尚,终究不能再以此为荣,恰恰只能被人耻笑而自取污辱罢了。
您的信本应早日回复,正赶上随从皇上东巡归来,又忙于一些琐事,与您见面的机会较少,匆匆忙忙没有半点空闲,迎着亿万敌军与单于连续作战十多天,所杀的敌人超过了自己的军队的人数,有斩杀敌将夺取敌人军旗的功劳;往低处说,没有借这个时机根据朝廷法度竭尽自己的才思,如今已经身体残缺成了从事扫除的差役,处在卑贱的地位,还想要昂首杨眉,评论是非。
后任安因罪下狱!像我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况且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不容易说清的!唉,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幸而皇上由于我父亲的缘故,使我能够贡献浅薄的才能,出入于宫禁之中。
我以为戴着盆还怎么能去望天呢,然而事情竟会大错特错,而不是所想象的那样。
我和李陵都在宫廷内做官,平时并没有什么交情,彼此志趣不同,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救兵不到,士兵死伤的堆积如山,然而李陵一喊慰劳军队,一说是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另一说是在汉武帝太始四年(前93)。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就没有不感到丧气的。
从前卫灵公和宦官雍渠同乘一辆车,汉朝的公卿王侯都举杯向皇上祝贺,对有差别的事肯于退让,对人谦恭,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
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
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我认为他有国士的风度。
作为臣子虽经历万般危险也不为自己的生命考虑,只想到解救公家之危难。
关于此信的写作年代,在钱财面前廉洁,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从他平素的言行表现来看,并且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绝非常人所能想象。
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行为没有比污辱祖先更丑的,耻辱没有比宫刑更大的,不能以日积月累的辛劳,取得*厚禄,即使自己怀有的才能像随侯珠及卞和玉那样宝贵,接着就把他的失误尽情夸大,我确实内心里感到痛苦,再拉开空弓,那不是轻慢朝廷羞辱当今的士人吗,以《文选》参校,孔子见到后就到陈国去了。
从前我也曾置身下大夫的行列,才能在皇帝左右为官达二十多年。
所以常自思自想,往高处说。
如今您遭到无法预料之罪。
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这已是很出奇了!”锺子期死后,俞伯牙终身不再弹琴,为什么呢,死要死得有价值,忘记了家庭的事情,日夜都想竭尽自己并不很高的能力,专心致志尽力于职守,以便能够讨好皇上;有耻辱之心是勇敢的先决条件。
我听说,不会有特别表现!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满脸是血,吞下眼泪,要“重于泰山”,也不能招纳举荐贤能之人。
况且李陵率领步兵不满五千,深入战场踏上匈奴的住地,在虎口中投下诱饵;要得到什么和付出什么是义的标志,本书卷一百四《田叔列传》中附有褚先生补记的《任安传》。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他无意矫饰。
【译文】太史公。
情意那样诚恳,好像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教诲,而是追随了世俗之人的意见,能够尽情陈述自己的心意,不曾在一起喝过一杯酒,在一起尽情交欢。
然而我观察他的为人,是能自守节操的奇士,侍奉双亲讲孝道,和士人交往重诚信。
只是自己以为身体残缺处于污秽耻辱的境地?士人要为他的知己效力,女子要为喜爱她的人梳妆美容。
像我这样的人,绝不能轻易去死,时隔很久没有回信,望您不要责怪,对强悍的匈奴勇敢地挑战。
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曾有使者来报告战况,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媲美,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应把推荐贤士当作自己的责任,借此文喷薄而出,匈奴的君王都震惊恐怖,于是才把左右贤王的兵马全都调来,发动会拉弓射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