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13 16:5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2:22
shèn xìng gǔ bìng
肾性骨病亦称肾性骨营养不良,是肾脏各种慢性疾病引起的电解质代谢紊乱、酸堿平衡失调和内分泌功能失常在骨胳上的反映。肾小球功能衰竭可因过滤受阻,使血磷增高; 尿毒症妨碍维生素D转化成活性更高的二羟维生素D,影响钙的吸收,使血钙降低; 肾小管功能不全使再吸收磷酸盐发生障碍,或因肾小管无力分泌足够的氢离子,使钙、钠、钾盐类在小便中大量丧失,即所谓肾小管性酸中毒,这些就是肾性骨病的发病原理。根据肾功能损害情况结合临床表现,肾性骨病可分为肾小球性和肾小管性两大类,两者的X线表现基本相同。
①骨质密度减低,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结构模糊。②长骨干骺端改变,仅见于儿童生长期,干骺端呈杯口状扩张,边缘毛糙而模糊,形如毛刷,骨骺和干骺端之间距离增宽,以膝、腕关节附近最明显(X片154)。③骨胳软化变形,骨盆变形如鸡心状或三叶状,脊柱弯曲呈“S”形,椎体呈双凹形,髋、膝关节可出现内翻或外翻畸形。④假骨折线出现,一般认为系不完全骨折,为宽约数毫米的透亮带,又称Looser带,常与皮质相垂直,对称性分布于耻骨支、股骨颈和肋骨等。⑤病理骨折,常见于儿童青年长骨骨端,由于骨质吸收并发骨端骨折或骨骺分离,形如“朽木”样改变。⑥骨膜下骨吸收和骨囊样透亮区,是肾性骨病合并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表现,前者常见于指骨,皮质边缘呈虫蛀状吸收; 后者多见于髂骨,呈单房性囊状透亮区。⑦骨质硬化,一般认为同降钙素作用有关,亦有认为同矿物化紊乱有关,仅出现于骨胳的某些部位,如颅底、椎骨的上下缘、骨盆和四肢长骨端,⑧软组织转移性钙化,常见于关节软骨、动脉壁和肾实质内,呈片状、条状或斑点状。
肾性骨病发病于儿童者亦称肾性佝偻病,主要特征见于长骨,由于骨骺和干骺端尚未闭合,可显示干骺端的典型变化。发病于成年者亦称骨软化症,主要表现是假骨折线和骨胳软化变形。此外,肾小管性骨病又可分为三型,即抗维生素D型、Fanconi综合征和肾小管性酸中毒。抗维生素D型和一般肾性骨病相同。Fanconi综合征除上述X线表现外,常伴长骨端骨赘和关节韧带钙化。肾小管性酸中毒一般不伴有骨膜下骨吸收、骨囊样透亮区和骨质硬化,其他表现则相似。
肾性骨症表现:早期只是骨痛,全身没有定位,疼痛主要发生在下半身。以后骨痛可加重,严重的病人不能起床;随着病情的发展,如行走不稳,仍可出现下肢肌肉无力。有的患者可能出现身高缩短、*变形;患者可出现病理性骨折、骨软化、假骨折等。如果累及关节,病人可能会出现关节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