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14 10:0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6:26
【 #教案# 导语】本单元是在学生系统学习“1~10 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又一次集中学习20 以内数的认 识和相应的加减法,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 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1. 使学生能正确数出11-20物体的个数。
2. 通过看图数数,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分类观察等良好的观察习惯。
3. 在学习数学的具体情景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巩固数序知识,渗透算法多样化,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11-20这些数的顺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例6插图,提问:大家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表扬学生观察的非常仔细,看看需要解决的
问题是什么?
这个问题该怎样解答?组织学生讨论
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领会新知
让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对学生想出的办法给予肯定
三、模拟训练,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教材79页“做一做”
2.练习十八第5题和第6题
篇二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57页~第60页,认识11~20各数。
教材地位:
“11-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并且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 ”,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会正确读、写11〜20各数;熟练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能口算10加几;通过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会11~20各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和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积极主动探索、动手操作并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会正确读、写11〜20各数;熟练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能口算10加几;通过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法学法:
1、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的学习方式去认识11-20各数。
2、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数一数、摆一摆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掌握“11-20各数”的读法、组成、数的顺序和大小。
3、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巩固新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教具导入法”
师:大家看看这里,这是我给大家准备的奖品。猜猜是什么?有多少呢?大家先来摸一摸。
学生猜后,师打开袋子,展示铅笔,并和学生一起数一数。
数到10以后,还多余几根,师问:接着怎么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给予评议。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认识‘11~20各数’。”板书课题,并朗读2遍。
当学生碰到“猜一猜奖品是什么?”这种情景,心里活动是十分积极的。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明了问题,思考解决方案
师问:“刚才我们一根一根的数铅笔3是不是很麻烦呢?”“当铅笔摆出来时,怎样让别人一眼就知道有十几根呢?你有什么办法吗?”
这两个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后,让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2、优化表达方法。
师:“哪种方法好一些?”来让学生理解用一捆来表示10最方便。
3、学习数位顺序表及其意义。
在这里,通过教师引导“数一数算珠有多少?”“看一看这些数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然后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理解数位及数位顺序。
4、学习书写数字的时候,我现在田字格中示范,直观的让学生学习如何写好数字。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教学时我也没有把所有的数都读写完,可让学生自己在认数的基础上试着去边读边写。
整个教学环节,重视学生数概念的抽象过程,用“小棒一算珠图一计数器一读写数”这样的教学过程,体现了“直观一半抽象一抽象”的认知过程。学生不但认识了“十位”“个位”两个数位,还通过用计数器强调位置值(同一数字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的大小不一样)在计数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了对数概念的理解。
5、学习计算10加几时,我引导学生借助观察、操作等活动,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来写10加几的加法算式,并理解10加几的口算方法,在沟通知识间联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
6、在尺子上最容易看到数的大小。教师让学生观察准备好的尺子,轻松完成“大些”和“大得多”的教学。
三、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数数比赛的活动、摆小棒的游戏和找朋友的数学活动。
1、分组比赛,看哪组数得。
A、从11数到20 B、从7数到13
C、19倒数到10 D、从11数到18
2、摆小棒的游戏。
师出示数字卡片,一个摆一个读数和说数的组成。
3、找朋友。
下面拿数字卡片的小朋友,上去找数字相同的好朋友。
这些活动针对性强,趣味性好。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后,让学生自由回答,再总结得出:会算10加几的算式,知道10加几得十几;会比较数的大小,能用“大一些”、“大得多”来进行数的比较。教师:祝贺大家有这么多的收获!这节课学会了10加几的加法,20以内的其他加法怎样计算呢?
篇三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从课本第56页~第68页,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将认数范围从10以内扩大到20以内,10以内的数及认数的方法都将成为本单元的认知基础。同时,20以内的数、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掌握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本单元内容包括:认识11~20各数;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从中体会11〜20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 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初步知道“十位”“个位”,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
3. 能认、读、写11〜20各数,会用11〜20表示物体的个数与顺序。
4. 能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语言描述20以内各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5. 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6. 在与同伴合作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从中产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11~20各数。
教学难点:
理解数的位置值。让学生爱上学数学。
教学建议:
1.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11~20各数。数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得相当广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11〜20各数,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2. 要依靠原有的知识经验,借助操作、观察等活动在头脑中建立丰富的表象,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及时抽象出数。
3. 强化学生对数的位置值的理解,突出位置值在单元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数值是学习难点,也是掌握20以内数的关键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直观地理解位置值。
4. 沟通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把认数和计算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学时注意在数的组成中渗透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等内容,在加减计算中强化学生对数的组成的认识,从而实现认数与计算的有机结合。
5.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建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如谈话法、教具导入、等。
谈话法: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指名答,回答得好的给予鼓励或表扬。从这节课起我们来学习较大一些的数。板书课题:“认识11~20各数”
教具导入法:师:大家看看这里,这是我给大家准备的奖品。猜猜是什么?有多少呢?大家先来摸一摸。
学生猜后,师打开袋子,展示铅笔,并和学生一起数一数。
数到10以后,还多余几根,师问:接着怎么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给予评议。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认识‘11~20各数’。”板书课题,并朗读2遍。
【设计意图】学生碰到“猜一猜奖品是什么?”这种情景,心里活动是十分积极的。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例题1
师问:“刚才我们一根一根的数铅笔3是不是很麻烦呢?”当铅笔摆出来时,怎样让别人一眼就知道有十几根呢?你有什么办法吗?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两根两根地数、5根5根地数、把10根放在一起数等”多种摆法。
师:“哪种方法好一些?”
生回答。
师:对,把铅笔数10支捆起来,1捆就是10支,这样好数多了。
师:一捆就是一个十(板书:1个十),再数数旁边有几个一(板书: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了。比如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十一。
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11~19各数。
2、教学例题2.
摆一摆、拨一拨、读数。
师:请同学们拿出计数器,看一看这些数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
师出示1捆加5根,问:“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个数怎么写怎么读?”
师出示1捆加7根,问:“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个数怎么写怎么读?”
学生操作后,朗读数字两边。
师介绍:在计数器上不管是1个十还是1个一,都用1颗算珠表示。左边的算珠表示1个十,右边的算珠表示1个一。
师出示2捆,问:“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个数怎么写怎么读?”
师小结:数字在不同的位置上表示不同的数值。
3、教学例题3.写11~20各数字。
(1)让学生自由读出11~20各数。(读数时,只要求学生口头读,不要求用汉字写出来。)
(2)教师在田字格中作书写示范,重点突出每一个数中各个数字的书写位置。写20时,要强调0不能丢。
(3)为了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教学时教师不必把所有的数都读写完,可让学生自己在认数的基础上试着去边读边写。
【设计意图】整个教学环节,重视学生数概念的抽象过程,用“小棒一算珠图一计数器一读写数”这样的教学过程,体现了“直观一半抽象一抽象”的认知过程。学生不但认识了“十位”“个位”两个数位,还通过用计数器强调位置值(同一数字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的大小不一样)在计数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了对数概念的理解。
4、教学例题4,学习计算10加几。
教师课件出示例题4:请你拿出和屏幕上同样多的小棒。学生拿出16根小棒。
教师:你能看着1捆小棒和6根小棒,根据“1个十和6个一组成16”写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吗?学生试写,并抽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0+6=16或者6+10=16。教师: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写吗?
学生自由说一说。
教师:请孩子们选一组你喜欢的小棒图,写出加法算式。屏幕上展示小棒图,分别为:1个十和9个一、1个十和3个一、1个十和7个一。
学生写算式。
教师:谁能来说一说你写的加法算式?你是怎么想的?分别抽几名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借助观察、操作等活动,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来写10加几的加法算式,并理解10加几的口算方法,在沟通知识间联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
教师:观察今天大家所写出来的加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发言。引导学生得出:这些都是10加几的算式,结果都得十几。
教师:是的,大家观察得很仔细,10加几得十几,根据这个发现,我们能快速地口算10加几的算式。
完成试一试的题目,并集体订正。
5、教学例题5, 11~20各数的大小比较
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直尺。把直尺上的数字读一读,可从0读到20,再从20读到0。这样能完善学生对20以内数的认识,同时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师让学生观察直尺图上的数,由数与数之间的距离远近,得出“20比18大一些”和“20比1大得多”的结论。
让学生观察这些数字在尺子上的位置,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右边11~20的数都比10大。
三、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第58页课堂活动第1~4题。
课堂活动第58页第1题通过“拨”强化学生对数的认识。可安排2人1组,我数你拨,然后交换角色。注意超过10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十位上1个算珠表示1个十。
课堂活动第58页第2题找书页、第3题打电话。
师介绍题目意思,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
课堂活动第58页第4题结合数位说数、写数。先让学生说出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再让学生说出这个数后才书写。写完后师选择优秀作业展示,并给与鼓励(表扬、奖励)。对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作业,要学生说说问题在哪里。
四、达标反馈
(可选)课本第59页课堂活动内容
五、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自由回答,再总结得出:会算10加几的算式,知道10加几得十几;会比较数的大小,能用“大一些”、“大得多”来进行数的比较。教师:祝贺大家有这么多的收获!这节课学会了10加几的加法,20以内的其他加法怎样计算呢?这个问题留到我们下节课来研究。
【设计意图】回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帮助学习注意到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