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0: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23:10
——由今天“拗九节”所想到 刚刚喝下香喷喷、热腾腾的“拗九粥”,妻已经捧着一颗孝心,兴冲冲骑上车,给她敬爱的老爸、老妈送“拗九粥”去了。今天这个正月廿九,由于福州当地媒体的重头渲染和推广,的确已经作为“孝顺节”的良好开端,变得情意甚浓起来。 一元伊始,万象更新。传统的大年春节,从正月初一走到廿九,似乎也该*结束了。如今,这个结束的句号,能红红火火地画到皓首银丝的笑脸上,当然可谓最好的结局了。 而这一切,居然全拜一位叫“目连”的古代人所赐,当然更应该好好地考究一番:这个目连,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目连,竟是男、还是女,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目连救母”,作为一个孝道的典范,在旧中国曾经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然而,随着忠孝节义的儒家礼教列车在上个世纪上半叶开进了历史的天堂,随着“*”中轰轰烈烈的举国“破四旧”、扫荡宗教,目连救母的故事及其蕴涵的孝道已渐渐为厚厚的尘埃所凐灭。今天,新时代的独生子女们,除了知道《八卦辞典》中“孝子”乃父母“孝顺子女”之简称的戏语外,几乎已没人知道孝的真实本意。 小时候,我在闽中农村老家,农闲时节,总可以看到一个既会算命、又会唱戏的“目连稳”,拉着二胡,走村串巷地“唱目连”。每当斯时,一村老老少少围着“目连稳”,热热闹闹地边就着农家小菜,边听如泣如诉的目连救母等等有趣的故事,唱者唱得慷慨激昂,听者听得如痴如醉,十分过瘾。老人们总会借此机会,教育后辈一点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那时,我常想,这个目连为世世代代所传唱,来头肯定不简单,他到底会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今天,通过电脑搜索,我终于明白:目连是个彻头彻尾的男人,一个古代印度响当当的男子汉,佛祖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 据介绍,目连,是佛家经典对梵文人名“大目犍连”的简称。大目犍连(梵语是绿豆之意,因上古仙人取食绿豆,因而也译为仙种),乃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他俗家名叫罗卜,从小十分善良,是个既孝顺又很有慈悲心的人,他秉承其父的习惯,诚心向佛,平日行善布施,敬重善待三宝。但是其寡母“青提夫人”却生性吝啬,待人刻薄,又好杀生。有一天,他要出门经商,便禀告母亲,将家中钱财分为三分,一分自己带走,一分供养母亲,一分留在家中布施贫乏。不料自罗卜离家后,青提夫人日日宰鸡杀鹅。一遇僧众上门,便命家僮棒打出去,甚至放狗追咬乞丐;或者让人给僧人喂肉骨头,嘲笑取乐。由於她罪孽深重,死后被罚堕入阿鼻地狱,日夜受苦、挨饿。 母亲去世后,罗卜十分悲痛,心想唯有出家一途方能报答母亲深恩,便拜如来世尊为师,法号“大目犍连”。皈依后,目连虔心习佛,道行日深,获得“六大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本领超过罗汉,位列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首。他与师兄弟舍利弗齐名,舍利弗智慧第一,而目连则是神通第一。 目连成就神通后,欲度化父母,以报生养哺育之恩。他用天眼遍观三界六道,看到死去的母亲居然身堕地狱,转生为饿鬼(六道中的“饿鬼道”),腹大如鼓,咽小如针,想吃又吃不下,嘴里冒烟,不得饮食,饿得皮包骨头。目连非常难过,于是前往地狱探视,只见地狱一派凄惨景象:在此服罪的人,一天要经历万次生、万次死;或者是身陷刀山剑树,或者被铁犁耕舌,或者遭汁铜灌口,或者要吞热铁火丸,或者手抱铜柱,身体焦糊。还有牛头每日凌迟,狱卒终朝来拷;镬汤煎煮,痛苦难当.....为了解救母亲,目连施展神通,用钵盛了饭食去喂母亲,母亲一手持钵,一手遮掩不令旁见,悭贪之习依然如故,心量依然太小;上天罚她饭食未等入口,即化为火炭,无法进食。见此惨状,目连悲号泣涕,于是返身求佛救度。 佛祖告诉目连,他母亲的罪孽实在太多,不是他一人就能救度的,必须联合众人的力量,才能有所成效。佛祖还说:“十方众僧一般在七月十五日出来活动,你要救母出厄难,必须在这天准备百味五果,置于盆中,来供养十方大德众僧,成就殊胜功德。这样,不但可以救你的母亲脫離苦海,早日投胎,也可以解救別人的父母,让他们也脫離苦难,福乐百年。” 目连听佛陀说后,欢喜奉行,在七月十五日供养众僧以后,其母果然当天就脱离饿鬼之苦,离开地狱,投胎向王城为狗;再经过目接连铺设49天道场后,他的母亲才得以*。 目连很感激佛陀,四处赞叹三宝功德,奉劝世间应行盂兰盆之法,供佛及僧,以报父母生养抚育慈爱的恩惠。这就是佛教“盂兰盆会”或者叫“盂兰盆节”的由来。 在中国,最早举行“盂兰盆会”的是五代十国时以笃信佛法著称的梁武帝;到了后来,盂兰盆会依然盛行,只不过渐渐地由供僧转变为施鬼,目的是超度死去的亡灵。宋代以后,三教逐渐融合,佛、道在这一问题上达成了默契,将盂兰盆节改称为“中元节”,俗称“鬼节”。其实,盂兰盆是梵文“ullambana”的音译,本意是指“救倒悬”,佛经上说亡者的苦有如倒悬,应尽快解救。 再后来,中元节在有的地方又逐渐演变为“河灯节”,以沿河放河灯,来祭祀无主孤魂和意外死亡者。据说,山东德州的中元河灯场面最为壮观。人们用瓜皮、面碗、纸张制成灯具,并以街巷为单位,制作特大纸船,纸扎目连站在船上,手持九环禅杖。中元之夜,人们把灯具和纸船放入河内,顺流而下,河上顿时灯火通明,摇曳摆动,如同天上点点繁星。胶东沿海地区,由道士乘小船在海中放灯,并奏丝竹乐。放河灯前,摆香案,念佛经,佛师一边念经,一边朝台下撒小馍馍,小孩子蜂拥而上,一抢而光,据说吃了能消灾。 呵呵,一个印度高僧,居然在中国民俗历史上留下了这么大的影响,直接缔造了两个以孝道为核心的节日呀。 2004年,福州市*为了光大“拗九节”的深刻意义,弘扬尊敬老人、孝顺长辈的社会风尚,特地将正月廿九命名为“孝顺节”。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官方确认的“孝顺节”。经过1年多的广为宣传,现在,拗九节的新习俗似乎已经重新开始扎根、开花和结果了。 看来,为此“阳谋”,今天我还真的要给孩子好好说道说道这个“目连救母”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