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0: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8:11
在广东,最重视七夕节的是清代,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俗习惯。
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间多称“拜七姐”。这个习惯在广州西关一带尤为盛行。活动一般是在少女、*中进行,男子与老年妇女只能在一旁观看,并行礼祭拜。
在祭拜之前,要预先由要好的数十名姐妹组织起来,准备拜七姐。在农历六月份便要将一些稻谷、麦粒、绿豆等浸在瓷碗里,让它们发芽。
临近七夕就更加忙碌了,要凑起一些钱,请家里人帮忙,用竹篾纸糊起一座鹊桥,并且制作各种各样的精美手工艺品。
到了七夕之夜,便在厅堂中摆设八仙桌,系上桌裙,摆上各种精致的花果制品及女红巧物,大显女儿们的巧艺。有用剪纸红花带围着的谷秧、豆芽盘,盘中点着油灯,灯光透出彩画薄纸灯罩,艳彩夺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兰、茉莉、素馨及其他鲜花,插在瓷花瓶里。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真假难辨。
此外,还有把苹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叠成各种鸟兽形状的果盘,以及寸许长的绣花衣裙、鞋袜及花木屐。用金银彩线织绣的小罗帐、被单、帘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铺土种豆粟苗配细木砌的亭台楼阁,总之是越细致越显得巧。
用米粒、芝麻、灯草芯、彩纸制成各种形式的塔楼、桌椅、瓶炉、花果、文房四宝,以及各种花纹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还挂一盏盏玻璃或彩纸的花灯、宫灯、动物形灯以及柚皮、蛋壳灯,上雕山水花鸟图案,很是精致漂亮。
最惹人爱的是女儿们用彩绸扎制的精美的雏偶,即布娃娃。雏偶有牛郎、织女及一对小儿女的形象,一般放于上层,下边是吹箫、弹琴、舞蹈的小儿形象,庆贺双星相会之意。还有西厢记、红楼梦、杨门女将等成套的戏剧人物形象与瓷塑雏偶,是家长买给儿女作为节日的礼物。
女儿们在七夕夜要尽情梳妆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头发,然后换上锦绸裙袄、旗袍,头上梳发髻,戴上白兰、素馨等花饰,然后再画眉、抹脂粉、点绛唇、额上印花,用凤仙花汁染指甲。
经过这番打扮,女儿们一个个如同仙子下凡。大家纷纷围坐在八仙桌旁、鹊桥边上,进行各种游戏。或自娱自乐,或吟诗作对,或行令猜谜,并穿针祭拜乞巧,指点天上北斗七星及双星,讲述牛郎和织女故事、诗文典故,或请来歌姬,演唱粤曲,奏八音乐等,女儿们也自奏琴箫等乐器。
这时,人们可往各处人家参观乞巧桌陈设,即使到的人多,主人仍会高兴招待,乐不可支。
半夜零时,为织女下凡之吉时,此时所有的灯彩、香烛都点燃,五光十色,一片辉煌。姑娘们兴高采烈,穿针引线,喜迎七姐,到处欢声鼎沸。最后欢宴一番,这才散去。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在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的各种奇巧的小玩意儿,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6厘米左右时,采下来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个晚上,姑娘们都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以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从三更至五更,要连拜7次。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7个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7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
在七夕节,储水、泡仙水则成为了广西地区人们过节时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
在广西西部,传说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的早晨,仙女们都要下凡洗澡,喝了她们的澡水可以起到辟邪、治病、延寿的作用。据民间传说,七夕日仙女下凡人间,洗澡于江河湖泊,认为当天的水有“仙气”,特别清澈甘醇,并有防害治病的功效。
南宁的男女老少们多对此深信不疑。于是,在七夕的夜晚,人们不约而同地在三更时分,纷纷到河边汲水,或桶挑,或瓶装,或罐盛,起码都象征性地取一些水回家密封存放,以求吉祥。
民间认为,“七水”有奇效,用来染布,布发亮并永不褪色。用来制醋,醋清酸爽,民间称之为“七月香醋”,所以过去南宁人将酸醋称为“七醋”。
届时,邕江沿岸的洋关,渡船口、大坑口、水闸门、平西、亭子等处,都拥挤着汲水者,行动安静而神秘,据说是为了不惊动牛郎和织女的幽会。当然,七夕之水有神效,只是个美好的寄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