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26 08:5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5:01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路,有人从此到瀛洲。
上诗为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遵父命入北京顺天府乡试时所写《入都》诗十首之一,抒胸怀,吐壮志,满腔降服外夷、留名青史的慷慨豪情,为世人称道所传诵。
彼年,李鸿章只有十九岁。
王揖唐在《今传是楼诗话》中说:“诗虽少作,然其作秀才时气象便已不同,亦可征后来之事业矣。”
的确,若干年后,李鸿章实实在在是做到了诗中所发宏愿。
李鸿章为大清国奔波操劳一生,官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光绪27年(1901年)11月7日,病逝于北京,留绝命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李鸿章病逝噩耗传入宫中,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均失声痛哭。
慈禧哀伤无限地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随后,赠李鸿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北京建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定期祭祀。
清代汉人*北京建祠者,仅李鸿章一人而已。
李鸿章病逝后第二日,英国《泰晤士报》用了足足两个整版的篇幅,详细介绍了李鸿章的生平。美国驻华使馆降半旗表示致哀。
十六个月后,李鸿章下葬于安徽合肥东乡夏小影(即今合肥大兴集)。
俗话说,盖棺定论。
关于对李鸿章的评论,慈禧太后称其为“再造玄黄之人”。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后人亦将之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列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有世界格局眼光的人还将之与德国的俾斯麦、美国的格兰特并称十九世纪三伟人。
而在西方世界,李鸿章向来就有 “东方伸斯麦”之誉。
1883年,美国总统格兰特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谈及自己在国外所遇到的英雄人物,他算了一下,共有四个,分别是:法国首相甘贝特、德国首相俾斯麦、英国首相格兰斯顿和中国的李鸿章。
李鸿章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一生所办实事多得数不清,在他主办的洋务中,有500多个中国第一,200多个亚洲第一,堪称中国近现代电力、电讯、邮政、金融、外贸、铁路、航运、冶金、造船、教育、翻译、出版、海军、兵器等多项事业的开山鼻祖。
而且,经他手培养出来的高级人才数不胜数。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称: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可惜的是,晚清积重难返,帝国已近黄昏,李鸿章一介孤臣,虽然曾“以一人战一国”,用一副肩膀硬扛起半边天,不计个人得失,一次又一次出面承担帝国最不堪、最难以应付之事。梁启超因此动情万分地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所悲者,不过李鸿章生前之遇;其实,李鸿章身后之遇,更加悲惨。
前文提到,李鸿章墓地在合肥城东十五里的大兴集。
合肥大兴集并非李鸿章出生的地方,也不是他家祖坟所在地,李鸿章将自己的墓地选在这里,用意何在?
早在1892年,李鸿章夫人赵小莲去世后,李鸿章在给儿子李经方的家信中,就特别谈到对生后葬事的安排,指定是“夏小影生圹”,坦言:“风水之说,吾不甚为然,只求无水无蚁,以安体魄。今世所云地师者,言人人殊,各挟小术以欺世射利”。而在给兄长李瀚章的家信中,则明确解释了选址夏小影的缘由,他说:“弟本不知堪舆,亦不甚信风水,但喜邻近包公坟,又滨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