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28 09:5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5:56
主题思想
《浮士德》以欧洲近代的历史和现实为背景,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写成的。浮士德的生命体验,历经追求爱情、追求美,最後走向社会实践的道路。每一种尝试,都是生命货真价实的充满*体验,但在浮士德这个理想主义者的心中,的确发现没有什麼过程是让他满意到觉得生命完满不再有欠缺的。
内容简介
《浮士德》是用诗剧形式写成的,全书共有12111行,题材采自十六世纪的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浮士德原是个真实人物,生活在十五世纪(198”年是他诞生五百周年,西德为他树立了纪念碑)。他博学多才,在传说中人们添枝加叶,说有魔鬼帮助,才使他创造出那么多奇迹。这些传说后来成为文学家们经常利用的创作素材。
写作背景
近代欧洲社会在思想上回归古希腊审美观思潮的力量强大,在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和文艺复兴之后,人们都向往古希腊那种阳光明媚的生活。也就是那种重视现世享受,重视享乐的精神生活。温克尔曼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变得伟大,如果可能的话,伟大得无可比拟的唯一方式,就是模仿古代人。”而歌德在浮士德中极力将理性主义和古希腊的这种感性主义结合在一起,诞下浮士德和海伦新生的儿子“欧福良”这个人物,以及欧福良这个人物的消逝,无疑是希望把近代科学理性和古希腊审美的感性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符合当时社会环境的完美的审美观念。这正是看到单纯的理性科学和感性审美都无法满足当时人们需要的结果。
影响
《浮士德》是歌德的毕生力作,前后经过了60年。它属于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巨著之一,奠定了歌德在文学上的崇高地位。
《浮士德》反映了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的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概括了这一阶段的人类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主人公一生不懈追求,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和宏伟气魄。它诉诸形象阐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矛盾发展的辩证关系,具有深刻的哲学内容。
《浮士德》是欧洲与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价值和最富影响的作品之一。同《荷马史诗》、 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样被誉为“名著中的名著”,既是启蒙主义文学的压卷之作。
在歌德的全部著作中,《浮士德》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中最杰出的巨著之一; 它受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极高评价和所有进步人士的重视。《浮士德》之所以为一部伟大的文学创作,因为作者在这里通过他所塑造的极完美的艺术形象,把一个特定时代的错综复杂的客观世界从多方面真实地反映出来。
评价
《浮士德》是一部宏伟的史诗。它是资产阶级整个上升时期的历史的艺术概括。别林斯基把它与《伊里亚特》、《神曲》相提并论,认为是“当代德国社会的一面完整的镜子”,“是它的时代的史诗”。郭沫若称它是“一部灵魂的发展史,或一部时代精神的发展史”。
一九八三年第八期《读书》中一篇题为《乐观的悲剧》的文章,似乎又持一种见解,冒昧揣测,文章要意为: 《浮士德》的确是一出莫大的悲剧,这毋容置疑。然而,它表现了一种引人向上的,昂奋的“乐观的精神” ,因此,它算不上是一出“道地的悲剧”。
作为美学意义上的悲剧《浮士德》,是它的时代的史诗,就如《伊利亚特》是古希猎社会的史诗,但丁的《神曲》是中世纪史诗一样。郭沫若称它是一部“灵魂的发展史” ,“时代精神的发展史,”
作者简介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德国著名诗人,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他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曾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法律,也曾短时期当过律师,但主要志趣在文学创作方面,是德国“狂飙突进”的中坚,1775~1786年他为改良现实社会,应聘到魏玛公国做官,但一事无成,他不但没战胜德国市民的鄙俗气,“相反,倒是鄙俗气战胜了他”(马克思)。于是,1786年6月他化名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1788年回到魏玛后只任剧院监督,*上倾向保守,艺术上追求和谐、宁静的古典美。1794年与席勒交往后,随着欧洲民主、民族运动的高涨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他的思想和创作也随之出现了新的飞跃,完成了《浮士德》等代表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5:56
主题思想
《浮士德》以欧洲近代的历史和现实为背景,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写成的。浮士德的生命体验,历经追求爱情、追求美,最後走向社会实践的道路。每一种尝试,都是生命货真价实的充满*体验,但在浮士德这个理想主义者的心中,的确发现没有什麼过程是让他满意到觉得生命完满不再有欠缺的。
内容简介
《浮士德》是用诗剧形式写成的,全书共有12111行,题材采自十六世纪的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浮士德原是个真实人物,生活在十五世纪(198”年是他诞生五百周年,西德为他树立了纪念碑)。他博学多才,在传说中人们添枝加叶,说有魔鬼帮助,才使他创造出那么多奇迹。这些传说后来成为文学家们经常利用的创作素材。
写作背景
近代欧洲社会在思想上回归古希腊审美观思潮的力量强大,在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和文艺复兴之后,人们都向往古希腊那种阳光明媚的生活。也就是那种重视现世享受,重视享乐的精神生活。温克尔曼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变得伟大,如果可能的话,伟大得无可比拟的唯一方式,就是模仿古代人。”而歌德在浮士德中极力将理性主义和古希腊的这种感性主义结合在一起,诞下浮士德和海伦新生的儿子“欧福良”这个人物,以及欧福良这个人物的消逝,无疑是希望把近代科学理性和古希腊审美的感性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符合当时社会环境的完美的审美观念。这正是看到单纯的理性科学和感性审美都无法满足当时人们需要的结果。
影响
《浮士德》是歌德的毕生力作,前后经过了60年。它属于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巨著之一,奠定了歌德在文学上的崇高地位。
《浮士德》反映了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的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概括了这一阶段的人类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主人公一生不懈追求,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和宏伟气魄。它诉诸形象阐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矛盾发展的辩证关系,具有深刻的哲学内容。
《浮士德》是欧洲与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价值和最富影响的作品之一。同《荷马史诗》、 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样被誉为“名著中的名著”,既是启蒙主义文学的压卷之作。
在歌德的全部著作中,《浮士德》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中最杰出的巨著之一; 它受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极高评价和所有进步人士的重视。《浮士德》之所以为一部伟大的文学创作,因为作者在这里通过他所塑造的极完美的艺术形象,把一个特定时代的错综复杂的客观世界从多方面真实地反映出来。
评价
《浮士德》是一部宏伟的史诗。它是资产阶级整个上升时期的历史的艺术概括。别林斯基把它与《伊里亚特》、《神曲》相提并论,认为是“当代德国社会的一面完整的镜子”,“是它的时代的史诗”。郭沫若称它是“一部灵魂的发展史,或一部时代精神的发展史”。
一九八三年第八期《读书》中一篇题为《乐观的悲剧》的文章,似乎又持一种见解,冒昧揣测,文章要意为: 《浮士德》的确是一出莫大的悲剧,这毋容置疑。然而,它表现了一种引人向上的,昂奋的“乐观的精神” ,因此,它算不上是一出“道地的悲剧”。
作为美学意义上的悲剧《浮士德》,是它的时代的史诗,就如《伊利亚特》是古希猎社会的史诗,但丁的《神曲》是中世纪史诗一样。郭沫若称它是一部“灵魂的发展史” ,“时代精神的发展史,”
作者简介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德国著名诗人,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他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曾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法律,也曾短时期当过律师,但主要志趣在文学创作方面,是德国“狂飙突进”的中坚,1775~1786年他为改良现实社会,应聘到魏玛公国做官,但一事无成,他不但没战胜德国市民的鄙俗气,“相反,倒是鄙俗气战胜了他”(马克思)。于是,1786年6月他化名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1788年回到魏玛后只任剧院监督,*上倾向保守,艺术上追求和谐、宁静的古典美。1794年与席勒交往后,随着欧洲民主、民族运动的高涨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他的思想和创作也随之出现了新的飞跃,完成了《浮士德》等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