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28 09:1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8 12:23
举足轻重 [jǔ zú qīng zhòng]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
出 处
《后汉书·窦融传》:“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
例 句
他本来很一般,但由于双方都争取他,他便成~的人物了。
近反义词
近义词
不可估量 大有可观 至关重要
反义词
无关紧要 无关大局 无足轻重 何足道哉 太仓稊米 微不足道 无关宏旨 无足重轻细枝末节 鸡零狗碎
1. 百里挑一[ bǎi lǐ tiāo yī ]
释义:一百个当中就挑出这一个来。形容人才出众。
例句:小玉是村里的女秀才,又是百里挑一的俊姑娘。
2. 披沙拣金[ pī shā jiǎn jīn ]
释义:拨开沙子来挑选金子。比喻从大量的东西中选取精华。
例句:他从浩如烟海的历代散文中披沙拣金,精心编著了这本《历代散文集》。
3. 挑肥拣瘦[ tiāo féi jiǎn shòu ]
释义:比喻挑挑拣拣,光要对自己有利的。
例句:有的人对工作挑肥拣瘦,专拣那些赚钱多,省力气的活儿干。
4. 精挑细选[ jīng tiāo xì xuǎn ]
释义:非常仔细的挑选的意思。
例句:家电用品厂牌很多,消费者购买时应精挑细选,以免被名不副实的仿冒品所骗。
5. 爬梳洗剔[ pá shū xǐ tī ]
释义:搜罗发掘,挑拣选择。
例句:怡谷,学人也。宜其视此无难焉。爬梳洗剔,视元本不可以道里计。
青松迎客 寒梅报春 有情有意 互诉心声 岁月悠悠 波光明灭 泡沫聚散 依然如旧 叽叽喳喳 别有深意 飘然而起 由远而近 奇妙无比 飘飘洒洒 轻捷柔软 难以辨认 左冲右撞 对视良久 大街小巷 花色斑斓 驻足痴望 行色匆匆 悠悠忽忽 断壁悬崖 拔地而起 一峰独秀 千峰万仞 绵亘蜿蜒 浩气长舒 直插云天 横栏绿水 旁逸斜出 相对相依 并肩而行 拦腰截断 水花四溅 怦怦直跳 跳来跳去 难以言状 年过花甲 蹦来蹦去 嘻嘻哈哈 亲亲热热 脱口而出 日益强盛 高山深涧 悬崖峭壁 狂风怒号 黄沙满天 攀山越岭 惹人讥笑 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终天之恨 泪流不止 频来入梦 思潮起伏 可见一斑 心潮腾涌 怅望灰天 波涛起伏 巍峨峻拔 碧波环抱 苍苍茫茫 七沟八梁 立地顶天 牙牙学语 萦绕耳畔 蹒跚学步 欢歌劲舞 千灾百难 大江南北 蜜罐温床 战歌飞旋 比翼联翩 竞相开放 寒风呼啸 闪闪发亮 一动不动 脸色苍白 魁梧黧黑 缝缝补补 羞愧不已 泪流不止 怒目圆睁 不由分说 一如往日 大吃一惊 无所不知 不知去向 一叶扁舟 子孙后代 咆哮而下 雄伟壮观 飞流直下 飘飘洒洒 清晰可闻 从天而降 陶醉不已 滥砍滥伐 生命垂危 形容枯槁 失望而去 世人震惊 饱含深情 闪闪发光 嗡嗡鸣叫 山峦河流 永流不息 盘踞之地 风吹沙起 不紧不慢 如臂如股 绿风荡漾 。
学富五车xué fù wǔ chē
[释义] 学问很多;有五车书。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富:丰富;五车:指五车书;形容书很多。
[语出] 宋·毕仲游《西台集》:“好学五车富;轻财四壁贫。”
[正音] 车;不能读作“cē”。
[辨形] 富;不能写作“付”。
[近义] 博学多才
[反义] 目不识丁 胸无点墨
[用法] 用作褒义。旧时多用作称赞别人学识好的客套话。一般作谓语。
[结构] 主谓式。
四字格何以成为汉语成语的主要格式? 翻开任何一部汉语成语词典,我们所见大多数是四字格成语。
就以流行较广的《现代汉语成语词典》(增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为例统计,该词典共收成语八千七百条,其中四字格成语八千四百二十条,约占90%。对此人们自然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四字格何以成为汉语成语的主要格式?对此,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回答。
一、四字格作为汉语成语的主要格式符合语言交际的效益原则 以尽量简练的语言传递尽可能丰富的信息,应该是语言交际的效益原则,要而言之就是“言简意赅”。 汉语成语无论是直接摘引古代诗文,还是由古代神话、寓言、历史故事等概括而成,或由古代诗文语句加工而成,其内容蕴涵都相当丰富而深刻。
从语言交际的效益考虑,成语很需要一个既能包含复杂完整的意思又简洁凝练的最佳语言形式。 大家知道,成语是一种特殊的固定词组,在意义上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往往不能孤立地从字面上分割解释,在运用中其功能相当于一个词,所以它实际上是一个定型的语素组合。
而汉语的语素绝大多数是单音节的,表现在书面上就是一个个汉字,因此,字数的多少是谋求言简意赅所必须考虑的一个要素。我们不妨设想,汉语成语如果大多少于四个字或多于四个字,将是怎样一种情形。
就以“狐假虎威”、“四面楚歌”、“鞭长莫及”为例,它们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如果仅用两个字显然表述不清楚。用三个字,写成“狐假威”、“四面歌”、“鞭莫及”,简则简矣,意思却很不明白。
(少数成语实需三个字即可完整表义,人们出于审美考虑延伸为四字格,如“短兵接——短兵相接”、“不足奇——不足为奇”,则当别论)如果写成“狐假虎之威”、“四面皆楚歌”、“虽鞭长不及马腹”,信息容量无多大增加,却显得冗余累赘。可见,四字格是成语言简意赅的最佳格式。
那么,四字格成语何以能言简意赅呢,这应该从汉语自身的有关特点来考察。 首先,构成四字成语的“字”绝大多数是单音节语素。
它们集形、音、义于一体,具有独立的较完整的含义,可以自由或较自由地运用,参与构成各种词语,信息容量较大。例如“实事求是”由四个语素构成,各个相对独立的语素意义有机联系起来,表达一个丰富完整的含义。
特别是象“黔驴技穷”、“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成语,由四个语素记述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再由此作比喻引申,使成语在字面意义之外蕴含更丰富更深刻的寓意。这无疑是凭借了汉语单音节语素表义容量大这一有利条件。
其次,汉语是非形态语言,语言单位的构成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来组合。其中以语序为手段的直接组合,与四字格成语言简意赅特点有密切关系。
凡是进入成语的各个语素,只要在语义上能相互搭配,同时又符合逻辑事理和语言习惯,就可以不借助其它语言成分而直接依靠语序来灵活组合,构成并列、主谓、偏正、述宾、述补等复杂多样的语法关系,并以此表达丰富的意思。例如“心直口快”就是由主谓关系的“心直”、“口快”再构成并列关系;“能者为师”是由偏正关系的“能者”与述宾关系的“为师”再构成主谓关系,等等,都是各语素借助语序直接组合而成的。
正因如此,四字格成语这个小小的天地之中,才有可能容纳如此灵活多样的语法结构,负载如此丰富的信息内容,成为言简意赅的统一体。 二、四字格成语具有丰富的审美特征,为人们喜闻乐见 首先,四字格成语体现了均衡之美。
注重均衡之美是汉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的一个显著倾向,它体现于汉民族文化艺术的许多领域。如方块汉字严整匀称的间架结构,古代诗词曲赋乃至散文之中普遍出现的骈偶词句,古代建筑严格均衡对称的格局,书法、篆刻、绘画对于紧凑、匀称、平稳的讲究等等,都说明我们的祖先十分注重均衡之美。
这种审美倾向必然会投射到作为汉民族文化载体之一的汉语上,其中包括人们对成语格式的选择。 四字格成语在语音上是四个音节;在形体上是四个方方正正的汉字;在语素排列的节奏上大多为二二组合,“龙飞凤舞”、“百川归海”、“拍案叫绝”等;在语法结构上则有大量的并列结构,如“理直气壮”、“古今中外”、“千言万语”等,都表现出强烈的对称均衡之美。
这就使四字格成语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均衡美的要求。 其次,四字格成语具备变化之美。
均衡不等于否定变化。人们既注重均衡美也追求变化美,在均衡基础上求变化,在变化中取得均衡。
例如,古代格律诗的平仄变化和词的长短句;书法艺术中的行书、草书;建筑艺术中的飞檐、曲廊、拱桥等,都均衡之中追求错综变化的实例。这种对变化美的追求,同样深刻地影响到人们对成语格式的选择。
四字格成语的错综变化表现在语音上,是成语内部各字声调之间可以构成平仄变化,构成抑扬起伏,如“一见如故”(平仄平仄)、“大书特书”(仄平仄平)、“光怪陆离”(平仄仄平)、“古今中外”(仄平平仄)等等;表现在语素排列的节奏上,除了骈立的二二组合,还可以构成一三组合,如“危/在旦夕”、“木/已成舟”、“浩/如烟海”,三一组合,如“一衣带/水”、“背道而/驰”、。
成语就是现成语,是人民群众长期生活中习惯的固定词组成短句。汉语语汇里有大量的成语。它们都有一定的来源,一经形成和出现以后,就长时间为人民群众所运用。
1、成语的特点。成语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源远流长。
⑴源远。指成语沿用的历史性,例如:成语“有恃无恐”最早见于《左转·僖公二十六年》“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沿用历史了。“打草惊蛇”出自唐朝段成式所写的一个故事中“汝虽打草,吾已惊蛇”一句,至今至少千年以上。“捕风捉影”最早出现在宋朝朱熹的《朱子全书学一》,“两面三刀”最早出于《元曲灰阑记》,“南腔北调”最早出现在清朝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这些成语都有一二百年甚至*百年的沿用历史了。
⑵流长。指成语使用上的社会性。成语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在书面或口头上广泛使用的。像一些来自古诗词中的成语,它们是从不同时代的诗词中截取的原文,因为它们或寓意深刻,或形象生动,是全诗的警句、名句,被人民群众喜爱,广为使用和传诵,得以流传。例如“春风得意”“平分秋色”“山雨欲来风满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
第二个特点是定型不变。成语是一种定型的固定词组,绝大多数由四个字组成。当然,三个字,五个字,甚至更多字数构成的也有。如“一溜烟”“更上一层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己所勿欲,勿施于人”等,但这毕竟是少数。为什么成语以四字居多呢?这和汉语的特点有关,汉民族讲话,在音节上大都是成双成对的。汉语讲究四声,读起来能产生声音上的美感,四个字的结构能适应这种声调的各种变化。《诗经》这部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中305篇基本上都是四字一句,这种四字句,结构短小精悍,活泼明快,读起来抑扬顿挫,在后来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影响着诗人,作家,而诗人、作家的作品,又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语言。成语基本上源于古书和人民群众的口语,因此成语以四字为多。
而且成语既要能表达深刻复杂的思想,又要极其概括精炼,过长过短都不行,四个字最为合适。
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它的结构和组成部分不能随意更改或变动。有的成语里有一组近义词或反义词。例如,“三言两语”中的“言”和“语”是意思相近的词;“大同小异”中的“大”和“小”、“同”和“异”都是反义词,这些都不能随便更换。再如,“奇装异服”中“奇”“异”同义,“装”和“服”同义,有人将“奇装异服”写成“奇装衣服”,表面看只是写了个错别字,其实反映了没弄清成语的结构。例如,“两虎相斗”不能说成“三虎相斗”,“南腔北调”不能说成“东腔西调”,“盲人瞎马”不能说成“盲人瞎驴”。
四字结构的词语很多,有人专门为它们起了个名字叫“四字格”,其中有些原来就是成语,有些原来不是,用久了也就成了成语。我们现在有很多成语就是这样发展来的。
2、成语的来源
成语都是有来源的。一是来自于群众口语,一是来自于书面,有案可稽。首先介绍出自群众口语的成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1:25
举足轻重 [jǔ zú qīng zhòng]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
出 处
《后汉书·窦融传》:“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
例 句
他本来很一般,但由于双方都争取他,他便成~的人物了。
近反义词
近义词
不可估量 大有可观 至关重要
反义词
无关紧要 无关大局 无足轻重 何足道哉 太仓稊米 微不足道 无关宏旨 无足重轻细枝末节 鸡零狗碎
1. 百里挑一[ bǎi lǐ tiāo yī ]
释义:一百个当中就挑出这一个来。形容人才出众。
例句:小玉是村里的女秀才,又是百里挑一的俊姑娘。
2. 披沙拣金[ pī shā jiǎn jīn ]
释义:拨开沙子来挑选金子。比喻从大量的东西中选取精华。
例句:他从浩如烟海的历代散文中披沙拣金,精心编著了这本《历代散文集》。
3. 挑肥拣瘦[ tiāo féi jiǎn shòu ]
释义:比喻挑挑拣拣,光要对自己有利的。
例句:有的人对工作挑肥拣瘦,专拣那些赚钱多,省力气的活儿干。
4. 精挑细选[ jīng tiāo xì xuǎn ]
释义:非常仔细的挑选的意思。
例句:家电用品厂牌很多,消费者购买时应精挑细选,以免被名不副实的仿冒品所骗。
5. 爬梳洗剔[ pá shū xǐ tī ]
释义:搜罗发掘,挑拣选择。
例句:怡谷,学人也。宜其视此无难焉。爬梳洗剔,视元本不可以道里计。
青松迎客 寒梅报春 有情有意 互诉心声 岁月悠悠 波光明灭 泡沫聚散 依然如旧 叽叽喳喳 别有深意 飘然而起 由远而近 奇妙无比 飘飘洒洒 轻捷柔软 难以辨认 左冲右撞 对视良久 大街小巷 花色斑斓 驻足痴望 行色匆匆 悠悠忽忽 断壁悬崖 拔地而起 一峰独秀 千峰万仞 绵亘蜿蜒 浩气长舒 直插云天 横栏绿水 旁逸斜出 相对相依 并肩而行 拦腰截断 水花四溅 怦怦直跳 跳来跳去 难以言状 年过花甲 蹦来蹦去 嘻嘻哈哈 亲亲热热 脱口而出 日益强盛 高山深涧 悬崖峭壁 狂风怒号 黄沙满天 攀山越岭 惹人讥笑 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终天之恨 泪流不止 频来入梦 思潮起伏 可见一斑 心潮腾涌 怅望灰天 波涛起伏 巍峨峻拔 碧波环抱 苍苍茫茫 七沟八梁 立地顶天 牙牙学语 萦绕耳畔 蹒跚学步 欢歌劲舞 千灾百难 大江南北 蜜罐温床 战歌飞旋 比翼联翩 竞相开放 寒风呼啸 闪闪发亮 一动不动 脸色苍白 魁梧黧黑 缝缝补补 羞愧不已 泪流不止 怒目圆睁 不由分说 一如往日 大吃一惊 无所不知 不知去向 一叶扁舟 子孙后代 咆哮而下 雄伟壮观 飞流直下 飘飘洒洒 清晰可闻 从天而降 陶醉不已 滥砍滥伐 生命垂危 形容枯槁 失望而去 世人震惊 饱含深情 闪闪发光 嗡嗡鸣叫 山峦河流 永流不息 盘踞之地 风吹沙起 不紧不慢 如臂如股 绿风荡漾 。
学富五车xué fù wǔ chē
[释义] 学问很多;有五车书。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富:丰富;五车:指五车书;形容书很多。
[语出] 宋·毕仲游《西台集》:“好学五车富;轻财四壁贫。”
[正音] 车;不能读作“cē”。
[辨形] 富;不能写作“付”。
[近义] 博学多才
[反义] 目不识丁 胸无点墨
[用法] 用作褒义。旧时多用作称赞别人学识好的客套话。一般作谓语。
[结构] 主谓式。
四字格何以成为汉语成语的主要格式? 翻开任何一部汉语成语词典,我们所见大多数是四字格成语。
就以流行较广的《现代汉语成语词典》(增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为例统计,该词典共收成语八千七百条,其中四字格成语八千四百二十条,约占90%。对此人们自然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四字格何以成为汉语成语的主要格式?对此,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回答。
一、四字格作为汉语成语的主要格式符合语言交际的效益原则 以尽量简练的语言传递尽可能丰富的信息,应该是语言交际的效益原则,要而言之就是“言简意赅”。 汉语成语无论是直接摘引古代诗文,还是由古代神话、寓言、历史故事等概括而成,或由古代诗文语句加工而成,其内容蕴涵都相当丰富而深刻。
从语言交际的效益考虑,成语很需要一个既能包含复杂完整的意思又简洁凝练的最佳语言形式。 大家知道,成语是一种特殊的固定词组,在意义上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往往不能孤立地从字面上分割解释,在运用中其功能相当于一个词,所以它实际上是一个定型的语素组合。
而汉语的语素绝大多数是单音节的,表现在书面上就是一个个汉字,因此,字数的多少是谋求言简意赅所必须考虑的一个要素。我们不妨设想,汉语成语如果大多少于四个字或多于四个字,将是怎样一种情形。
就以“狐假虎威”、“四面楚歌”、“鞭长莫及”为例,它们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如果仅用两个字显然表述不清楚。用三个字,写成“狐假威”、“四面歌”、“鞭莫及”,简则简矣,意思却很不明白。
(少数成语实需三个字即可完整表义,人们出于审美考虑延伸为四字格,如“短兵接——短兵相接”、“不足奇——不足为奇”,则当别论)如果写成“狐假虎之威”、“四面皆楚歌”、“虽鞭长不及马腹”,信息容量无多大增加,却显得冗余累赘。可见,四字格是成语言简意赅的最佳格式。
那么,四字格成语何以能言简意赅呢,这应该从汉语自身的有关特点来考察。 首先,构成四字成语的“字”绝大多数是单音节语素。
它们集形、音、义于一体,具有独立的较完整的含义,可以自由或较自由地运用,参与构成各种词语,信息容量较大。例如“实事求是”由四个语素构成,各个相对独立的语素意义有机联系起来,表达一个丰富完整的含义。
特别是象“黔驴技穷”、“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成语,由四个语素记述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再由此作比喻引申,使成语在字面意义之外蕴含更丰富更深刻的寓意。这无疑是凭借了汉语单音节语素表义容量大这一有利条件。
其次,汉语是非形态语言,语言单位的构成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来组合。其中以语序为手段的直接组合,与四字格成语言简意赅特点有密切关系。
凡是进入成语的各个语素,只要在语义上能相互搭配,同时又符合逻辑事理和语言习惯,就可以不借助其它语言成分而直接依靠语序来灵活组合,构成并列、主谓、偏正、述宾、述补等复杂多样的语法关系,并以此表达丰富的意思。例如“心直口快”就是由主谓关系的“心直”、“口快”再构成并列关系;“能者为师”是由偏正关系的“能者”与述宾关系的“为师”再构成主谓关系,等等,都是各语素借助语序直接组合而成的。
正因如此,四字格成语这个小小的天地之中,才有可能容纳如此灵活多样的语法结构,负载如此丰富的信息内容,成为言简意赅的统一体。 二、四字格成语具有丰富的审美特征,为人们喜闻乐见 首先,四字格成语体现了均衡之美。
注重均衡之美是汉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的一个显著倾向,它体现于汉民族文化艺术的许多领域。如方块汉字严整匀称的间架结构,古代诗词曲赋乃至散文之中普遍出现的骈偶词句,古代建筑严格均衡对称的格局,书法、篆刻、绘画对于紧凑、匀称、平稳的讲究等等,都说明我们的祖先十分注重均衡之美。
这种审美倾向必然会投射到作为汉民族文化载体之一的汉语上,其中包括人们对成语格式的选择。 四字格成语在语音上是四个音节;在形体上是四个方方正正的汉字;在语素排列的节奏上大多为二二组合,“龙飞凤舞”、“百川归海”、“拍案叫绝”等;在语法结构上则有大量的并列结构,如“理直气壮”、“古今中外”、“千言万语”等,都表现出强烈的对称均衡之美。
这就使四字格成语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均衡美的要求。 其次,四字格成语具备变化之美。
均衡不等于否定变化。人们既注重均衡美也追求变化美,在均衡基础上求变化,在变化中取得均衡。
例如,古代格律诗的平仄变化和词的长短句;书法艺术中的行书、草书;建筑艺术中的飞檐、曲廊、拱桥等,都均衡之中追求错综变化的实例。这种对变化美的追求,同样深刻地影响到人们对成语格式的选择。
四字格成语的错综变化表现在语音上,是成语内部各字声调之间可以构成平仄变化,构成抑扬起伏,如“一见如故”(平仄平仄)、“大书特书”(仄平仄平)、“光怪陆离”(平仄仄平)、“古今中外”(仄平平仄)等等;表现在语素排列的节奏上,除了骈立的二二组合,还可以构成一三组合,如“危/在旦夕”、“木/已成舟”、“浩/如烟海”,三一组合,如“一衣带/水”、“背道而/驰”、。
成语就是现成语,是人民群众长期生活中习惯的固定词组成短句。汉语语汇里有大量的成语。它们都有一定的来源,一经形成和出现以后,就长时间为人民群众所运用。
1、成语的特点。成语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源远流长。
⑴源远。指成语沿用的历史性,例如:成语“有恃无恐”最早见于《左转·僖公二十六年》“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沿用历史了。“打草惊蛇”出自唐朝段成式所写的一个故事中“汝虽打草,吾已惊蛇”一句,至今至少千年以上。“捕风捉影”最早出现在宋朝朱熹的《朱子全书学一》,“两面三刀”最早出于《元曲灰阑记》,“南腔北调”最早出现在清朝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这些成语都有一二百年甚至*百年的沿用历史了。
⑵流长。指成语使用上的社会性。成语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在书面或口头上广泛使用的。像一些来自古诗词中的成语,它们是从不同时代的诗词中截取的原文,因为它们或寓意深刻,或形象生动,是全诗的警句、名句,被人民群众喜爱,广为使用和传诵,得以流传。例如“春风得意”“平分秋色”“山雨欲来风满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
第二个特点是定型不变。成语是一种定型的固定词组,绝大多数由四个字组成。当然,三个字,五个字,甚至更多字数构成的也有。如“一溜烟”“更上一层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己所勿欲,勿施于人”等,但这毕竟是少数。为什么成语以四字居多呢?这和汉语的特点有关,汉民族讲话,在音节上大都是成双成对的。汉语讲究四声,读起来能产生声音上的美感,四个字的结构能适应这种声调的各种变化。《诗经》这部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中305篇基本上都是四字一句,这种四字句,结构短小精悍,活泼明快,读起来抑扬顿挫,在后来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影响着诗人,作家,而诗人、作家的作品,又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语言。成语基本上源于古书和人民群众的口语,因此成语以四字为多。
而且成语既要能表达深刻复杂的思想,又要极其概括精炼,过长过短都不行,四个字最为合适。
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它的结构和组成部分不能随意更改或变动。有的成语里有一组近义词或反义词。例如,“三言两语”中的“言”和“语”是意思相近的词;“大同小异”中的“大”和“小”、“同”和“异”都是反义词,这些都不能随便更换。再如,“奇装异服”中“奇”“异”同义,“装”和“服”同义,有人将“奇装异服”写成“奇装衣服”,表面看只是写了个错别字,其实反映了没弄清成语的结构。例如,“两虎相斗”不能说成“三虎相斗”,“南腔北调”不能说成“东腔西调”,“盲人瞎马”不能说成“盲人瞎驴”。
四字结构的词语很多,有人专门为它们起了个名字叫“四字格”,其中有些原来就是成语,有些原来不是,用久了也就成了成语。我们现在有很多成语就是这样发展来的。
2、成语的来源
成语都是有来源的。一是来自于群众口语,一是来自于书面,有案可稽。首先介绍出自群众口语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