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上介绍五浊的形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08 21:4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6 04:55
总体上介绍五浊的形成
法华楞严讲义 昨天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皆从变灭:从这个道理来讲,我们也不要「照明」其它什么法,只看各种修行的法门,有没有哪一样不是生灭法?「器世间」就是依报世界,我们肉团身叫根身器界,外面的自然环境叫器世间,有情是正报世界。包括有情、无情无量的万法都是生灭之法,无非是生、住、异、灭这四种之相。
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我们自己想一想,这个世间一切的东西,有没有永远不坏的呀?没有。而虚空可以不可以坏呀?这个虚空也是我们的一念心变出来的。相对而言呢,我们知道,先有虚空,后有世界万法。一般人不容易观照出虚空会坏,所以外道把这些东西作为自然。而佛常常以虚空比喻真空、真心本来面目。因为这个虚空与我们的真空贴得最紧,所以「然终不闻烂坏虚空」是方便说。当我们成佛以后,虚空与山河大地一念化为无上菩提。佛在这里也是采取抱着石头过河,走一步说一步,你可不要把这里当究竟。这是引导法会大众要用不生灭之心作为我们因地修行的指导思想。
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空非可作」,实际上空也是我们变现出来的。相对其它万法而言,虚空空间大、时间长,它是在万法之先。人们会误以为虚空是自然,是不生灭,是空非所作,空非所生。
前面讲168个字的时候,是不是说先有虚空轮?我们这一念真空起了一个无明妄想,一个业相无明,这一念就将我们清净本然的真空浑浊为晦昧之空,然后由这个无明妄想之心面对虚空打妄想而有风轮、火轮、地轮、水轮,然后水火之*互作用而形成十法界万法,而形成有情众生等等。世界万法都在虚空之内,因此佛用虚空来打比喻,但是也不要认为虚空就是不可以造作,不可以把虚空当成真空。在这个虚空看似不变、不生、不灭、不异的情况之下来看虚空中的万法,是不是都是可生可灭呀?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这是地大,也就是我们的皮肉筋骨。润湿为水:这是水大,就是我们身上的血液、口水等等。暖触为火:这是火大,每个人都有体温,就是死了以后变成零度了,仍然有温度。动摇为风:呼吸、动作就是风大。
所以我们讲《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把肉团身说为四大假和合,就是出自这里。真正来讲,五大假合更好。我们的身体当下是不是个虚空啊?但是这样讲呢,大家容易糊涂。那么包括后面的「心现识变」,实际上这个肉团身当下是不是七大假合啊?地、水、火、风、空、见、识。
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四缠」就是四大和合为我们的肉团身。这里的「分」带有浑浊之义,占据了、浑浊了、结合了我们这个无形无相的真心本来面目。也就是说,在这个四大出现之前,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是*的智慧,这是就分别法来说。「湛」,是表如如不动之义,「圆」,是表圆融*圆通,万法都是一个本体。「妙」,是表在如如不动中,它就本来具足了生住异灭之性,在无形无相中它本来就具足了有形有相之性。「觉」,是讲真心本来面目的本体,按照别教把它说为是无形无相本体,它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明心」,指明明白白,从我们这个无形无相、如如不动、不生不灭的真心本来面目,我们明明白白知道,它就是一切万法之性具功德。这个「心」还是继续解释,是怎么样个觉呀?就是这样的觉,或者讲妙觉、明觉,也一个意思。
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为视」,就是为能见之见精,与眼睛对应。「为听」,就是为能听之听精,与耳朵对应。「为觉」,要与三个方面对应,一是鼻子的嗅觉,二是舌头的尝觉,三是身体的触觉。「为察」,是作为意根的那种分别性。所以这里是说,由于地、水、火、风四大组成了肉团身,与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在这里把它说为第七识、见分,这个第七识一般地说为前七转识,它这个时候没有分别心,叫无念分别,我们通常把第七识和第八识说为一体)。作用与反作用,就把意根这个一精之明分割为六性,成为六根之性。在这里,六根之性要与六种意识心合起来说为六个性。一个是能分别,一个是所所分别。怎么所所分别呢?六根之性对六尘是一个能缘,一个所缘,产生的六种意识心叫所缘缘,也可以把它说为所所分别。
从始入终,五叠浑浊:这是在总体上来介绍五浊的形成。五浊怎么形成呢?就是由于四尘与我们的那个一精之明交互作用,而把一精之明分割为六根之见性。六根之见性面对外界的六尘——外界六尘实际上是地、水、火、风这四尘——再进行妄加分别,造成了五浊。所以这个「五叠浑浊」,对照前面168个字也是一样,从识阴、从命浊开始,一步一步浑浊到劫浊。劫浊就是讲色阴,从识阴到色阴,中间经过行阴、想阴和受阴。所以,五浊与五阴相对应。
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汨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云何为浊:佛在解释五浊之前进一步地解释造成五浊的基本因素是怎么形成的。「浊」是一种和合之法,和合之法必有它的原料。所以佛在这里打比方,这个「清水清洁本然」就是比喻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
尘土灰沙之伦:「伦」是类,尘土灰沙之类。本质留碍:这是比喻四大,实际上讲四大、讲七大都是对的,统统包含在内。但是因为涉及到「本质留碍」呢,一般从相分上来讲比较好理解。注意,法无定法,怎样因地制宜、逗机观教,就怎样来说法。二体法尔,性不相循:这个「二体」,前面「清水」是表心法,清洁本然,没有障碍;后面的土沙之伦是表有形有相的万法,它的本质是有形有相,带有障碍性。这两样东西从本性上来讲不是一回事。
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这里举个例子,把泥巴跟清水混在一起就变成浊水了。因为混在一起,本来清水变成浊水,本来坚固的泥巴稀释在水中,失去了坚固性。注意,这里泥巴是以一大比喻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与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交妄而成五浊。所以一交妄,真心是不是隐藏在迷惑颠倒之中啊?虽然隐藏在迷惑颠倒之中,但它有没有失去一分一毫?清水虽然变成泥巴水,但清水有没有失去一丝一毫?注意,这是打比方。在世间法里,泥巴就是泥巴,水就是水。在心法而言,泥巴瓦块当下就是无形无相的真心。所以打比喻只能是打比喻,不可当真。它只能帮助我们开智慧。
容貌汩然:「汩」,带有昏昏扰扰、浑浑浊浊的意思。我们生在五浊世界,是不是「容貌汩然」呐?不明白宇宙人生道理,你一切的看法都是颠倒的。一动念就是错的,没有一处不是错的。汝浊五重,亦复如是:这是以法合喻。(摘自印广门清法师《楞严经讲记•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