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资源急剧流失的后果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09 10:0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05 01:58
浅析我国耕地资源流失原因及其影响(转)
我国耕地资源流失非常严重,新中国成立后迄今为止累计减少的耕地面积大约相当干一个法国,两个英国,三个半日本。仅从1951年到1986年的36年间,全田就累计减少耕地6.11亿亩,扣除开荒造田3.77亿亩,净减少耕地2.34亿亩。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807万亩。全国已有9个省、直辖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80年代后随着全国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我国耕地资源流失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我国宝贵的耕地资源到哪里去了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万面:
一、全国上下的开发区热,是耕地流失的一大缺口。
为招商、聚财、生财,批地兴办的各种名目繁多的开发区、工业区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国各地。例如1993年全国清查的2800多个开发区、起步区,占地73万多公顷,其中70%属于赶浪潮的乱设,所占地几乎全是耕地。多则占地几上百公顷以上,甚至几十平方千米;少则也有几公顷左右,大部分分布在沿江、沿海、沿湖、城郊和农村水陆交通便捷的地区。相当大的一批开发区,由干盲目建设,缺乏科学论证和规划,在资金、项目未落实的情况下就毁田平地,结果是“开而不发”。圈地后,土地或被闲置,或被破坏难以短时间恢复,或者被炒来炒去,丛而造成大片土地闲置和荒芜。
二、城市无*地外延扩展,盲目开发这设,占有了大量耕地
许多县改市后的城市,人均用地面积增扣了一倍甚至几倍。如富饶的珠江三角洲,面积仅有1.1万平方千米,而城镇规划面积就已达到9500平方千米,占土地面积的86.4%。
三、不合理的农业结构调整挤占了大量耕地
为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一些地方一哄而上,盲目大量退耕养鱼、养虾、种果树,致使大量耕地被占用。例如在1994年减少的耕地中,仅此一项就占约63.4%。
四、农村建房、修公路、造坟墓等占用了大量耕地
例如1991年到1994年的4年间,全国农村建房占用耕地4.4万多公顷,户均用地190多平方米,超过规定最高标准150平方米的27%。我国每年农村土葬占有2000公顷之多,其中半数以上是肥沃的耕地。
五、由于复杂的自然原因,加上多年来的无*的开矿、垦荒、滥伐森林,造成耕地退化、荒漠化,甚至大面积的绝产。
例如,许多地区长期过度砍伐森林,便地表植被覆盖率急剧下降,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有4200万公顷耕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43%左右;每年有约50亿吨泥沙流入江河湖海;其中62%左右来自耕地表层。流水带走了耕地表层大量疏松的土壤,从而使耕地上层变薄,耕作层变浅,砾石含量增加,质地变差,农作物根系延伸困难;土壤中所含的大量有机质和各种可溶性速效养分(如速效钾、速效磷)也随水土一起流失,使耕地养分缺乏,肥力下降。长此以往,便使这些地区耕地单产不断降低,甚至接近绝收。
耕地荒漠化现象也日趋严重,目前我国耕地荒漠化面积累计已达1000万公顷,约占我国耕地面积的10%以上。北方地区主要是沙漠化,南方喀斯特地形区主要是石漠化,西北内陆和黄淮海河地区主要是盐碱化。这样以来,使大量耕地土壤肥力不断下降,土壤结构不良,保水性差,甚至丧失了生产能力。
此外,我国广大农村长期以来大量使用化肥,而忽视了传统农业生产中 “秸杆还田”的有益做法,他使耕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越来越少,土壤板结越来越严重,土壤结构越来越差,单产越来越低。
耕地资源急剧流失,最大的影响就是使我国由于人口迅速增长而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更是雪上加霜。
一方面,全国人口每年以1000多万人的速度增长,最高达1700万人。据国内专家估算,如现行计划生育*不变,到2010年,我国人口将增至13.40亿;
到2020年,将增至14.83亿;到2030年,将增至15.19亿;到2040年,将开始回落,降至15.09亿;到2050年,可望降至14.62亿。
另一方面,全国耕地资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根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估测,我国现有耕地约1.39亿公顷,绝对数虽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不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全国有666个县,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0.05公顷警戒线,其中有463个县人均耕地低于0.03公顷。
人口与耕地一增一减,使我国人地矛盾更加严峻。中国播种面积只有美国的70%,但是必须供养比美国多三、四倍的人口。全国人口增长每年需要多提供粮食50亿千克,而因耕地资源流失少收粮食也高达几十亿千克。人增地减的矛盾将使一些世代依靠土地生息的农民失去生存的基础。这仅是一年的情况。那么,在10年、20年、50年后,情况又将是怎样的呢?
总之,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供求矛盾的日益突出,为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珍惜、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已是迫在眉睫。
参考资料:http://post.baidu.com/f?kz=7538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