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检视自己,少评价他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08 15:2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30 00:17
和一个朋友外出,期间见到各种路人,朋友总喜欢点评一番。”这个女人腿好细,一点也不美观。”路遇牵着宠物遛弯的,也喜欢表达自己的喜好:“真想不通这些爱养宠物的人,我一点也不喜欢动物。”我实在没忍住,回了一句:“这只是个人的喜好不同而已。”
平心而论,这个朋友热情、大方、直率,生活中是个乐于助人的热心人。很多时候她的言论我心里也是有同感的,只是现在我学会了不让很多想法脱口而出。
每天走出家门,各种各样的人与事不断映入眼帘、进入脑海,我们的思维会习惯性的依据自己的喜好立即做出各种判断。
直率的性情,大多数人小时候都有。想到什么说什么,好恶分明,言辞直接。随着遇到的人,经历的事越来越多,越来越难对人与事轻易下评论了。
世间的道理,不是放在哪里皆正确。只有在特定环境与条件下才称其为道理。我们的喜好,也并非万物的主宰,由此做出的定夺与意见也只是站在个人角度与认知水平出发而已。
就像接触健身以前,我也曾羡慕过那些偏瘦、胳膊、腿细的几乎没明显线条的女生,觉得那样的身材很美,甚至为爹妈没有把我生成那样的身形而黯然神伤过。
在欧洲旅游时,看到丰乳细腰翘臀的西方美女,惊觉这样的身材简直秒杀同团几个骨感的国内美女。凹凸有致确实有着充满生命力的健康美。
后来开始热衷健身后,不再追求细胳膊细腿,更希望在爹妈给的先天底子上折腾出优美的肌肉曲线。
这个地球上生活着七十多亿人,大家分布在不同区域,生存在不同的环境,经历着不一样的人生,脑海里形成的观念自然不尽相同。
为什么我们常说要走出去,见世面?不只是去过几个国家,观光过几个旅游景点,是为了了解这个地球上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观念,不同的生活方式。去切身感知、体会这个多元的世界。
当你见到的越多,了解的越多,就越难轻易说出绝对又无知的话,轻易做出点评他人的事。
有次在一个健身房会员群里看到一段对话。群主在群里发了几*美大赛的现场图片。
健美比赛,你懂的。女选手穿着比基尼,身上涂着有利于凸显肌肉层次与色彩感的古铜色油彩,用专业的姿势给观众与评委展示辛苦练就的肌肉线条。
在一片和谐的“看得见摸不着”的幽默调侃中,群主还没来得及说句激励大家的话,就被一个心直口快爱发言的女学员直接怼上去:“教练,女人天生要圆润健康才好看,怎么看着您发的这些美女,都像美国电影里的钢铁战士,这样的女人好看吗?如果满街都是维密,大概开始进入战备状态了把!
教练无奈弱弱说了句:“我是说女人也需要力量训练,有了这些肌肉皮肤才会紧实。”然后被继续回呛:“男人也许都喜欢这样的女人,也只是看看吧,如果真找一个回来,心里也不踏实把,总感觉睡了个机器人。”
在有热心人士给她解释很严格的健身训练和严苛的饮食控制才能达到人家那样穿衣显瘦,*有肉的成果后,她还是执着地补了一句:“我觉得健康就好,不追求刺激与肌肉,最后让自己不健康。教练不要再发钢铁战士刺激人就好!”
看着群里热闹的言论,脑海中首先闪念出前不久刚看过的一句话:有着林黛玉的训练量,操着变成施瓦辛格的心。一看就是健身还没入门的新手。
当时第一反应是很想找到写着这句话的图发过去,幸好没找到就此作罢。
几分钟后静心想想,和这个女学员持相同观点的大有人在。从健身角度来讲当然是很严重的误解,但从大众眼光来考量,正因为接触的少,不了解所以才会有各种偏见及错误观念。
或许假以时日,她也会由衷欣赏“肌肉女”的美也未可知。
也许这就是长大,不再以自己的观点、认知去衡量一切。不再遇到思想认知不同的必“灭”之而后快。不再只逞口舌之勇去做令他人与自己都不开心的事。
所处环境不同,接触人群不同,获取的信息也不同,所以世人才千貌万态,各有想法。
人与人之间的连接,除了秉性相投,想法一致之外,再有的乐趣就是发现不同,了解差异,打开各自的思路与眼界,纠正曾经的无知与偏见。
没有人能走遍生活的各个角落。所以我们需要与人沟通,交流。产生思想的碰撞,灵感的火花。
不了解的事物不妄下结论,不了解的人不轻易评说。日后的事实会充分证明,我们的评论大多数都是不客观甚至是充满各种无知与偏见的。
每一个人的思想、习惯、认知与水平都源于与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漫长的成长史。
不凭借主观臆断和满满的优越感站在自己狭隘的角度指点江山,随意点评他人的选择与喜好。
去思考,去观察,去体谅,去看见差异,去理解不同,去接受现实。
想法谁都有,随时随地可以产生。我们常常说修身养性,想要守住心要先守住口。
心中的想法可以自己揣摩,自行消化。可说出口的话就不同了,在听的人那里会引发想法,产生碰撞,进行传播,从而造成某些莫名其妙的结果。
听到的人会因为不被接纳、不被理解不开心。旁观的人会认为评论者过于武断,不够客观产生某些看法。评论的人会渐渐养成脱口而出的习惯,往往事后需要再费尽心思找补解释,把说过不合适的话再圆回来。
想到啥就说啥不牛叉,真正牛的是脑海里许多想法任由它静静飘过,聆听它、思考它,却不轻易说出它。尤其是评价别人的话。
几面甚至一面之缘,就给一个人下定论;几件事甚至一件事的某一面,就轻易得出结论,是一种迷之自信与对人对己的不负责任。再去传播这样的言论尤其不可取。既无益于人际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更无益于自己修养身心。
要明白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与主宰。随口的评价没有营养说出来有何意义?何况很多时候这样的评论多是负面的、偏激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带着某些怨气的。
记得有次看英文电影时,有一句英文在剧中多次出现,女主用很强烈的情绪说出它:Don't judge me!(不要评判我!)从她的语气、表情、与反应来看,对方这样做很失礼,也很令她愤怒。
如果我们曾经被人随意评判过,比如父母因为你不肯把心爱的玩具让来串门的亲戚孩子带回家,随口说一句:“这个孩子真自私。”在父母那里可能只是无意的一句给亲戚找个台阶下的客套话,可在孩子心里这是最亲近与最信任的人对自己的定论。他会真的为此敏感、自卑,质疑自己不够好,认定自己是个自私自利的小气鬼。
如果我们曾经被人评头论足过,那个谁谁谁很自大,不善良,瞧不起人,还特别有心机巴拉巴拉,你有没有愤怒过?委屈过?辩解无力过?你认为自己不是这样的人,可是你无法拉着每一个听信过传言的人像祥林嫂一般去解释:“不是这样的,事实其实是这样的。他根本不了解我。
即使你选择清者自清,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应对之策。被莫名扣帽子的冤屈感还是会挥之不去。谁又喜欢被曲解,被谣传?不负责任的评价让他人愤怒,令自己武断。
正因为我们尝过被随意评价的苦,所以才不做随意评判他人的恶。
看见不同,尊重不同,如果能理解更好,不能理解即使接受也好。接受这个世界上的人与自己面貌不同、出身不同、环境不同、喜好不同、眼光不同、境界不同、见识不同。
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对世界多元,人有多面的开悟。不以自己的喜好议论他人,不以自己的见解评判他人。用心感受差异,静心沉淀自己。
将他人的言行当做明镜来审视自己,类似的错误尽量避免,得体的言行学为己用。时刻提醒自己,多检视自己,少评价他人。如是,才不辜负我们走过的漫长岁月。
后记:评价他人的习惯隐藏在我们的生活习惯里。我们常常依据经验给很多事物得出结论,有时正确,很多时候不全面甚至完全错误。岁月不应只带给我们衰老与皱纹,自大与骄傲,如果没有因走过的路,遇到的人而懂得自省,明白无知,接纳不同,那些曾经令我们辗转反侧的深夜就失去了意义。今天天气晴好,有空出去晒晒太阳吧,祝大家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