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10 02:3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8 20:30
1月18日公布数字显示,2017年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上一年减少了63万人,人口出生率比上一年下降了0.52‰,仅为12.43‰。换算成百分比,2017年人口出生率为1.24%,横向比较少子化极度严重的近邻日本,2015年的数据为1.46%。也就是说,中国的人口生育率比日本还要低。也因此,有人口学家开始使用“人口雪崩”来形容新公布的数据。
2013年和2016年,中国为了刺激人口增长,先后颁布了“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的*。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曾在2015年10月底表示,现阶段,全国符合全面二孩*条件的夫妇约有9000万对。实施全面二孩*,今后几年出生人口总量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最高年份的出生人口预计超过2000万人,这是*调整的预期效应。不过,从2016年和2017年的数据来看,规模都没有超过1800万。而在接下来,按照人口学者梁建章的预测,之后10年,中国的人口规模将以每年减少30万到80万的速度萎缩。
为何国家卫计委此前的预测会落空?来自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邢志宏的回应是:去年出生人口下降的原因是育龄女性的人数有所减少,特别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而国家卫计委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当前民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受经济社会因素影响更加明显。据调查,民众不打算再生育的原因主要是养育成本高、托育服务短缺、女性职业发展压力大等。
的确,生育率骤降几乎成了城市化进程的标配结果,无论是目前的中国,还是几十年前的欧洲、日本,城市化的副产品都包括高离婚率、低生育率。个人对自由的向往,使得愿意走入婚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同时,养育带来的一系列时间、金钱、精力上的高昂成本,也足以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不过,人口逐年下降带来的危机非常切实,除了最显性的养老压力增大之外,人口减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是,人工智能的爆发将会把我们带进“劳动力过剩”的状态。这种分析背后的思维与工业*时期的恐慌非常类似,在机器大举扩张的年代,许多产业工人纷纷认为自己会被取代。的确,有很多工种、职业会消失,但更多新的工作会被创造出来,人类社会的就业规模除了在经济萧条时期有过萎缩外,总体上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人工智能时代也不例外,仅仅是有一部分职业消失,但依旧会有大量工作被创造出来。届时,谁拥有更多的劳动力,谁将继续扮演经济增长发动机的角色。
也因此,*应该对症下药,尽快调整相应的制度,降低生育门槛,鼓励妇女生育。首先一点,是需要对“全面二孩”*的再检视,“二孩”*是否还有意义?其次,应该对“非婚生育”和婚内生育一视同仁。《婚姻法》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拥有较高生育率的瑞典,之所以能够提升人口生育率,与法律保护“非婚生育”的做法不无关联。而在法国、德国等等国家,也都实施了类似的*。
最后,一项呼声很高的*供给是对生育家庭进行减税和补贴。在中国,无论是几个人工作养几个人,税率都是一致的,个税征税的单元不是家庭而是个人,这就导致了大量只有一个人工作的家庭不敢继续生育。所以,尽快调整个税征收方式,对生育家庭进行减税,已经刻不容缓了。
补贴方面,按照梁建章的计算,假如*教育投入占G D P的5%,而养老支出占15%。那么相对于个人收入,养育一个孩子意味着从*获得了5%的教育补贴,但未来则贡献了15%支持社会养老体系。所以,公平来看,*对每个小孩应该补贴人均收入的10%(15%-5%)才足以补偿养育家庭对社会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