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的婚礼习俗、民歌民谚、乡规乡习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6 00:56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3-06 05:18
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年夜饭
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
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总结:
1、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倒贴福字。
2、春节来临之前会在门上贴春联。
3、春节是个团圆的日子,家人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4、家中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取平安的意思。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2:26
婚礼习俗:
【提亲】 一方请媒人提亲,对方有意;或经亲友撮合双方同意的,再请媒人构成双数。前为“原媒”,后为“请媒”。 【合婚】 通过媒人把女子生辰八字口头报与男家,此为“暗口喻”。如“八字相合”,即通知女家,此为“回好”。女家再将女子庚帖发至男家,省去“回好”这一程序,而和“发帖子”一道进行,谓之“一把连”。男家请人“算命合婚”,此谓“明口喻”。 【小定】 男家得女子庚帖后,即备衣料两套及云片糕等礼物,送至女家。至此,婚约乃成。其间不乏双方家长暗中“访亲”、“合婚”的。 [追节] 结婚前二三年,女婿择夏日时带礼品去岳家小住数日,谓“歇夏”。此后,逢“三大节”都须给岳家送礼“追节”。春节送礼要用“盒担”,即有猪蹄筋、鱼、酒、茶食等岳家返还数件,通常为双数。 【送“日子”】 男家准备就绪,即请媒人和女家磋商择吉迎娶。具体日期一般选在双日,以二、四、六为多。双方年龄同为双数者,则选在三、五、九等单日。喜期商定后,在十数日前用大红柬帖通知女家,只可提前,不可推迟。 【送彩礼】 在吉期前,男家按商定的数额给女家送“彩礼”,供新娘购买衣服(扯喜布)、首饰等。结婚时,男家置办木床一张,其余家具通常由女家陪送(此谓陪“全房务”)。女家再穷也得陪马子脚桶。 【发嫁妆和铺房】 在佳期前数日,将陪嫁发至男家,满目琳琅,招摇过市。婚前一日布置新房。 【暖床】 吉日前夕,新郎邀亲友中未婚男子联床,为早生儿子的吉兆。 【迎亲和拜堂】 吉日上午,新郎由陪郎相伴用花轿去女家迎亲。花轿一到,女家呜炮相迎,并即闭门,经数求方开。乘此索“开门封儿”。带亲的人进门后,待之以圆子、红枣、云片糕,预祝团团圆圆,早生贵子、步步登高。新娘上轿母亲要哭几声,以表对女儿眷恋之情。戏谓新娘上轿母亲不哭者将来要生哑吧。女家也有人“送亲”。迎亲的花轿在途中逢河流、桥梁或道路拐弯处必放鞭炮。两轿子相遇,好事者常为抢上风而发生争执。花轿到男家后,即鸣炮出迎。并请迎亲、送亲者吃圆子、红枣、云片糕。以下拜堂、坐富贵、富贵烛、吃富贵饭等仪式。满月回门时,须给岳家带二色或四色礼品。岳家要回赠棕子100只。其中有1只特大的,谓“百 中选一”。 【望朝】 女方的亲属,在蜜月中择吉日去男家看望女儿,男家必热情款待。 【谢媒】 举行喜宴必请媒人出席,他们馈赠的礼金多如数壁还。以面条、猪肉谢媒。 【交生日】 新妇过门后的第一个生日,由娘家出资祝贺,谓之“交生日”,以后的生日即交由婆家庆贺。 【过街】 预产期前数日,娘家带孕妇过一天,祈早日顺利生产,谓“过街”。头生儿衣、帽、鞋、袜等通常由外婆家制送。 【踏生】 婴儿落地后第一个人进入产房谓“踏生”。 【报喜】 婴儿降生须向外婆家和其他亲戚报喜,生男送红蛋,生女送糯米粥。其数成单,送亲友的3、5、9只不等,送外婆家的99只,而外婆家则回赠39只,并染成红色。 【洗三】 产后三朝给婴儿洗澡,取乳名。并请至爱亲朋吃“洗三饭”。 【满月】 在产妇“做月子”期间,至爱亲朋必来探视,并馈赠母鸡、鸡蛋、猪肉、油馓子、婴儿衣帽或礼金等,谓“看月子”。满月(或双满月),宴请亲友,为新生儿剃胎毛(但要避开正、腊月)。将剃下的胎毛揉成团用红布绒线包扎好挂在婴儿头,或同万年青叶扎在一起挂在房中。 【百日和过周】 婴儿出生100天和周岁,也要宴请一番,表示祝贺。 【小儿生日】 戏谓“长尾子”。小“寿星”此日穿新衣,吃面条。家中用香烛、鞭炮敬神。十岁为人生第一个“整生日”,家长要宴请亲友,应邀者有衣物、礼金馈赠。 【贺“整生日”】 逢十的生日谓“整生日“,平常寿诞谓“闲生日”。逢“闲生日’”一般在中午添一两样荤菜而已。贺“整生日”一般自40岁向上。但有的逢20岁、30岁也要庆贺一番。谓20岁生日是成年后第一个“整生日”,三十岁为“半甲”。贺寿从生日前一晚开始,谓之“暖寿”。寿礼有寿幛、寿联、亮匾、寿烛、寿桃、寿面等。年老者祝寿设寿堂,点红寿烛、寿字香,有的还张灯结彩。寿翁坐正位,受亲朋祝贺,晚辈叩拜。中午或晚上要设寿宴款待来贺者。 【冥寿】 逢先人整生日,请僧人做“喜斋”,贺“冥寿”。亲友送纸锭,主家同样要办酒酬宾。 【净身和送老】 为将死或已死者洗身子,谓“净身”。然后穿寿衣(也叫“老衣”),谓之“送老”。 【守灵】 将弥留者移至堂屋一侧的地铺上(下铺稻草),咽气后再移上堂屋正中的灵床(又叫“停床”)。从弥留到入碱这段时间须有人守灵或守夜(又叫“伴夜”)。
民歌民谚
大约在6000年以前,兴化就有先民活动的痕迹。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狩猎、捕鱼、耕作等艰辛的劳动中,在祭天神、拜图腾等宗教活动中,先民们呼喊吟唱,逐步形成了初步的音乐观念。据史料记载,春秋时,兴化属于吴地,当时泰伯建勾吴国,泰伯“以歌为教”,吴语民歌并很快发展起来。兴化先民把自己的夷语土歌与吴歌融合、互补,形成了以歌咏形式为主的地方民歌。
兴化民歌由“劳动号子”和“民间小调”等结合而成。
“劳动号子”,顾名思义,是劳动人民在劳作时为减轻疲劳、提神起劲而哼唱的歌曲。多为即兴演唱,劳动的强度和速度决定了号子的曲调和节奏。栽秧、薅草,车水(踏车)、挑担,划船、烧窑等,几乎每一种劳动样式都有相应的劳动号子。劳动号子的演唱形式多为一人唱,众人和,内容多与劳动场景、劳动方式直接相关,也有对艰辛生活的感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民间小调的内容大多歌唱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才子佳人,赞美风土人情等,其旋律流畅,曲调优美委婉,结构严谨整齐。
兴化民歌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堪称中国民间音乐中的一朵奇葩。1956年8月,由朱香莲等演唱的“茅山号子”唱到了中南海,并被灌成唱片发行。2003年,*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在兴化慰问演出,“茅山号子”在舞台唱出水乡儿女的心声。林湖栽秧号子《啊里隔墒栽》流传十多个国家,演唱者汤晓玲应邀成为*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客座教师,她的原声带成为*艺术学院传统视听教材。
民 歌
一绣一只船,船在江心里航,绣了个姜太公,手持钓鱼竿.
二绣张果老,骑驴过州桥,张果老骑驴过的是赵州桥。
三绣和合仙,和合二神仙,又绣个刘海戏金蟾。
四绣包文正,做官多清明,白断阳来夜里断阴灵。
五绣午端阳,菖蒲配雄黄,绣了个白娘子爱许仙。
六绣六月仙,湘子持花篮,韩湘子花篮开的是牡丹.
七绣七月七,牛郎会织女,他二人隔在天河两岸里.
八绣八大仙,洞宾戏牡丹,吕洞宾戏的是白牡丹.
九绣九重阳,九月菊花黄,九天仙女绣的是鸳鸯.
十绣十大神,六路正财神,四路的福神来到咱家门
考情哥
问:俺说个一,你给俺对个一,什么开花在水里?
答:你说那个一,俺给你对个一,莲蓬开花在水里。
问:什么开花节节长?答:芝麻开花节节长.
问:什么开花一身刺?答.花椒开花一身刺。
问:什么开花一嘟噜?答:葡萄开花一嘟噜。
问:什么开花一块肉?答:鸡冠开花一块肉。
问:什么开花叶儿稀?答:腊梅开花叶儿稀。
问:什么开花不见花?答:苍子开花不见花。
问:什么开花手扯手?答:梅豆开花手扯手。
问:什么开花长胡子 l 答:玉米开花长胡子。
探 妹
正月里探妹正月正,我接小妹看花灯。看灯是假意,接你是真情。
二月里探妹龙抬头,我领小妹下扬州。免受窝囊气,一去不回头。
三月里探妹三月三,我领小妹打银簪。银簪打齐备,不用你花钱.
四月里探妹四月八,我领小妹吃黄瓜。大的才打纽,小的才开花。
五月里探妹午端阳,江米粽子拌沙糖。两个咸鸭蛋,留你过端阳。
六月里探妹三伏天,洋纱褂子大镶边。请人做齐备,留你夏天穿。
七月里探妹七月七,牛郎织女会佳期,老天心大毒,拆散他好夫妻.
八月里探妹是中秋,月饼柿于共石榴。还有两只梨,留你过中秋。 九月里探妹菊花黄,我与小妹进洞房。打开红罗帐,一股桂花香。
姐在房中泪悲啼
姐在房中泪悲啼,伸手拉住情郎哥的衣,有句话儿告诉你:
当初咱俩有情意,如今对我光好发脾气,俺有啥子得罪了你?
我劝你戒酒是好意,饮酒过量伤身体,俺这全是为着你;
不让你赌钱也是为着你,*场上没有好东西,倾家荡产悔不及!
乡规乡俗
春节习俗:
兴化人的春节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按兴化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兴化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倒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兴化农村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兴化人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兴化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兴化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兴化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以前兴化,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兴化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兴化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过年。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吃饭,话新春,其乐融融。
兴化端午节的习俗:
许多方面和全国各地一样,也叫端阳节。民间极为重视,是传统的“端午、中秋、年”三大节日之一。
兴化拱极台上过去有屈子祠,是纪念屈原的伺堂,每年端午节,不少人去敬香拜祭、也把端午节与纪念屈原联系起来。兴化人过端午,要送“节”礼。过节了,晚辈要拜望长辈,分居的儿女要看望父母、岳父母;授业的师徒弟子要拜望*;过去私塾里的学生要给老师送节礼。礼物不管轻重,表示尊敬之意即可,一般一两件,四件即为“大礼”了。礼物以茶、酒、肉、鱼、蛋、绿豆糕等食品为主。
五月初五日,出门(嫁)的女儿回娘家吃“馊棕子”。过端午节,女婿、女儿要给岳父母送节礼,初六日岳父母要带女儿、女婿回家过一天,所谓吃"馊棕子",因为棕子早就准备了,怕有点“馊”味了,其实并不馊,是说没有好吃的招待,是自谦之辞。
过端午节,孩子们很高兴,穿新衣,带"百色认多种颜色丝线编结的线镯),挂“蛋网”(棉线结成的网袋,内装一只熟鸡蛋或鸭蛋,又可吃,又可玩)。婴幼儿穿虎头鞋,戴虎花(彩色绒制的一对对虎形小花),有驱邪、吉祥之意。
端午节是一年中“三大节”之一,民间很重视,都要做许多准备,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裹棕子,而今城里超市有卖的了,有些人家因为工作忙或不会裹,只得买棕子“应节”。兴化棕子是多种多样的,有纯糯米的,有加赤豆、绿豆、蚕豆瓣、豌豆米、鲜猪肉、咸肉、火腿、咸蛋黄等等品种。裹棕子以鲜苇箬“打壳”做壳),填实揣紧,扎牢,不散不烂,“个儿”适中为佳。
过端午节,人们是比较忙的,除了裹棕子外,还要忙着准备过节的菜肴,室内外大扫除,给孩子们更换衣服打扮一番,要把菖蒲、艾叶挂在门前,有些人家还在屋中挂起钟馗画像。在室内外洒雄黄水、准备雄黄酒(现在饮的人家不多了,雄黄不好买,有些人也不敢喝),以驱阴避邪。下午或晚上在家里或去浴室洗艾水澡(兴化城乡浴室端午这一天都挂出广告,提供艾水澡)以保一年不害疮疖、身体健康。端午后进入雨季,兴化地区地势低、湿度大,气温逐渐升高,人们利用端午进行大扫除,搞好环境卫生和防疫是好传统。
端午节的早餐以棕子为主食,配一些绿豆糕、干丝、咸蛋之类食物。中餐就有讲究了,最突出的是要有几遣"红菜","红"也是驱阴避邪的象征,一般人家要有"五红"或"八红",这些菜看主要是:
“五红”三荤两素: 红烧肉菜一道(红烧肉、狮子头)
红烧鱼菜一道(红煮鲫鱼、黄鳝或炒鳝丝)
虾菜或蛋菜一道。
素菜两道一般是红苋菜、红萝卜。
“八红”五荤三素:
肉菜两道(猪肉菜二道或猪牛肉菜各一道)
鱼菜两道(红煮黄鱼、鳜鱼、甲鱼、黄鳝烧猪肉、大烧马鞍桥)
虾菜、蛋菜或鸡、鸭烧板栗选用一道。
素菜三遣:有苋菜、红萝卜、西红柿等。
有些人家为了“红”多,饮红酒、燃起红蜡烛,挂起红灯笼,以展示一派节日喜庆的景象。
冬至习俗:
冬至搓圆,要数莆田一带最有意趣。在冬至之前,家家户户都忙于舂糯米粉。冬至前夜,也有在冬至之晨,将糯米粉和上适量的水,揉成团,置于簸箕*,同时摆一束红筷子,一排老姜,一支用彩色纸剪贴成的“早春”纸花,俗称“圆仔花”。纸花造型别致,中间是一对用纸剪成的“小孩儿”。
“小孩儿”的头上有伞盖,下方为隆起的半球。象征财丁贵俱全。此外,还要备桔子。
准备就绪后,全家人围绕着簸箕坐,大人先用糯米团捏成元宝、银圆、杵臼、牛狗、喜鹊等小玩艺儿。元宝、银圆象征财富;杵臼是舂米的工具;牛为六畜的代表,以此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狗能守门防盗,希冀来年平安无事;喜鹊会报喜,希冀能给人带来好运气。接着全家老小将糯米团搓成桂元般大小的圆仔,也有的搓些豌豆般大的小圆仔,叫做“喜鹊圆”,煮熟后要将“喜鹊圆”撒到屋檐上,引喜鹊来啄食,招来好兆头。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双双喜鹊宿楼头,好把明珠屋上投;昨夜灯花开并蒂,也知吉兆报来不?”
小孩子总是喜欢过节,冬至前就盼望搓圆仔,更盼吃圆仔。过去孩子们常常结伴唱着世世代代流传的儿歌“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圆仔捧”。在一年中冬至的夜景最长,不管小孩子们多么盼望吃圆仔,天总是迟迟不亮。所以俗说“粉吃圆仔天不光”。总算等到天亮,但大人们总是先以圆仔祭灶公、灶妈、土地公等。然后,才把捣碎的生姜投入锅中和水煮开,再放进圆仔,待煮熟后调入红糖,才全家进食。
关于冬至搓圆,莆田有则有趣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个樵夫到山上砍柴,不小心跌落深涧,无法出去,由于山深路绝人迹罕至,任他怎么呼救,也没有人来相救。他生活在深涧中一晃就是十来年,变得浑身是毛,身轻能飞,终于高飞出涧,回到家中。家里人看他性状全变,怎么叫也不会应,全家万分着急,无意中以糯米粉和水做成圆仔,让他吃,他误认为是黄精姜,就吃起来,此后逐渐恢复本性,全家人得以团聚。人们从此相沿成冬至搓圆刁俗。这则传说当然是天方夜谭,不过福建许多地方冬至都有搓圆仔的风俗,而且搓圆仔时要用老姜,却是千真万确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3:44
江苏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兴化,是镶嵌在苏北里下河平原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大约在6000年以前,兴化就有先民活动的痕迹。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狩猎、捕鱼、耕作等艰辛的劳动中,在祭天神、拜图腾等宗教活动中,先民们呼喊吟唱,逐步形成了初步的音乐观念。据史料记载,春秋时,兴化属于吴地,当时泰伯建勾吴国,泰伯“以歌为教”,吴语民歌并很快发展起来。兴化先民把自己的夷语土歌与吴歌融合、互补,形成了以歌咏形式为主的地方民歌。
兴化民歌由“劳动号子”和“民间小调”等结合而成。
“劳动号子”,顾名思义,是劳动人民在劳作时为减轻疲劳、提神起劲而哼唱的歌曲。多为即兴演唱,劳动的强度和速度决定了号子的曲调和节奏。栽秧、薅草,车水(踏车)、挑担,划船、烧窑等,几乎每一种劳动样式都有相应的劳动号子。劳动号子的演唱形式多为一人唱,众人和,内容多与劳动场景、劳动方式直接相关,也有对艰辛生活的感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民间小调的内容大多歌唱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才子佳人,赞美风土人情等,其旋律流畅,曲调优美委婉,结构严谨整齐。
兴化民歌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堪称中国民间音乐中的一朵奇葩。1956年8月,由朱香莲等演唱的“茅山号子”唱到了中南海,并被灌成唱片发行。2003年,*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在兴化慰问演出,“茅山号子”在舞台唱出水乡儿女的心声。林湖栽秧号子《啊里隔墒栽》流传十多个国家,演唱者汤晓玲应邀成为*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客座教师,她的原声带成为*艺术学院传统视听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