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的来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6 06:53
我来回答
共6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8:22
2019年9月23日。
“秋分气初爽,灯火新照夜。”秋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这一天昼夜平分,还曾是传统“祭月节”,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美好的期盼和热爱。
据考证,中国古代很早就以“秋分”作为耕种的标志,时值金秋,它也是收获的大好时节。
秋分,最早确立的节气之一
“秋分”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9月22日或9月23日,它也是一个古老的节气。
节气是自然时令,它依据的是地球公转时因所处位置变化,接受阳光照射角度等不同,而带来的一系列天文物候等变化。古人很早发现了这一规律,发明了二十四节气时令体系。
早在春秋以前,人们使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最先测定了春分、秋分、夏至与冬至四个节气点,继而推算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时间。
民俗专家萧放说,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出现,在《逸周书》中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序列,只是个别名称位置不同。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记载:“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大致有两个:一是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二是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
古代秋分三候
根据和物候的变化,古人将秋分分为三候。
“一候雷始收声”,古人认为,之所以会打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二候蛰虫坯户”,在这里,“坯”是细土的意思。由于天气变冷,各种小虫开始藏入洞穴中蛰伏起来,还会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防止寒气侵入。
“三候水始涸”,秋天天气比较干燥,降雨量开始减少,水气蒸发也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便经常处于干涸之中。
秋分三候的变化,提醒人们关注农事活动。汉末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写到:“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也就是说,秋分正是收获的大好时节。
此时,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华北地区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指明了播种冬小麦的时间。在江南地区,这会正是播种水稻的时候。
吃秋菜、送秋牛图……不违农时
由于和收获联系在一起,从古至今,人们对秋分显得分外看重,其习俗,除了与节气特定有关外,也与收获和祈求健康有关。
在每年的秋分,人们会玩“竖蛋”游戏,简单有趣:选择一个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成功者为胜。
在某些地方,还讲究“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采回来一般与鱼片“滚汤”,叫做“秋汤”。一年自秋,人们借此祈求家宅安宁,平安顺遂。
当然,秋分到来后,早年间,一些地方会有送秋牛图的人: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以及印上农夫耕田图样。送图者会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一直到主人乐得给钱为止,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秋分还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后来,人们又把祭月节调至中秋。
对此,萧放解释,汉唐以后,人们对月亮的态度发生两个方向的变化:一是将月亮视作神奇的天体,作纯粹审美与情感寄寓的对象;二是将月亮人格化,逐渐扩展其崇拜的内涵,将其与民俗节日扣合。
现代社会,二十四节气仍有意义
“故天有时,人以为正”。秋分也好,其他节气也罢,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围绕这些时间节点形成了系列民俗活动,人们也借此实现与社会人事及自然的协调。
二十四节气对现代人来说,还有意义吗?在萧放看来,答案是肯定的:古人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比现代人要好。自然节律仍是现代人应当遵循的时间框架。
比如,二十四节气已经成为一种民族的文化时间,它是我们把握作物生长时间、观测动物活动规律、认识人的生命节律的一种文化技术,例如中医的季节用药习惯与治疗方式、日常饮食生活的季节调节与身体保健等。
他认为,我们应当自觉传承二十四节气这一文明财富,尊重自然时间,尊重生命节律,享受色彩斑斓的自然时间生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9:40
太阳照向南回归线,赤道以北的低压区需要更北方的大气去填充,这就是秋风形成的原因。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11:15
秋分:昼夜平分。暑退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银棉金稻 千重秀,丹桂小菊万里香。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13:06
秋-秋天,天地之气聚拢只时
风-空气流动,变化无常
秋风故-在天地之气聚拢之时空气流动变化无常,让人难以琢磨,天地之矛盾,秋风扫过枯叶落,
秋风
男儿自古生阳刚
却为红颜甘断肠
只叹命中有却无
唯有秋风解思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15:14
打秋风?是说蹭饭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17:39
古代诗词中秋风辞一词有什么来历
汉武帝巡行过河 东,给皇天后土建立祠庙。在河中间与巡臣饮燕,并作《秋风辞》:“秋风 起兮白云飞,草木黄洛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 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沙,箫鼓鸣兮发掉叹,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汉武帝仿离*, 文中自谓乐极哀来,悔恨之心油然 而生。唐戴叔伦《独不见》:“自和秋风词,长侍昭阳殿。”唐李贺《金 铜仙人辞汉歌》:“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这里把作过《秋 风辞》的汉武帝刘彻称为“秋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