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0:35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8 01:43
金圣叹先生曾经说过,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因为水浒教人造反,三国教人谋略。
所谓【少不看水浒】,原因在于,少年涉世不深,如果社会中的少年读了水浒,读懂了水浒,全都仿效这些“英雄好汉”的行为而看不透剧情背后的悲凉个江湖险恶,
很容易被书中好汉们的快意恩仇和替天行道所吸引,因为更容易好勇斗狠,让丑态成为常态,加之少年凡事都不讲个轻重,这个世界那才叫一个恐怖。所以说,在少年世界观还未定型的时候,切莫读水浒。
所谓【老不看三国】,原因在于,古时候的老和现在的老概念不一样,现在的老年人指的是60岁以上,古人寿命短,所以老是指30岁以上的人、有*头脑的人,
当“老年人”看了三国后,他们看懂了各种计谋,不免缅怀自己过去的遭遇,猛然醒悟后,便开始打击报复那些人和那些事,所以劝慰老人老不看三国,多多修身养性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小说中的刘备就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张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等等。刘备是小说里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国文化精神中“仁”的体现者。
小说第一回介绍刘备时说:此人“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后来又“跨下黄鬃马,手掣双股剑”,从而构成小说刘备的整体形象:
作品不仅通过大量的具体故事和人物评价刻画了刘备抱负远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最主要的还是渲染了刘备宽厚仁义的特点: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把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作为一个“仁”的典型来塑造的,“仁”是刘备性格的基凋,而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化身,是“仁”的人格化。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8 03:01
中国自古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之说。
《三国演义》讲的是三国乱世时期群雄争霸的故事,三国时期,英杰辈出,能人异士数不胜数,三方鼎立自然都想一统其他两方,整本书谋划不断,各种勾心斗角,战争杀戮,权术 争斗 计策 杀戮,这些东西都不适合老年人,老人看了之后会为书中的计谋而思考,不利于老人颐养天年,书中难免有看重的角色,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赤胆忠心的关羽等等,人物的死亡难免会引起读者的伤感,显然这是不利于老人的健康的。
《水浒传》讲的是梁山好汉替天行道,杀富济贫的故事,书中江湖义气太重,一言不合拔刀相向,为朋友两肋插刀,说是好汉,但性质更像是一帮*,青少年心理发育不成熟,对事物没有正确的认知,处于学习期的少年总喜欢模仿,心智不成熟的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足,容易冲动,可能会做出出格的事情,所以说少不看水浒。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罗贯中著长篇小说)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水浒传(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或编者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
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投降朝廷以及投降朝廷后*田虎,王庆,方腊等各路反抗宋朝*的*势力,最终走向悲惨失败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三国演义百度百科-水浒传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8 04:35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是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1:水浒讲的是强盗和草莽的故事,很多人上山前或者是强盗,或者是土匪,或者是小偷,或者是犯法刺配充军之人。像卢俊义、燕青、徐宁、关胜等人是被梁山泊实施计谋*,*得不得不上梁山,其手段很令人不齿。梁山泊虽然标榜忠义,实际上干了很多不忠不义之事,聚众*对抗朝廷,危害一方,后又图功名前程,把大把兄弟的性命搭进去了,最后也没几个人有好下场。年纪轻的人,血气方刚,易冲动,而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极易被所谓忠义带跑偏,从而惹事生非,不入正道。2: 三国讲的是尔虞我诈的权谋故事。
提问这个成语,是老不看水浒还是老不看水浒??
回答对于“老不看三国”,主要又三方面原因:
1、整部《三国演义》几乎都是权谋算计,难免会让人起而效尤、工于心计,成了老奸巨猾。
深谙世故的人读《三国》,洞悉其中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难免会愈加老谋深算、沟壑满胸,所以老不读三国。
2、有句话说,“老读《三国》泪空垂”,上了年纪的人读《三国》,常常会唤起当年纵横四海、气吞八荒的豪情壮志,产生英雄迟暮的感慨,无奈一把辛酸老泪,所以老不读三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8 01:43
金圣叹先生曾经说过,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因为水浒教人造反,三国教人谋略。
所谓【少不看水浒】,原因在于,少年涉世不深,如果社会中的少年读了水浒,读懂了水浒,全都仿效这些“英雄好汉”的行为而看不透剧情背后的悲凉个江湖险恶,
很容易被书中好汉们的快意恩仇和替天行道所吸引,因为更容易好勇斗狠,让丑态成为常态,加之少年凡事都不讲个轻重,这个世界那才叫一个恐怖。所以说,在少年世界观还未定型的时候,切莫读水浒。
所谓【老不看三国】,原因在于,古时候的老和现在的老概念不一样,现在的老年人指的是60岁以上,古人寿命短,所以老是指30岁以上的人、有*头脑的人,
当“老年人”看了三国后,他们看懂了各种计谋,不免缅怀自己过去的遭遇,猛然醒悟后,便开始打击报复那些人和那些事,所以劝慰老人老不看三国,多多修身养性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小说中的刘备就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张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等等。刘备是小说里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国文化精神中“仁”的体现者。
小说第一回介绍刘备时说:此人“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后来又“跨下黄鬃马,手掣双股剑”,从而构成小说刘备的整体形象:
作品不仅通过大量的具体故事和人物评价刻画了刘备抱负远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最主要的还是渲染了刘备宽厚仁义的特点: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把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作为一个“仁”的典型来塑造的,“仁”是刘备性格的基凋,而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化身,是“仁”的人格化。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8 06:27
少不看水浒免得总打架。老不看三国免得放不下。
一、少不看水浒
水浒好理解,也容易解读,一堆心机婊、莽撞汉,还自己玩脱了,少不看水浒,是劝青少年别走歪路。
二、老不看三国
1.因为这个故事本身绝望,让人怀疑人生。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收揽人心、孙家三代奋进、诸葛亮鞠躬尽瘁、司马懿坚忍半生、吕布无敌天下、董卓废帝立帝、袁绍虎踞四州、关羽忠义无双、张飞豪气干云、赵云七进七出、姜维九伐中原、周瑜火烧赤壁、鲁肃仁厚长者。
全书最聪明、最勇猛、最仁厚、最阴险、最善战、最隐忍的,都没能实现目的,匡扶社稷、统一天下,一个个老去、一个个死去,最后统一天下的不是这些主角中的任何一人,而是远不如他们的区区鼠辈司马炎——一生辛劳,所为何来?
2.你眼看着家业兴起,你眼看着子孙败家。
想当初刘备何等英雄!流转各地,髀肉复生,百折不挠,终不为下,却生了乐不思蜀的刘禅。
看看孙家三代奋进,周瑜吕蒙陆逊血战,无数人的心血铸就了东吴帝国,却接二连三地爆出昏君、一个赛一个的败家?
曹孟德一世奸雄,算计了几乎所有人,曹家却出了曹爽这个轻信人言的人。还“司马公本无害我之心也”。
祖辈父辈,筚路蓝缕,殚精竭虑,奋斗一生,打下偌大的家业,而子孙败家,不过转眼之间。你让老人家怎么想、怎么放心?
水浒的悲剧大多是自作的,三国的悲剧则多数是不可控的。少年不看水浒,是怕学坏;老年人不看三国,是怕多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8 03:01
中国自古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之说。
《三国演义》讲的是三国乱世时期群雄争霸的故事,三国时期,英杰辈出,能人异士数不胜数,三方鼎立自然都想一统其他两方,整本书谋划不断,各种勾心斗角,战争杀戮,权术 争斗 计策 杀戮,这些东西都不适合老年人,老人看了之后会为书中的计谋而思考,不利于老人颐养天年,书中难免有看重的角色,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赤胆忠心的关羽等等,人物的死亡难免会引起读者的伤感,显然这是不利于老人的健康的。
《水浒传》讲的是梁山好汉替天行道,杀富济贫的故事,书中江湖义气太重,一言不合拔刀相向,为朋友两肋插刀,说是好汉,但性质更像是一帮*,青少年心理发育不成熟,对事物没有正确的认知,处于学习期的少年总喜欢模仿,心智不成熟的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足,容易冲动,可能会做出出格的事情,所以说少不看水浒。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罗贯中著长篇小说)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水浒传(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或编者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
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投降朝廷以及投降朝廷后*田虎,王庆,方腊等各路反抗宋朝*的*势力,最终走向悲惨失败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三国演义百度百科-水浒传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8 08:35
《水浒传》里的各路英雄豪杰大多是以一幅侠肝义胆的面目出现,虽然“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豪爽总是让人觉得痛快大气,可惜仔细一看却发现,倒在好汉们刀下们的贪官污吏和恶霸地痞固然不少,可是好汉们滥杀无辜的场面也不乏见。例如武松在“血溅鸳鸯楼”一节虽然一怒之下杀掉几个谋他性命的仇家,但捎带也杀了好几个无辜百姓和贫苦良民。并且在杀完人以后在墙上用蘸鲜血写几个血淋淋的大字“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许当豪杰不杀两个人显得有些没有底气,但是杀人到了如此不看青红皂白之地步,的确让人觉得有不寒而栗之感!如果在生活中,我们遇到这样的“好汉”,你敢潇洒地和他高谈阔论一番“该出手时就出手”么?“少不读水浒”是中国人的一句俗语。其中重要的涵义便在于冷静地意识到水浒中的各路豪杰固然“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让人快意,然而打家劫舍的行径毕竟不为社会所容。小孩子如果从小看水浒入迷,舞刀弄*倒也罢了,如果发展到有那么一天发展到拿某人脑袋来祭刀,岂不危哉!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8 04:35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是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1:水浒讲的是强盗和草莽的故事,很多人上山前或者是强盗,或者是土匪,或者是小偷,或者是犯法刺配充军之人。像卢俊义、燕青、徐宁、关胜等人是被梁山泊实施计谋*,*得不得不上梁山,其手段很令人不齿。梁山泊虽然标榜忠义,实际上干了很多不忠不义之事,聚众*对抗朝廷,危害一方,后又图功名前程,把大把兄弟的性命搭进去了,最后也没几个人有好下场。年纪轻的人,血气方刚,易冲动,而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极易被所谓忠义带跑偏,从而惹事生非,不入正道。2: 三国讲的是尔虞我诈的权谋故事。
提问这个成语,是老不看水浒还是老不看水浒??
回答对于“老不看三国”,主要又三方面原因:
1、整部《三国演义》几乎都是权谋算计,难免会让人起而效尤、工于心计,成了老奸巨猾。
深谙世故的人读《三国》,洞悉其中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难免会愈加老谋深算、沟壑满胸,所以老不读三国。
2、有句话说,“老读《三国》泪空垂”,上了年纪的人读《三国》,常常会唤起当年纵横四海、气吞八荒的豪情壮志,产生英雄迟暮的感慨,无奈一把辛酸老泪,所以老不读三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8 06:27
少不看水浒免得总打架。老不看三国免得放不下。
一、少不看水浒
水浒好理解,也容易解读,一堆心机婊、莽撞汉,还自己玩脱了,少不看水浒,是劝青少年别走歪路。
二、老不看三国
1.因为这个故事本身绝望,让人怀疑人生。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收揽人心、孙家三代奋进、诸葛亮鞠躬尽瘁、司马懿坚忍半生、吕布无敌天下、董卓废帝立帝、袁绍虎踞四州、关羽忠义无双、张飞豪气干云、赵云七进七出、姜维九伐中原、周瑜火烧赤壁、鲁肃仁厚长者。
全书最聪明、最勇猛、最仁厚、最阴险、最善战、最隐忍的,都没能实现目的,匡扶社稷、统一天下,一个个老去、一个个死去,最后统一天下的不是这些主角中的任何一人,而是远不如他们的区区鼠辈司马炎——一生辛劳,所为何来?
2.你眼看着家业兴起,你眼看着子孙败家。
想当初刘备何等英雄!流转各地,髀肉复生,百折不挠,终不为下,却生了乐不思蜀的刘禅。
看看孙家三代奋进,周瑜吕蒙陆逊血战,无数人的心血铸就了东吴帝国,却接二连三地爆出昏君、一个赛一个的败家?
曹孟德一世奸雄,算计了几乎所有人,曹家却出了曹爽这个轻信人言的人。还“司马公本无害我之心也”。
祖辈父辈,筚路蓝缕,殚精竭虑,奋斗一生,打下偌大的家业,而子孙败家,不过转眼之间。你让老人家怎么想、怎么放心?
水浒的悲剧大多是自作的,三国的悲剧则多数是不可控的。少年不看水浒,是怕学坏;老年人不看三国,是怕多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8 08:35
《水浒传》里的各路英雄豪杰大多是以一幅侠肝义胆的面目出现,虽然“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豪爽总是让人觉得痛快大气,可惜仔细一看却发现,倒在好汉们刀下们的贪官污吏和恶霸地痞固然不少,可是好汉们滥杀无辜的场面也不乏见。例如武松在“血溅鸳鸯楼”一节虽然一怒之下杀掉几个谋他性命的仇家,但捎带也杀了好几个无辜百姓和贫苦良民。并且在杀完人以后在墙上用蘸鲜血写几个血淋淋的大字“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许当豪杰不杀两个人显得有些没有底气,但是杀人到了如此不看青红皂白之地步,的确让人觉得有不寒而栗之感!如果在生活中,我们遇到这样的“好汉”,你敢潇洒地和他高谈阔论一番“该出手时就出手”么?“少不读水浒”是中国人的一句俗语。其中重要的涵义便在于冷静地意识到水浒中的各路豪杰固然“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让人快意,然而打家劫舍的行径毕竟不为社会所容。小孩子如果从小看水浒入迷,舞刀弄*倒也罢了,如果发展到有那么一天发展到拿某人脑袋来祭刀,岂不危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