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14 12: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8 16:58
“考古学是什么?”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以此为书名的专著常被列在考古专业学生必读书单的前列,甚至多年从事考古学研究的学者在枕边案头也摆放着此书,常翻常新,总有收获。大家似乎从中吸取了充分的营养,能量满满。曾任美国考古学会会长的知名考古学家罗伯特·L.凯利在其畅销书《第五次开始:600万年的人类历史如何预示我们的未来》中称,“考古学不仅关乎死亡,它也关乎生存,考古学不仅关乎过去,它也关乎未来”。这显然与哲学的终极三问密切相关。
“你家肯定有很多文物吧?”“考古与盗墓没啥区别啊,都是挖宝贝嘛!”“国家花那么多钱考古有啥用啊?”每每面对被我戏称为“考古学终极三问”的提问时,空气就瞬间凝固,如果提问者再抛出一句“考古不就是合法盗墓嘛”这样的揶揄,我想气氛一定不是愉快的,“尬聊”成为必然。
以前,我们总是对此一笑了之,但当《盗墓笔记》位列畅销书榜单、鉴宝类节目圈粉无数、“国宝帮”们制造出一起又一起令*跌眼镜的事件时,作为考古人,我们应当意识到,传播正确的考古学常识已刻不容缓。
不私文物是考古学家的基本操守
有人会想当然地认为考古学家都会收藏文物、鉴定文物。而每当我说家中连文物的复制件都不放时,往往听到的是一片质疑声:“怎么可能?”“肯定藏在别处!”“真不实 在,又不要你的,只是好奇想看看嘛!”…… 对此,我想从殷墟早期考古发掘说起。
殷墟是中国考古学的摇篮。在私挖滥采 30年后,1928年10月开启了第一次由国内学术 团体主导的殷墟发掘工作。但对于当地的百姓 来说,发掘工作只不过是打着官家的旗号堂而 皇之地挖掘甲骨罢了。1929年,被誉为“中国 考古学之父”的李济先生加入了发掘团队,面 对从上至下的各种质疑,李济决定先从考古团 队自身做起,立下了中国考古学第一条规矩: “一切出土物全属国家财产,考古队同人自己 决不购买、收藏古物。”只有如此,才能“使自 己自别于古董商人和古玩收藏者;可取信于古 物出土地的老百姓;虽说不足以消弭,但可以 有助减缓盗掘古物的风气”。自此,这条规定 成为每位中国考古学家必须遵守的圭臬。
自大学入学始,考古系的老师们都会不厌 其烦地把这样的理念告诉给刚刚踏入考古学 大门的同学。参加工作后,各级研究机构的考 古同人也都以身作责,给新人树立典范。很多 人会问,考古发掘出土那么多文物,又没有具 体数目,如何能六根清净不动邪念?我认为靠 的就是最根本的职业道德。
最近修订的文物保*第一章第五条明 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 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第 三章第三十四条规定:“考古发掘的文物,任 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同时文物保*也充分保护任何人从事合法文物收藏的权 利。但多数考古学家还是遵守李济等老一辈 学者立下的规矩,不购买、不收藏文物,“瓜 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更不会侵占发掘出 土的文物。文物、考古属于小众行业,从业人 员多相互认识,一旦出现劣迹,受影响的不仅 是个人,学校、老师、同学、同事、单位都会因 此蒙羞。或许这样的解释仍不能消除大家的 疑惑,但很少听到或见到有考古学家因此而 锒铛入狱却是事实。
考古绝非“合法的盗墓”
长期以来,各种媒体在宣传考古发掘时 存在很大的误区。制造噱头,吸引眼球,简单 量化……诸如此类误导,很容易让公众误认 为墓葬是考古发掘的全部。有些考古学家在 介绍自己的工作时,也存在简单迎合媒体的现 象,譬如“上班等于上坟”这样的网红语句还 是极易引起误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