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12 10:3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21:55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老舍先生在英国讲学六年之久,英国的雾气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去了西南地区,因此来到被誉为“泉城”的山东省会济南后,感受非常强烈。下面是我收集的《济南的冬天》第二课时教案设计,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三段: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由于是承接着上文,这里的“妙”,便是相对于小山而言的;那么请问,“妙”在哪里?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下面的教学围绕这个问题而展开:
1、朗读“最妙的是下小雪啊……”。
2、凭语感和直觉找出似有讲究的用词,并选择两三处加以点评。
预计:青黑、顶、镶、露、微黄、斜射、害了羞、微微露出……
3、整体感知,投影:
顶着、露着、微微露出、微黄、斜射、害了羞
矮松、(一髻儿)白花、银边、花衣、风儿、肌肤、薄雪、粉色
下点(小雪)、(雪)厚点、一点(肌肤)、那点(薄雪)、露出点(粉色)
(读读上面三组词语,并使用叠词,谈谈雪后的小山留给我们的印象)
——小小的、窄窄的、微微的、淡淡的、薄薄的、轻轻的、柔柔的、静静的、暖暖的……
而这一切,无不与“小山”与“小雪”的特点有关。这两者相遇,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4、问题聚焦:
这段逻辑依然有趣,投影: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_____那些小山太秀气。
提问1、
本段首尾两句有何关联?
——关系:照应。
提问2、在横杠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填写关联词语:因为。
提问3:
“那些小山太秀气”,是指雪后的小山,还是雪前的小山?
——只要我们不犯糊涂,就能从上面这个句子中发现,那是雪前的小山、素颜的小山。
提问4:
但前文作者写的却是雪后的小山,这是为什么呢?莫非这雪后的小山,恰恰能够应证小山雪前的秀美?你对这一问题是怎样看的呢?
(提示:如果让你写雪前的小山,你会写些什么?怎样写?)
——雪前的所见,应该是:矮松、蓝天、草地、斜阳。
由于有了一点小雪,于是,这一切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有了雪色的点缀,矮松便成了看护妇;有了雪色的装裱,天空才会显得纯净无暇(这好似与小山无关,但其实,在任何时候,天之蓝始终都是三面环山的“济南”的背景色。正因如此,后文才写“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济南的地理结构不是开放的,更有局域感和整体感);有了雪色的遮掩,草色(注意:所见的,不是草地或是小草,而是“草色”。是不成形的东西)便朦胧欲现;有了雪的折射,暮色掩映下的小山,才散发出诱人的.光泽,而且随着光线和角度的变化,那点“粉色”才一点点地显露出来(从观察者的角度看,夕阳是从山的那边慢慢沉落的,而断不可能是和观察者同一个方向;光线是擦着山体而过的,所以作者所写的,只能是“山腰”而不可能是整面山坡,所以是折射,而不是反射)。
再从“带水纹的花衣(注意,不是艳丽的花纹,而是素雅的、更富轻盈流动之态的水纹)”、“更美的山的肌肤(当然,不是干枯欲裂如树皮的)”来看:它们的主人,无论如何都该是一位清丽温婉的姑娘。
作者的意思,这就很明确了:
雪景固然美,但是小山之所以貌美如画,主要不是因为雪的缘故,乃是因为小山自身的特质和底色,就是那样的纯粹、那样秀气。正因此如此,作者才要在最后一节把所有的色彩还原: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的树影。
薄薄的积雪仿佛催化剂:没有微微的雪色,就不会产生色差(黑与白、蓝与白、暗黄与白)与色融(微黄与白);而没有色差与色融,济南的这一圈小山,就绝不会在观察者的眼里和心里发生如此奇妙的化学反应。所以,无雪不行,大雪也不行(毕竟将这一切全都遮没了)——“最妙的”,这就非得“小雪”、非得“冬天”、非得“济南的冬天”不可了。如此这般。
提问5:
从色差的角度,谈谈这个“镶”字:
——小山的轮廓如此分明,山尖的白色清晰得犹如一道边框,不能不说是色差的缘故。
小结:
在这里,我们再次见证了老舍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对于一个作家、艺术家而言,这种逻辑和条理的创建,可能完全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不过,我们从几个细小简单的比拟中,是不是也能看出,他的叙写中所存在的疑点呢?
投影1: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投影2: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学生思考、发言)
——“山坡”和“山腰”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可同一个地儿的积雪,怎能既拟作姑娘,又比作另一个姑娘的花衣呢!?至于第二段,更像一个小家伙把一位安详的老者放到小摇篮里。
二、研读第四段: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下文依旧有待解的谜团,投影: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提问:
如果说“古老”二字与水墨画的古朴、简约以及文化气息暗暗相合的话,那么,加黑的部分“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意义何在,可不可以删去?
(思考、讨论、发言)
下面的教学围绕这个问题而展开:
提问1:点评这个“卧”字,可以采用换词比较的方法。
——卧:
低低的,矮矮的,小小的,静静的。“卧”字便有了人的情态。比起城里生存空间的狭窄与拥挤,便多了几份慵懒与舒适、轻松与惬意。而村庄以及房顶上的积雪稀疏而松散的分布,以及色调和轮廓的简练而明快的呈现,使得整个景象犹如几笔点染而成的小水墨画。
提问2:这一段和上文的关系如何,和下文的联系怎样;由此,你能发现文章的写作顺序吗?
——文章的结构层次,绝非简单的先山后水,而是于此处呈现出了格局的变化。先前写小山,现在跳出这个狭小的范畴,顾盼整个济南(毕竟,主题是“济南的冬天”,而不是“济南的小山”)——这就有了城内和城外的分野(如果没猜错的话,老舍笔下的河水应该是城内的)。同时由于城外的小山已写,不便重复,于是作者只写了最接人气的村庄。可单一“卧”字,居然就让我们这些赏画的菜鸟领略了一点水墨画的风味。
三、研读第五段: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的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课题是“济南的冬天”(而且,此前我们也已分辨了两种不同课题的表达意味),可是文末,却不好好儿地点题,却道: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什么呢?
(思考、讨论、交流)
下面的教学围绕这个问题而展开:
提问1:
“绿的精神”指什么?能不能用个更容易理解的词语替换它,投影: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_____,水也不忍得冻上。
——绿的“特点”:1、仿佛是终年贮蓄的;2、天儿越晴,水藻越绿。
“这些”,意味着这个特点不止一个。
提问2:
济南冬天的水是不结冰的,对此,老舍做了怎样富有灵性的解释?
——不忍得冻上。因为“绿的精神”和“长枝的垂柳”。
提问3:
“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样的联想除了与河面不结冰有关外,还体现了什么?
——河水的澄清。而清亮的又何止河水呢?在济南这块空灵的蓝水晶里,各种色彩清晰可见,甚至也包括灰色的树影。这就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朱自清的《春》中青山绿水的那幅画面;因为色差,太阳也显得格外红润、美艳了。而“朗润”和“清亮”又是多么接近的字眼。
为什么是“冬天的济南”,你明白了吗?
济南的冬天是这样的清新通透,和朱自清笔下的“春”,还有分别吗?老舍这才如此贴心地提醒你:别忘了,这并非春天哦!这是“冬天”的济南。
小结:
薄雪好像“害了羞”,济南“受不住”大雪,水也“不忍得”冻上;
山是有情的,水是有情的,雪有情的,树是有情的,小村庄是有情的……其实,真正有情的,是人!是作者这样富于闲情的人!一切景语皆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