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12 23:0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9-01 00:33
和珅(1750年7月—1799年2月),钮祜禄氏,字致斋,原名善保,自号嘉乐堂,满洲的正红旗人。是中国历史上的权臣和最著名的贪官,也是后世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满清人物之一。
钮祜禄氏在满族是一个很显赫的姓氏,也是一个很古老的姓氏。其最早来源于女真族形成时期对于狼的图腾崇拜,起先分布于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和长白山地区。钮祜禄家族,从努尔哈赤“十三副遗甲起兵”时就追随太祖皇帝,在南征北战中屡立战功,之后“从龙入关”,可谓是满清王朝的开国功勋。
虽然和珅的姓氏牛*,可是他们家的这一支却已开始衰败。在他三岁的时候,母亲因为生弟弟和琳不幸难产而死,他九岁时,父亲常保又因病去世,只遗下幼弟和琳与他相依为命。
但是呢,如果说和珅出身贫寒,那倒也根本谈不上。毕竟,和珅还承袭了祖上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尽管只是一个虚职,但起码还有工资和奖金可领,绝对没有饿过肚子。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和珅被授三等侍卫的职位,终于有机会出现在乾隆的身边,具体负责皇帝出行时的仪仗和警卫。
满人由于自己的出身和习性,历来崇尚武力,所以侍卫的地位和权力都非常突出,因此仕途一般都很顺利。这种背景之下,皇帝的侍卫都比较悠闲,除了完成御前的本职工作以外,很少去主动进行能力和素养的积累与提升,反正熬上两年就会授予实缺的官职。
和珅却不这么认为,或许他没有说过“机会只是提供给有准备的人”这类高论,但!他的内心一定是这么想的,实际也是这么做的。和珅坚持不懈,精读四书五经和各类史集,专研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和语言,成为当时满人中一个难得的文学和语言人才。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非常的好大喜功,为了营造天下大一统的盛世局面,他非常重视各民族间的问题,尤其是*问题。乾隆在一次南巡的途中,*传来六百里加急奏折,随行*竟无人能看懂。乾隆非常失望,而和珅此时却能流利地将奏折翻读出来,给乾隆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使得龙心大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