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举制的内容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13 00:42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03:29
唐代制举武选及第者虽人数不多,但选出了一批民间“沉沦草泽”的才能之士。官至宰相的崔圆,少年时喜学兵家,开元年间在制举武选中以“钤谋射军甲科”及第,被任命为京兆府参军。唐制文武*可以互转,“若文吏求为武选,取身长6尺以上,籍年40以下。强勇可以统人者。武夫求为文选,取书判精工,有理人之才而无殿犯者。”因而,制举武选及第者,如有文才也可授文职。如建中元年“军谋越众科”第一名夏侯审,授书郎,后官至侍御史,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元和三年“军谋宏远科”及第举人樊宗师,授著代郎,后官至绛州刺史,颇有政绩。
乡贡武举,是全国性的常选,由举人向本郡官府申报,经核准后,于每年十月呈送兵部,冬季到京师参加考试。武则天临朝称制以后,既有徐敬业起兵反抗,又有突厥、吐蕃不断侵扰,增设乡贡武举选拔培养将吏成为现实的需要。因而,于长安二年(702年)正月,在全国立岁选的武举。
乡贡武举分为平射、武举二科。平射是课试射技的专科,而武举课试的科目则较为广泛,主要有:射长垛、马射、马抡、步射、举重、负重等,还要面试举人的材貌和言语。每项科目的考试内容和评定标准都有具体规定,考试成绩分为上、次上、次三等。所谓射长垛,是将五个靶子并立在城墙垛口上,距离105步,坐射30发,射中中心靶为上,射中两个第二层靶为次上,射中两个外层靶为次。马射,是将两个鹿形皮靶并立在矮墙上,跑马射箭,两靶并中为上,射中一靶为次上,射不中为次。马抡,是将四个木偶分别立在左右两侧的矮墙上,每个木偶头顶一块小方板,应试者跑马经过矮墙,*刺向两侧木偶头顶上的方板,刺掉三块为上,刺掉两块为次上,刺掉一块或不中为次。举重,称为翘关,要把长一丈七尺、直径三寸半的大门闩,连续举起十次后,手持门闩的一端,负重,负米600市斤,行20步。材貌,身高六尺以上为次上,六尺以下为次。言语,说话有神采者为次上,无者为次。各项测试成绩有五个次上者为及第。课试及第后,兵部还要当面考选,“取其躯干雄健,应对详明,有骁勇才艺及可为统帅者”,授之以官职,发给盖有兵部印信称为“告身”的凭证。名将郭子仪就是在唐玄宗开元初年,以“武举高第”,被任命为皇帝禁军“右卫”幕府长史,开始了长达60多年的戎马生涯。由于郭子仪出身武举,具有良好的军事素养,因而能在统兵作战中,充分发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
唐代武举制的创立和推行,使民间“教人习武艺”的军事教育活动得以普遍而经常坚持,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还为宋代武学的兴起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03:29
则天执政期间,在科举考试中增设了武科考核,这是我*事*选拔制度之开端。武举由兵部主持,考试项目有射箭、马*、气力等。 到清朝时武举制日臻完善,考试也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殿试分一、二、三甲。武举的各级考试 ,通常是每3年举行一次,考试分3场进行;第一、二场考“射”、“御”两种技能,“射”即射箭,“御”即驾车、骑马,统称为“外场”;第三场考武经,即考文,相当于文化考试,称为“内场”。第一场考试合格后方能参加第二场的考试。各场的考试内容各朝相同,清朝时将骑射整合为考核内容,要求“驰马3趟,发箭9枝,3箭中靶者方为合格”。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03:30
武则天在科举考试中增设了武科考核,这是我国武将选拔制度之开端。唐代武举为兵部主持,考试项目有射箭、马*、气力等。此后历朝历代均予以传承 ,除了金朝武举不重视对兵书的考核,而只重骑射 ,五代十国和元朝也是不设立武举的, 其中元朝不设武举,专事承袭 。 五代兵乱没有武举制度 。武举的基本考核内容一直延续到清朝 才有新的改变。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03:30
唐代武则天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至清朝时改称武科。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唐代的武举主要考举重、骑射、步射、马*等技术;此外对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宋代时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要“副之策略”,问孙吴兵法等。到了明朝时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不能参考武试。初期的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论考四书。后来四书的题目改为默写武经。武试则最少要求骑射九矢中三,步射九矢中五。至清朝时,改为先试马步射,马射二回六矢,中三为合。步射九矢中五为合。之后比力气,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合格者才考笔试。
唐代武举偏重于技勇,重点是马上*法,而整个制度还不够完备,只能说是武举的创制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