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出师表的总结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01 14:04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10:15
第一段,诸葛亮(以下尊称武侯)分析了蜀汉(以下称汉)当前的形势,指出了汉在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和优势,告知后主要不骄不躁,既不自负也不自卑。
第二段,武侯表明了“法”的重要性,强调了要依法治国,而不要因为自己的感情,破坏了法制。
第三段,武侯为后主推荐了几个在自己走后,能主持朝政的文武贤臣。并希望后主重视任用他们,就能使国家振兴。
前三段,主要是武侯为北伐时期,汉内部的工作做了一定的人事安排,这样,使得北伐无后顾之忧。
第四段,武侯做了简单谦卑的自述。为以后阐述北伐理由作出了铺垫。
第五段,武侯阐述了北伐的理由,并作出了明确的分工。
第六段,武侯告别后主,真情流露。
全文武侯以一个长辈兼臣子的身份上书,字字动情,有理有据,生动感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10:15
明知道北伐无望,也要做做样子。孔明叹曰:“唉!”(共577个唉)
算上标点正好600字。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10:15
其实我有点怕麻烦,你买初中文言文全解就好了。那上面还是比较全的,个别的你就要认真对照笔记来整理了,像这种文言文,你上课前先读一遍,认为自己翻译不出来的词或句子还有像类似 之 以 而 其 等虚词的用法不会的做好标记,不要害怕浪费时间,其实一会儿就好了。上课认真听,做好笔记,尽量多记,不要以为自己能记住就不记了,也不要因为课本上空小就不想记了。其实很多时候你会后悔的。课下再结合辅导书,写作业什么的都很方便了就,大考之前再看也很方便。信我!!我是过来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10:16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的。像汉室刘蝉,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笑逐言开)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时年尽二十六岁。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当我们羡慕地看着别人成功时,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就像冰心说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10:17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
,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nìng),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就当时形势分析,且不说蜀魏两国实力悬殊,仅“劳师以袭远”这种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诸葛亮仍坚持铤而走险,(先后六次统兵伐魏)并表现出百折不回的意志,其根本原因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是先主刘备的遗愿。后主刘禅尽管昏庸无志,(“乐不思蜀”的典故足以显示他的人品)诸葛亮还要竭忠尽智的辅佐他,尽管刘备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诏,他也不存半点僭越之心,因为后主是先主的遗孤。“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后半生全部活动的精神力量。在这篇表文里,没有重提这种争论,只是对出师原因做了适当的说明。这种说明没有反复陈说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为此,他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这次北伐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
正好六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