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与刘邦的故事详细一点,最好是故事情节多一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9:51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05:27
项籍(前232-前202),字羽
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汉族,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中华史上的战神。中*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人称西楚霸王。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在江东崛起,举兵反秦。三年,征伐九州,一统天下 。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四海,*天下,册封十八诸侯,大政皆由羽出,号为“霸王”,权同皇帝。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神话。
汉四年八月,与汉军对陟于广武的楚军粮尽;而刘邦也没能调来韩信、彭越等人的军队,无法对楚军进行最后的合围。于是,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
随后,九月,西楚霸王项羽率十万楚军绕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线路向楚地撤军。刘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当刘邦打算率军西返之时,张良、陈平却建议撕毁鸿沟和议,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自其背后发动偷袭。张、陈二人认为:“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建议“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史记·项羽本纪》)。
刘邦于是采纳二人建议,遂背约,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作战。大军追至夏南时,刘邦约集韩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围楚军。
五年十月,刘邦亲率二十多万大军追击十万楚军至固陵(今河南太康)。但此时,韩、彭二人没有一个出兵配合刘邦。项羽知道后大怒,于清晨在此地发动突然反击,斩杀汉军近两万余人,再次将汉军击败。刘邦慌忙率军退入陈下,并筑起堡垒坚守不出,而楚军又一次合围了刘邦。
坚守壁垒的刘邦向张良询问:“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张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于是,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就这样,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营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垓下之战随之开始。
齐王韩信亲率三十万大军从齐地南下,占领楚都彭城和今天苏北、皖北、豫东等广大地区,兵锋直指楚军侧背,自东向西夹击项羽;
梁王彭越率军数万从梁地出发,先南下后西进,于刘邦本部军共同*楚军后退;
汉将刘贾率军数万会同九江王英布、合兵十万,自淮北出发,从西南方发动对楚地的进攻,先克寿春,再攻下城父并将此城军民全部屠尽;
而镇守南线的楚将大司马周殷却在此时叛楚,先屠灭六县,再与英布、刘贾会师,随后北上合击项羽;
同时,得到关中兵丁补充的刘邦则率本部军二十多万出固陵东进;
汉军五路大军、合计近七十万之众,形成从西、北、西南、东北四面合围楚军之势,项羽*率十万楚军向垓下后撤。
汉五年十二月,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五路大军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一说今河南淮阳、鹿邑间)基本完成了对10万楚军的合围。刘邦立刻任命韩信为联军统帅,指挥大军作战。韩信命刘贾、英布军自南将楚军外围出路全部封闭,命彭越军自北封闭通路,韩信军三十万于刘邦本部军主力则合成一股,向困守垓下的十万楚军发起进攻,展开决战!
当时的情况,楚军处于绝对劣势:
一、西楚国位于长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均已失陷,十万楚军成为绝对的孤军;
二、楚军缺粮已经几个月,士兵饥饿,军队根本没有半点补给;
三、汉军联兵约七十万,且精力饱满、粮食充足、士气旺盛,而项羽孤军十万,连续久战疲惫,决战之时已是十二月的大冬天,而楚军刚从广武前线上撤下来,未经补给,多为穿着夏秋季的装备,寒冷饥饿,士气溃散;
四、汉军分五路有秩序推进,先占楚土,再行合围,步步为营,包围圈完善,楚军难以发动突然性的*;
五,楚军离江东五郡距离遥远,即使冲破包围圈,也很难在汉军的追击下及时回到己方领土,可以说是“突围无效”。
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韩信三十万主力于刘邦本部军二十多万合兵一股,排出五座连阵,向盘距于垓下困守的十万楚军发起了最后的进攻!
韩信率主力大军五、六十万,排出了这样一个阵形:韩信亲率三十万大军居中,为前锋主力;将军孔熙率军数万为左翼;陈贺率军数万为右翼;刘邦率本部主力尾随韩信军跟进,将军周勃率军断后。
而项羽方面,对于楚军而言,现在的情况即不能守、也不能退。
后勤断绝、无粮而守,无异于坐以待毙,等死!
就这样,战斗打响了:
首先,韩信率五阵大军先行向楚军发动挑腥性进攻。项羽立刻率十万楚军发动*突破作战,矛头直制韩信本部。项羽亲自率军出击,冲锋在前,楚军以骑兵在前、步兵在后随其冲锋。汉军接战,前阵立刻被击溃。韩信立刻命令大军后撤,以三十万大军为屏障掩护指挥部和刘邦的十万人马向后退去。汉军且战且退,楚军则是继续孤注一掷的疯狂突击,项羽本人更加是一马当先,冲锋速度之快甚至将十万楚军将士统统甩在了后面,连楚军骑兵都没有一人能赶上。一路上,汉军如乌云一般层层叠叠,一眼望去,满上遍野。项羽率十万将士猛打猛攻,连破汉军数道防线,三十万大军溃散一半多,一路之上无人可挡,直杀向韩信本人。
而另一方面,当韩信以前阵为屏障掩护刘邦军回撤退避的同时,孔熙、陈贺所率的左右两军也自楚军左右两侧进行着迂回机动,其意思便是为了节制楚军进攻侧翼、分离楚军骑兵步兵之间的配合、迁制楚军进攻。
经过半日撕杀,楚军破军无数,韩信的前军几乎被打成了废渣,但项羽依然没能突入汉军指挥部,韩信始终不断的向后退却,始终没有出现在项羽面前。而项羽过于猛烈的冲锋,却明显拉开了军队前后的距离。当时的楚军,项羽本人脱离全军冲风在前、冲开敌军一道道兵列线;后面是速度较快的主力骑兵急赶项羽、并将被项羽本人打开缺口的汉军散兵一一冲散踏过;而最后面的是速度最慢的步兵部队,他们与未被骑兵踩死的汉兵一边撕杀一边继续追赶骑兵。楚军队形越来越散、越拉越长,已经渐渐失去了紧密的队形和互相之间的配合。
战至下午,汉军中军一退再退,左右两军迂回急进,终于完成了前后夹击之势。汉军左右军随之投入了对楚军后方则翼的进攻,以紧密的阵形两面压来,迅速合围了落在后面的楚军步兵。楚军将士殊死抵抗,两军官兵绞斗在一起,立刻陷入交战状态,将楚军步兵、骑兵一分两半,楚军攻势随之被迁制。项羽不得已,只好率残存骑兵回师而去、救援步兵。
当得知左右军完成迂回并发动了对楚军后方步兵的进攻之时,韩信随即组织反击,并将刘邦主力以及所剩的全部中军投入反冲击。
汉军向项羽和楚军前锋骑兵反扑而来。数十万汉军向楚军发起了前后夹击。项羽见势不妙,立刻率全军向反方向突围,冲开汉左右军的包围,退回营中。此战,楚军阵亡四万余,被俘两万,被打散两万,仅剩不到两万伤兵随项羽退回阵中,汉军亦伤亡十几万,付出了远高于楚军的代价。
随后,韩信率领全军收拢此前被楚军冲散的部队全数压上,彻底包围了楚军大营。此间还歼灭了被打散的两万余楚军,没有给项王收拢散兵的机会。 至此垓下决战到此结束。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汉族,字季(一说原名季)。其父刘煓,字执嘉(刘太公),生有四个儿子,刘伯,刘仲(又名刘喜),刘邦,刘交。刘邦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起义,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称“沛公”;前206年,刘邦所率义军率先攻入秦都咸阳,被义军盟主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汉中、巴蜀(因此在战胜项羽后建国时,国号定为“汉”);公元前202年称帝,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登基后,刘邦采取的休养生息的宽松*,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可以说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的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他对汉民族的形成、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公元前202—公元前195年在位,共八年。
需要说明的是,汉高祖既非刘邦的庙号,也非谥号。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但自汉武帝时代的史学家司马迁开始,称刘邦为“高祖”,后世多沿用之,因此史称“太祖高皇帝”、“汉高帝”或“汉高祖”。
汉王元年 (公元前206年) 十月,刘邦灭秦后在关中称王。十二月,项籍挥军破函谷关,想消灭刘邦军。刘邦自知不敌,亲赴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不久,项籍入咸阳,烧阿房宫、杀秦王嬴子婴。春,项籍表面上尊楚怀王为义帝,实际却将其发配到了江南,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同时分封18诸侯,封刘邦为汉王,领巴蜀及汉中地,并故意封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意)为雍王、塞王、翟王,领关中地,以扼制刘邦。刘邦只好忍气吞声接受封号,于四月领兵入汉中、并烧毁栈道(用木板架在悬崖上铺成的道路),表示再也无意出兵,以麻痹项籍。项羽亦率军东归。五、六月,齐国贵族后裔田荣不满分封,赶走齐王,杀胶东王,自立为齐王。刘邦乘乱重返关中,击败章邯,迫降司马欣、董翳,并用计欺骗项籍,使其相信自己取得关中后已心满意足,再也不会东进了。项籍放心去攻打田荣,对西边没有加强防范。十月,刘邦挥军东出,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今陕西省宝鸡市东) ,名为义帝发丧,派人联络诸侯,公开声讨项籍,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初战彭城:四月,刘邦乘项籍在齐国停留的机会,率领诸侯联军56万一举攻占彭城。项羽闻之,急率精兵3万奔袭,歼联军30余万,刘邦仅率数十骑逃脱,反楚联盟瓦解。
争夺成皋:五月,刘邦到达荥阳,击败了楚追兵,得以端息,稳住了阵脚,遂重整军队,依托关中基地和有利地势与项羽长期抗争。六月,刘邦派兵攻废丘,迫章邯自杀,解除了后顾之忧;派人说服英布反楚,联络彭越扰楚后方;派韩信开辟北方战场,攻魏俘魏王豹,破代,灭赵杀陈余。三年冬,项羽发动*,围困荥阳,形势十分危急。刘邦用陈平反间计,使项羽怀疑范增,不用其谋,迫使范增怒而归乡。刘邦又派纪信装扮成自己去楚军诈降,乘机逃出荥阳。项籍加紧围攻荥阳,并夺取成皋。
为了减轻楚军对荥阳的压力,刘邦率军经武关、宛(今河南南阳)、叶(今叶县南),想引诱项籍南下。为配合汉军行动,此时韩信也率军到达黄河北岸,声援荥阳。彭越正在进攻下邳 (今江苏邳州南) 。项籍*率军回救,刘邦乘机收复成皋。六月,项籍以凌厉攻势拔荥阳,再夺成皋。
霸王别姬刘邦一面命汉军在巩县一带坚守,阻击楚军前进,一面命韩信组建新军击齐,派人入楚腹地协助彭越进攻雎阳(今河南商丘南)、外黄等地,再次迫使项羽回救。四年十月,刘邦用计再次收复成皋。
项籍在击败彭越后,寻汉军主力决战不成,屯兵广武(今荥阳北)与刘邦形成对峙。不久,韩信在潍水之战中歼灭齐楚联军,完成对楚侧翼的战略迂回,又派灌婴率军一部直奔彭城。项籍腹背受敌,兵疲粮尽,遂与汉订盟,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九月,项籍引兵东归。
楚、汉订盟后,刘邦本想退兵,在张良、陈平提醒下,下令全力追击楚军。五年十月,两军战于固陵(今淮阳西北),项羽小胜。刘邦以封赏笼络韩信、彭越、黥布等,垓下一战重创楚军,*项籍自刎于乌江 (今安徽省和县境) ,终于结束了为期四年的楚汉战争。
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约计70万人与10万久战疲劳的楚军于垓下展开决战。汉军以韩信率军居中,将军孔熙为左翼、陈贺为右翼,刘邦率部跟进,将军周勃断后。韩信挥军进攻,采用诱敌深入战术,前军先诈败,信引兵后退,命左、右翼军包抄攻击楚军后部步军。楚军久战疲劳后军迎战不利,汉军将楚后军与项羽前军骑士分割两半,韩信再指挥全军反击,楚军大败,阵亡四万余,被俘两万,被打散两万,仅剩不到两万伤兵随项羽退回阵中。后楚军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楚军兵疲食尽。韩信命汉军士卒夜唱楚歌,歌云:“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致使楚军士卒思乡厌战,军心瓦解,项籍只有率800人突围至乌江 (今安徽省和县境),这时项籍身边只剩下26骑了,一亭长愿带项籍逃至江东重振霸业,遭项籍拒绝。项籍带着26骑大战汉军,最后全军覆没,项籍不愿被俘受辱,于是在乌江自刭而死。刘邦于是还至定陶,驰入韩信军中,收夺了他的兵权,后改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今江苏邳州市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05:27
反秦武装力量最强的有两支部队,一是首举义旗的陈胜领导的农民武
装,一是项梁响应陈胜而发动楚人起事的项梁领导的武装。而陈胜、项梁都
以失败告终,项羽继承项梁事业并领导原楚兵,农民武装则大多归刘邦领导。
项羽战河北,刘邦战河南,终于推翻暴秦,接着两人争天下。本来项羽比刘
邦强大得多,为什么刘邦终于取胜,并开创了西汉王朝呢?项羽失败的理由
已如上述,现着重分析刘邦得胜的原因。
1.乱世出草泽英雄
古时,人民一般来说是安份守己的,而人民造反,大多是被统治者*出
来的。
陈胜等揭竿起义正是因此。二世六年七月,下诏遣发贫民九百人到渔阳
(今北京郊区密云县)去戍守,并令当天就出发。这支队伍由陈胜任屯长,
还有两都尉监管。适天下大雨,道路泥泞难行,不能按限期到达,而失期,
按秦法都要斩头。这些被暴秦压榨得活不下去的农民,久已积愤在胸,陈胜
与其好友吴广商议,认为既然要死,不如造反以求生。他俩便设计杀了监管
他们的两都尉,并将造反求生的意图告知所属戍卒,大家当然赞成。于是,
大家在陈胜领导下起来造反了,攻城略地,各地被压迫的农民纷纷来参加,
占据陈时,已有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众人立陈胜为王,号为张
楚。这星星之火一点,到处燃起燎原之火,各阶级的人反秦的越来越多。
刘邦也是因官*民反,不得不反。刘邦原当泗水亭长,他经常为县押着
夫役去骊山筑秦始皇陵墓。有一次送夫役到半路,夫役多逃亡,他自料到骊
山时必跑光了。这样,他是要被斩头的。于是,他召集大家饮酒,对夫役们
说:“大家都走吧,我也要逃避他乡了。”其中有十余名壮者愿跟随他。到
陈胜起义时,刘邦已聚众近一百人了。在沛县椽、主吏肖何、曹参的策划和
樊哙的参预下,刘邦率领其徒杀了沛县令,造反起来了。
还有黥布、彭越等人也是被暴秦所压迫而起来造反的。黥布,姓英氏,
是个普通平民,犯暴秦刑法,受处在脸上刺字的刑罚,这种刑叫做黥,故称
黥布。他被送往骊山筑秦始皇陵墓。当时参加筑陵墓的有数十万人之多,因
不堪受压迫,便结伴逃亡,在江中为盗。后黥布率其徒众投奔项梁的反秦队
伍,项梁死,归属项羽。黥布率领的骊山之徒因受压迫最深恨秦也最深,在
救巨鹿和其他反秦的战斗中打先锋,拼死战斗,常常以少胜多。而楚兵勇冠
诸侯,实赖英布率领骊山之徒的英雄奋战。彭越原在巨野泽中捕鱼为生,因
受苛政所*,铤而走险,结党为盗。秦末大乱,彭越聚众到万亲人。在楚汉
相争中,彭越和黥布先后投奔刘邦麾下,在打败项羽军中战功卓著,都被立
为王。
这些草泽英雄是在乱世中才能出现的,他们也因在乱世才能称王或成就
帝业。
在当时诸多乱世英雄中,开始陈胜的力量最强,影响最大,正如司马迁
所说:“一夫作难而七庙堕”,亡秦的序幕是他揭起的。虽然由他首举义旗
而掀起反秦战火,但他终兵败身死,不能实现其亡秦壮志。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陈胜起事时,秦军力尚未削弱,可以集中力量*陈胜领导的农民军。
二是农民军初起,战斗经验不足,其中自说懂得兵事的,只不过是曾在项燕
军里占吉凶的周文,陈给他将军印西向击秦,由于人心所向,到函谷关时已
有车千乘,卒数十万。兵虽多,因是乌合之众,被秦大将章邯所破,陈胜被
其车夫庄贾所杀。三是脱离群众和用人不当。(《史记·陈涉世家》)
陈胜被内奸所害后,农民军大多汇集于刘邦的麾下,刘邦实际上成为陈
胜的继承者。刘邦后来能入关和战胜项羽,这与客观形势发生变化有关。陈
胜虽败,他掀起的反秦风暴,严重削弱了秦的力量,而尔后各阶级组成反秦
队伍,从四面八方向暴秦冲击,使秦军顾此失彼,疲于奔命。因此,刘邦所
处的地位比之陈胜有利得多。特别是,项羽率领楚军救巨鹿,牵制秦军主力,
刘邦才得以顺利入关。由于项羽和刘邦两军打击,终于消灭秦军,推翻暴秦。
而刘邦之所以能打败项羽,就刘邦其人和汉军而论,是因刘邦本人及其将相
以及汉兵经过长期的战争实践和千锤百炼,战争经验日益丰富,战斗实力日
益强大。尤其是刘邦本人善于御将、懂得争取人心和能集众智成大事,故他
远比项羽高明得多。这便是他能打败项羽成就帝业的主要原因。下面将具体
评述。
2.实战中不断成长
世界上没有生而知之的人,只有学而知之的人。任何英雄俊杰之所以成
为英雄俊杰,都需要经过学习——实践——学习。只有如此的反复,人的才
智才日益丰富,成就才越来越大。汉朝的开创者刘邦和开国功困都是这样成
长起来的。
刘邦原是个无赖,他不事生产,酗酒好色,是个“说大话,少成事”(肖
何话)的人。其人喜交游,慷慨大度。这种人如在太平盛世,可能成为帮派
首领,估计没有更好的前程;恰好他生逢在秦末乱世,苛政*他投入反秦的
战争。在战争洗礼中,他的劣根性的一面得到一定的改造,优点即喜交游、
慷慨大度的一面得到发挥,能聚众容人。随着队伍的不断扩大,野心也就大
了。他在咸阳看到秦始皇时说:“大丈夫当如此也”,是对皇帝高贵威武的
羡慕,入关后就有当皇帝的雄心壮志了。初时,他看见秦宫殿豪华,美女如
云,他好色酗酒的本性又发作,想留此享乐,后纳樊哙、张良之谏,以图天
下为重,才还军霸上。这说明,刘邦这时已把争天下放在首位,只要对此有
利的话都听,有利于此的事都干,他成熟了。
韩信原是个游手好闲的人。他是淮阴人,贫而无行,故没有被推荐到政
府去做事。又不会生产和经商,尝寄食于亲戚朋友家,人多讨厌他。淮阴城
有一个卖猪肉的无赖青年对他说:“你这么高大,好带刀剑,实是装模作样
以掩盖你胆小。”又当众辱他说:“你不怕死就用剑刺我;你怕死,就从我
的裤裆下爬过去。”韩信注目看这无赖一会儿。就趴在地下从他的裤裆下爬
过去。全市人都笑韩信胆小怕死。当时,韩信落魄到向人讨吃,未免有自卑
感,且因此杀人没有必要,而这无赖还有一群恶棍想帮,他力敌不过,只能
忍辱。但像韩信这样游手好闲的人,如果不是乱世,或在乱世而不投入反秦
队伍,他肯定不会成为军事家,可能成为流氓。而一个人的变化有时是难于
预料的,“士别三日,刮目相视”,不能用老眼光看人。楚大将龙且就是从
韩信过去甘受辱的事看不起他,结果自己倒霉。韩信曾在项梁反秦队伍当兵,
后又在项羽手下当郎中(侍卫),一直到项羽入关。在这比较长时间里,韩
信在战争实践中得到锻炼,特别是他在楚军最高统帅项羽身边工作,从中学
习项羽的指挥作战的才能,接受秦、楚战争的经验教训,正因具有如此良好
的条件,使他逐渐成长,后来已能向项羽提出作战方略。因项羽不采纳而投
汉。肖何与之谈话,甚为敬佩。后来在楚汉战争的实践中,他的军事才能不
断增长并得到充分发挥,成为一代名将。
汉军中的谋士、武将,除张良在未投汉前得黄石公授予《大公兵法》而
有作战谋略外,其他大都是平民百姓,且都是社会最下层出身。如樊哙是狗
屠,周勃是吹鼓手,灌婴是布贩,患敬是车夫。这些人,原来毫无战争经验,
对军事一窍不通,后来能成为汉的主要将领,还不是在战争实践中成长的。
樊哙当他屠狗卖肉时,他不会想及天下之事。可是,在协助刘邦打天下后,
他所做所想的已能从图天下这个大局出发,故刘邦留恋秦宫和美女而不想离
开时,他严厉批评刘邦这是走亡秦的老路。在助刘邦打天下中,他忠心耿耿,
奋不顾身,在鸿门宴上刘邦危急时,他拥盾侧身冲入,慷慨陈辞,使项羽无
话可说,才使刘邦脱身归去。樊哙己从一个计较斤两的屠狗之徒成为以天下
为己任的将领了。周勃这个在丧事混饭食的吹鼓手,不只他人就是他自己也
不会想到他成为将相。而在反秦和楚汉相争中,不断的战争实践,使他成为
一个卓越的将领,屡立战功,是刘邦最信任的大将之一,后来升为太尉,官
到丞相。
至于陈平,是一个“盗嫂受金”品行不端的读书人。也许他从书本中已
懂得兴亡之理,而后来他成为刘邦的杰出谋士,也是他长期从事反秦斗争中
学到本领之故。肖何、曹参也只不过是县吏,开始也不懂得治国治军,在为
刘邦打天下,肖何功居第一,曹参战功最大,后都位列丞相。如果不参加战
争实践,决不会有此丰功伟绩,也不会位极人臣,其成就也是有限的。
在推翻暴秦以图天下中,逐鹿中原的英雄俊杰不知有多少。而最后刘邦
得其鹿,固然与刘邦领导有方有关,但如果只靠刘邦一个,即使他有三头六
臂或才干超人,也难得天下。显然,刘邦能得天下,正因他这个集团有许多
杰出的人材,正因有这个人材群体,他操纵的战争机器,才能运转自如,指
挥随意,即使在屡战屡败的劣势下,也能顶得住,坚持到最后胜利。
3.因人因势御将相
作为一个领导者,不只要善于用人,也要善于御人,而用人和御人是相
辅相成的,不能偏颇。如果能用人而不能御人,人将不听其指挥,会造成分
裂:御使人而不能用人,人将不服而背离。因此,要使人心服而紧紧团结其
在周围,必须巧妙地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刘邦就有这种天才。说是天才,并
非说天生便有,而是说其人素质较好,智商较高,经过实践或别人启发,他
易于领会,或自我揣摩无师自通。
刘邦能用并能驾御韩信便是个典型的例子。韩信归汉后,刘邦只给他当
治粟都尉,即管理粮饱小官,没有发现他是个奇才。只有肖何与他交谈,认
为他是个大将之才,故韩信未被重用而逃亡时,肖何立即前往追他回来。经
肖何的竭力推荐,刘邦拜他为大将,从一个管理粮饷的小官一下子提升为大
将,这不能不使全汉军惊奇。这种机遇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对于韩信来说也
是出乎意料之外,不能不感激无涯,竭智尽力为刘邦打天下。刘邦虽放手让
韩信充分发挥其军事才能,但对他有戒心,常常加以适当控制,特别是在韩
信实力强大的时候。如刘邦曾派张耳随韩信东向征伐,韩信军先后破魏、代
军,刘邦就派使抽调其精兵到荥阳以拒楚。这样既可增强荣阳守军力量,又
防止韩信力量过大会出现尾大不掉的意外事。刘邦在成臬被项羽围急,刘邦
逃出渡河到修武,修武是韩信、张耳军的驻地,刘邦一早自称汉使突入帐中,
韩信、张耳还未起床,即在其卧外夺其印符,召集诸将。信、耳才知刘邦到,
大惊。刘邦夺两人军,令张耳守赵地,任韩信为相国,收赵兵以击齐。刘邦
就是这样既信任韩信,又常常控制其军为己用。刘邦打败项羽登上帝位,也
出于对韩信的戒备,便以游云梦计擒韩信,削其王位,降为淮阴侯。有一次,
刘邦与信谈及诸将将兵的才能,刘邦问信:“我能将多少兵?”信答道:“陛
下不过能将十万兵。”刘邦说:“那么您呢?”答:“臣将兵,多多益善。”
刘邦笑说:“多多益善,你为什么被我擒了?”信答道:“陛下不能将兵,
而善将将,所以信为陛下所擒。”(《史记·淮阴侯列传》)这说明,韩信
是承认刘邦有御将的才能的。
对背楚归汉的黥布恩威并施,也显示了刘邦御将的巧妙手腕。刘邦利用
九江王黥布与项羽的矛盾,便派随何去说黥归汉。黥布到,刘邦却在床上洗
脚时召见,布看见刘邦如此傲慢待他,大怒,悔来,想自杀。黥布出,到安
排他所住的地方,见内帐、车辆、饮食都跟汉王一样,又大喜过望。刘邦坐
在床上洗脚时召见黥布,是有意给他个下马威,以显示两人*地位已不同。
因为黥布和刘邦都同时被项羽封为王,两人地位是一样,现在黥布来投刘邦,
彼此有君臣之分,故先施之以威,以明彼此地位。接着又施之以恩,在生活
上待之如己,即给予王的优厚待遇。在刘邦的恩威并济下,黥布既安于下属
之位,又甘心效力。项羽知黥布背楚归汉,立即派项伯收九江兵,将黥布妻
子都杀了。布派人到九江,其心腹将率数千人归汉,从此,黥布死心塌地事
汉以击楚,屡立战功,对打败楚起了重要的作用(《史记·黥布列传》)。
对于肖何,既给予重任,又暗中防备,但其手段很巧妙,使肖何小心谨
慎,屡以行动表明其忠。肖何任县吏时,刘邦有事,常得肖何袒护。刘邦起
事,肖何是谋主,及刘邦为汉王,以何为丞相。刘邦与项羽争天下,肖何留
守关中,供粮供兵无缺。关中成为刘邦的根据地,肖何是否忠心,关系到汉
的成败,故刘邦时时派人到关中慰劳丞相肖何,实暗中观其动静。肖何知刘
邦对自己有所疑,便派自己子孙、兄弟及宗室数十人到前线服役,刘邦才放
心。
信任又控制,给恩惠又施之以威,这就是刘邦用人、御人的妙术。
4.民心将心都归汉
“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人们常说而公认的一条规律。而在战时,所
谓“人心”,主要指民心、将心、军心,这“三心”是互相联系又密不可分
的。得民心,战争需要的人力、物力就源源不断得到供应;得将心,将校才
为之拼命沙场。而兵还不是人民的子弟,得民心其子弟当然为之效死;而兵
能否打仗还不是由将带出来,得将心就能训练一支勇敢的队伍。故说得民心
和将心,也就得军心,军队就乐于战死,胜利在望。相反,如果不得民心、
将心,也就不得军心,就使人力、物力不得补充,将领不愿效命,军队不想
打仗。这样,不败何待。
项羽反秦,得楚人之心,六国人之心,故能率领六国诸侯军推翻暴秦。
但在胜利的同时,他所过无不残灭,逐渐失去人心,特别是秦人对他的怨恨。
刘邦与他不一样,他胜利进军入关,既不扰秦人,也不增加秦人的负担,连
秦人自动送来的慰劳品,也婉言拒绝,原任官职的照旧,连降王子婴也保护
起来。对于暴秦的苛政峻刑尽除去,只与秦父老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
人及盗抵罪。而项羽刚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入关后,不只杀降王子婴,还到处
*烧掠,纵火把秦官烧成一片焦土。两相对比,一仁一暴就极其明显。秦
人拥护刘邦而怨恨项羽是必然的了。在楚汉相争中,秦人怕项羽取胜,他们
将大遭殃,故倾尽全力支持刘邦。刘邦虽屡战屡败,而秦人供应的人力、物
力源源不断,使刘邦一次又一次挨过难关,最后打败了项羽。
能否得将心是胜败的关键。项羽重用人是局限于他项氏宗族和妻子的亲
属,如此划线,在这圈子里的人才当然是有限的,而圈子外虽有人才也就不
能用了。韩信和陈平都是奇才,韩信是归刘邦后立大功被刘邦称为“战必胜,
攻必取”的大将才;陈平归汉后曾六出奇计为刘邦取天下安天下。而这两人
原是楚营里的人,项羽对他们言不听,计不从,于是便背楚归汉。韩信归汉
后屡立奇功,被任为齐王,手握重兵,到后来成为楚汉之间举足轻重的人物。
这时,汉军日益强大,项羽恐惧,便派盱眙人武涉往说韩信。他说:“天下
人因苦秦久了,故合力反秦。破秦后,项王计功割地,分土封王,以休士卒。
今汉王举兵向东夺人之地,破三秦后率诸侯兵攻楚,其意非尽吞天下不罢手,
其不知足如此之甚。汉王是不可靠的,他几次落到项王的手中,项王怜而活
之,但他一脱身便背约,复攻项王,其人不可信如此。今足下虽自以为与汉
王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要被他所擒。足下得以至今不彼他暗算,正因项
王尚在,需要你为他打天下。当今二王相争,胜败定于足下,足下右投则汉
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明日必轮到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
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而王之?今失此良机,一定要为汉攻楚,难道是
智者所做的事吗!”尽管武涉分析形势,说明利害,韩信不为所动,婉言加
以拒绝。他说:“我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策不用,
故背楚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让我统率数万大军,他解衣衣我,推食食
我,言听计从,我才有今天的地位。汉王如此亲信我,背之不祥,我虽死也
不易心。”韩信表明对汉王的生死不易的忠心,实是当时汉将心归汉王的反
映。
5.集众智以成大事
楚汉久相持未决胜败,项王要求与汉王独战以决雌雄。汉王笑说:“我
宁斗智,不能斗力。”以两人智比,项王智不逊于汉王,为何汉王“宁斗智”?
这是因为项王自负独断独行,不纳智者之策,而其个人智有限,故多失计;
汉王兼听纳谏,集众智成大智,故乡得计。项氏世世为楚将,代代有家传兵
法,项羽叔父项梁主曾以兵法传授项羽,项羽打起仗确有一套本领,在垓下
决战前,他亲身领导的战役几乎是战无不胜,也因此自负不凡,不仅对身边
的郎中韩信几次上策不屑一顾,连老谋深算的范增多次献计也当耳边风,因
而屡失战机。使刘邦能屡败屡起,最后置他于死地。刘邦起事之前,是个酗
酒好色的无赖之徒,父亲是个农夫,当然无家传兵法,对打仗是外行;他又
不读书,也就不能接受前人的经验教训,不懂得兴亡之理。但他有个显著的
长处,就是虚心听取别人的计策。故能集众智成大事。
刘邦在战争实践中,也懂得些行军打仗之事,但“运筹帷幄”非其所长,
往往作出错误的决策。由于他对张良、陈平等谋士言听计从,故能及时纠正
错误,实行正确的决策。如刘邦率军西向攻秦,因秦将坚守宛城,攻不下,
刘邦率军越宛城西进。张良谏说:“沛公虽急欲入关,但秦兵尚多,拒险而
守,难于攻破。今不下宛城,如越城西向,宛守军从后追击,前面秦兵拦击,
前后夹攻,将处于危机。”于是,刘邦于夜间率军从他道回来,更换旗帜,
天黎明时,包围宛城三周,守将要自刎,其舍人陈恢止之,便往见刘邦,说:
“宛城认为降必死,故皆坚守。汉军强攻,死伤更多。为足下计,最好的降,
封其守将官职,使其留守,引其甲士西进。其余城池知优待投降将士,必争
开门投降,汉军将通行无阻。”刘邦说:“好!”乃封宛城守将为殷侯,封
陈恢为千户。刘邦率军西进,无不下者。而汉军所过,军纪严明,不掳掠屠
杀。于是,先诸侯军进入关中(《史记·高祖本记》)。
刘邦被项羽急围于荥阳,便与郦食其谋议削弱项羽权力。食其建议:“秦
灭六国,其后人无立锥之地。如汉能立六国之后,其君臣百姓必感恩戴德,
必支持汉而反楚。”刘邦表示同意,便叫人刻印,派食其前往分封六国后代。
食其还未启程,张良从外来到,项羽将食其主张分封事相告,张良说:“天
下游士离乡别井来投汉,拼死立功,所盼望的是想得封侯赐邑,今复立六国
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谁与您取天下。楚强,六国必从之,那会附属
于汉。用立六国之谋,汉大事完了!”这时,刘邦正在吃饭,听了张良的话
气得吐出来,大骂道:“竖儒,几败乃公事!”立即叫人销毁印章(《史记·留
侯世家》)。
6.抓战机进行决战
在楚汉相争后期,楚汉两军在荥阳东北广武对峙。这时,彭越在梁地,
神出鬼没袭楚后方,绝其粮道;韩信破齐后起兵击楚。项羽恐惧,乃与刘邦
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归。张良、陈平认为是消灭项羽良机,让其东归
是纵虎归山。刘邦便进兵追项羽,到阳夏南驻军,待韩店、彭越军到击楚军。
到固陵,仍未见韩信、彭越应约前来。楚击汉军,大破之。汉军复入壁,深
堑坚守。刘邦势孤,毫无办法。后用张良计:从陈县以东到海滨的土地封给
韩信,唯阳以北的土地纣给彭越,并调黥布率兵来会战。韩信、彭越得封地
立即听令会师于垓下,刘邦终于打败了项羽,开创西汉王朝,登上了皇帝宝
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05:28
2000多年前的乌江边,霸王项羽,怀着壮志未酬的悔恨之情倒了下来。那边的胜者刘邦终于在这一刻结束了楚汉分割天下的局势,打下了这片得之不易的江山。
乌江畔流传着霸王边下的慷慨悲歌。
刘邦与项羽,在历史的烽火台上演绎着可歌可泣的楚汉战争。然而,刘邦为什么最终战胜了项羽?
我想,这绝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是在央定在打江山时的那一刻,刘邦、项羽所各自选择的结果。
刘邦与项羽在年少时,几乎都可以冠上“不学无术”的名头。刘邦根本不读书,也不肯参加一般的劳动,只是沛县一个小小的亭长,而项氏家族世世为将,却项羽是学文武都无成就。可见一斑的是,刘邦与项羽都是见过秦始皇出巡的场面。项羽当即对叔父梁言:“彼必可取而代也。”而刘邦则长叹:“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强调自己与他人作比较,而刘邦则是感叹自己应也有如此建业。此是两人视野广狭之分。(这句引《秦汉一统山河》)
两人性格也有很大分别,刘邦生性洒脱,貌如长者,善于广纳博众。项羽一喝,人马辟易,不怒自思。项羽个性,韩信曾有过一番评论:项羽发怒的时候,“千人皆废”,但他不能用人,这只是匹夫之勇;项羽又有另一面,有时待人很恭敬慈爱,说话温和,“言语呕呕”,有时还很有同情心,给疾病的人分饮食,但是对有功应封的人却又拿不定主意,这只是妇人之仁,这段话收录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而没有写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说明司马迁认为这段话更能能表现韩信的性格,这段话虽不可尽以为信,但还是归纳出项羽“感性大千理性”的特性,项羽是有些优柔寡断的,与几次绝好除去刘邦的机会失之交臂,最典型的例子当数“鸿门寡”上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刘邦此人善于把握机会,并能随机应变,识时务者为俊杰。
再者,刘邦手下猛将如云。刘邦自己也说:“吾可用人杰。而项羽却中反间计,气死了谋士范增,失之左膀右臂,项羽危矣!
当然,刘邦也有见奸几次差点便误入歧途,甚至死里逃生。但刘邦毕竟目光长远,采纳了正确的意见,范增曾对项羽分析:沛公居山东时,贫财,好色;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宰,此其志不在小。刘邦克服了致命的缺点,向目标更近一步了。
刘邦甚至民心,入王关中时,便实施“约法三章”,不复秦朝*,无为而治,这也是汉朝初期推行的“无为*”,这是后话次不提。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项羽确实会打仗,把“巨鹿”这块硬骨头给啃了下来,项羽引兵渡河作战,渡了河,把船都弄沉了,甚至只留下三天粮食,别的东西都被烧了,以示决心。这点倒是似凯撒。这种“破釜沉舟”的英雄悲壮情怀,相信刘邦是没有的。但这只是将军的勇猛,坐在龙椅上的人只需任用这种所向披靡的将军,而无需自己也去像他这样冲锋陷阵。项羽起事以来,一直用杀人来解决问题。可以想象当时天下的老百姓早已痛恨秦朝杀人的*,自是民心所向宽厚的刘邦了。
项羽越战越孤立,到骇下之战,已是四面楚歌。项羽到乌江边的时候身边只剩二十六骑了。当然即使被汉军几十追杀,西楚霸王一行人仍是杀得勇猛,锐不可挡。项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愧对江东父老,拒绝渡江,确实死得英雄。只是项羽至死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输给“明明不如自己的刘邦”,高呼:“此天亡我,非战之罪!”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在骇下,项羽带着从者八百余人突围,本是可以逃脱,但当他们在阴陵迷路的时候,向一个农夫问路,农夫对他说:“左?”他们向左走,左边是大泽,再也没办法快速逃脱了,时间不允许,汉军又追了上来。
一个普通的农夫为什么要欺骗项羽呢?
不管如何,这段历史终已成为过去,关于项羽当时是否该渡乌江,回江东,东山再起?后人有不少说法。
唐朝杜牧经过安徽乌江亭,题了一首绝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修忍耻是男儿。
江东干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联系当时亡国之势,也感叹: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不过,相比而言,我更赞同王安石的诗句: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边君王卷土来?
*曾说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民心所背的项羽啊,即使过了江东,在意志消沉,百姓不愿战火再起的时局下,如何不输?!
但毕竟,项羽确是一代霸王,一个气盖世的英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05:28
反秦武装力量最强的有两支部队,一是首举义旗的陈胜领导的农民武
装,一是项梁响应陈胜而发动楚人起事的项梁领导的武装。而陈胜、项梁都
以失败告终,项羽继承项梁事业并领导原楚兵,农民武装则大多归刘邦领导。
项羽战河北,刘邦战河南,终于推翻暴秦,接着两人争天下。本来项羽比刘
邦强大得多,为什么刘邦终于取胜,并开创了西汉王朝呢?项羽失败的理由
已如上述,现着重分析刘邦得
2000多年前的乌江边,霸王项羽,怀着壮志未酬的悔恨之情倒了下来。那边的胜者刘邦终于在这一刻结束了楚汉分割天下的局势,打下了这片得之不易的江山。
乌江畔流传着霸王边下的慷慨悲歌。
刘邦与项羽,在历史的烽火台上演绎着可歌可泣的楚汉战争。然而,刘邦为什么最终战胜了项羽?
我想,这绝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是在央定在打江山时的那一刻,刘邦、项羽所各自选择的结果。
刘邦与项羽在年少时,几乎都可以冠上“不学无术”的名头。刘邦根本不读书,也不肯参加一般的劳动,只是沛县一个小小的亭长,而项氏家族世世为将,却项羽是学文武都无成就。可见一斑的是,刘邦与项羽都是见过秦始皇出巡的场面。项羽当即对叔父梁言:“彼必可取而代也。”而刘邦则长叹:“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强调自己与他人作比较,而刘邦则是感叹自己应也有如此建业。此是两人视野广狭之分。(这句引《秦汉一统山河》)
两人性格也有很大分别,刘邦生性洒脱,貌如长者,善于广纳博众。项羽一喝,人马辟易,不怒自思。项羽个性,韩信曾有过一番评论:项羽发怒的时候,“千人皆废”,但他不能用人,这只是匹夫之勇;项羽又有另一面,有时待人很恭敬慈爱,说话温和,“言语呕呕”,有时还很有同情心,给疾病的人分饮食,但是对有功应封的人却又拿不定主意,这只是妇人之仁,这段话收录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而没有写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说明司马迁认为这段话更能能表现韩信的性格,这段话虽不可尽以为信,但还是归纳出项羽“感性大千理性”的特性,项羽是有些优柔寡断的,与几次绝好除去刘邦的机会失之交臂,最典型的例子当数“鸿门寡”上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刘邦此人善于把握机会,并能随机应变,识时务者为俊杰。
再者,刘邦手下猛将如云。刘邦自己也说:“吾可用人杰。而项羽却中反间计,气死了谋士范增,失之左膀右臂,项羽危矣!
当然,刘邦也有见奸几次差点便误入歧途,甚至死里逃生。但刘邦毕竟目光长远,采纳了正确的意见,范增曾对项羽分析:沛公居山东时,贫财,好色;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宰,此其志不在小。刘邦克服了致命的缺点,向目标更近一步了。
刘邦甚至民心,入王关中时,便实施“约法三章”,不复秦朝*,无为而治,这也是汉朝初期推行的“无为*”,这是后话次不提。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项羽确实会打仗,把“巨鹿”这块硬骨头给啃了下来,项羽引兵渡河作战,渡了河,把船都弄沉了,甚至只留下三天粮食,别的东西都被烧了,以示决心。这点倒是似凯撒。这种“破釜沉舟”的英雄悲壮情怀,相信刘邦是没有的。但这只是将军的勇猛,坐在龙椅上的人只需任用这种所向披靡的将军,而无需自己也去像他这样冲锋陷阵。项羽起事以来,一直用杀人来解决问题。可以想象当时天下的老百姓早已痛恨秦朝杀人的*,自是民心所向宽厚的刘邦了。
项羽越战越孤立,到骇下之战,已是四面楚歌。项羽到乌江边的时候身边只剩二十六骑了。当然即使被汉军几十追杀,西楚霸王一行人仍是杀得勇猛,锐不可挡。项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愧对江东父老,拒绝渡江,确实死得英雄。只是项羽至死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输给“明明不如自己的刘邦”,高呼:“此天亡我,非战之罪!”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在骇下,项羽带着从者八百余人突围,本是可以逃脱,但当他们在阴陵迷路的时候,向一个农夫问路,农夫对他说:“左?”他们向左走,左边是大泽,再也没办法快速逃脱了,时间不允许,汉军又追了上来。
一个普通的农夫为什么要欺骗项羽呢?
不管如何,这段历史终已成为过去,关于项羽当时是否该渡乌江,回江东,东山再起?后人有不少说法。
唐朝杜牧经过安徽乌江亭,题了一首绝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修忍耻是男儿。
江东干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联系当时亡国之势,也感叹: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不过,相比而言,我更赞同王安石的诗句: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边君王卷土来?
*曾说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民心所背的项羽啊,即使过了江东,在意志消沉,百姓不愿战火再起的时局下,如何不输?!
但毕竟,项羽确是一代霸王,一个气盖世的英雄!
胜的原因。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05:29
首先更正一下4楼的,历史上故事是一个亭长主动要让项羽渡江。并没有农夫误导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