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09 06:1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01:34
一.书法的基本要素
黑白是构成世界的两大色块之一,是万物的基本色调,是宇宙的缩影。人从自然界中走来,也是改造大自然的主体。人类的一切文化都离不开自然界,书法更是如此。
黑白是构成书画的最主要色素,在这之中,点线面又是构成汉字的基本要素。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形式的,故点线面也就成了书法的形式语言,是书法的形式语言信息和符号。
二.点线面
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天地、山水无不是由点、线、面组成的立体。一棵草、一棵树它都是由点组成其叶片的面,树杆的面,由点与面构成了其物体的一个完整的形状,就有了物体的具体轮廓——线的出现。所以线是构成一个完整物体的主要要素和符号。没有线与面,也就没有了物体在纸张上的形状。
点线面造就了物体的形状,也就是说书法是用毛笔书写的点线面造成的不同汉字的形状。这形状在书法中是有其规律的,这就好比人们除了有其本身的形体外,还要穿上衣服一样,只是所穿的衣服的颜色搭配和款式选择是千变万化的。各人有各人的不同审美能力,虽然穿着各异,各种奇装异服,其基本要素是根据人的体形这一基本规律来制作的。就是说无论你是在点线面中怎样变化都是以原形为法度,是在法度之中求万变。这样其作品才有生命力。历代书家都有自己的不同艺术风格,张芝的如《草书帖》的狂放、王羲之的《兰亭序》的劲美、《爨宝子碑》的拙朴、《石门颂》、《张迁碑》和质朴雄浑、颜真卿的横平坚直等等,都体现了各家各派的不同风格。总之都是在篆隶楷这一基础上用不同的点线面来表现出不同的个人风格,形成了不同的字体,即是静中求动,同中求异,在不变之中求万变。
书法的点线面艺术与文字中的点线面有本质的区别——文字的点线面有其约定俗成的模式;书法中的点线面也有规矩,要求在规矩中求变化,在不变之中求万变,在相对静止中求绝对运动,达到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就如宋代姜夔《续书谱》云: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横直画者,字之体骨,欲其坚正匀静,有起有止……伸缩异度,变化多端,要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这里的顾盼、向背、随字异形、变化多端、翩翩自得等都说明了点线在书法结字和黑白布局上多变,形成一种多变的空间局势,以一种动态的空间反映着生命的运动,也就是在字内空间的基础上形成字外空间的相互配合,成为书法空间内涵的言语。
书法中点线面有其独立的特性,其重要意义在于拓展了书法的空间意味。书法艺术中有两大空间范畴:字内空间与字外空间。在汉字中,字内空间在总体上是封闭的,它只是显示某种实物形体,字外空间与之相隔绝而几乎没有意义。隶书的字内空间已具半开放性,发展至行、草书则将字内、字外空间的界限完全打破,彻底解散了汉字方块式的封闭空间结构。也就是说这种交融不仅使点线具有塑造形象,还让其体积感、流动感就显得更加突出,同时也承担了塑造面(无字处)的形象任务;而面也并不仅仅是衬托汉字的单纯背景,它同样也起着塑造书法点线(黑)的作用。正如中国古老的太极图那样,黑与白已互相显示和规定着自身与对方的存在形式的和谐统一。这样点线(黑)与面(白)不仅具有自身的审美价值,同时又相得益彰地塑造了书法完整的美。书家常说的计白当黑,意义即在此。这种黑白交融中从单字的意义拓展到一副书法作品的全部空间之中,以一种黑白两极的奇妙组合及有机构成,形成了变化万千的动态空间形式。
在一幅书法作品中点线面的分布是很重要的:能不能使点线面巧妙地组合,是一幅书法作品成败的关键。用笔的粗细、枯湿以及用力的强弱变化,点线过粗过散,则面就相对要少,使整副字显得庸肿不透气、死板。反之,就显得无力而不精神。还是要点画之间,施设各有情理,发于左者应于右,起于上者伏于下。([宋]姜夔《续书谱》)说明了计白当黑的奇妙组合。
三.独特个性
书法艺术与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摄影等艺术门类虽然同属意识形态的范畴,但书法艺术却是独具抽象和意象的个性。并不象其它艺术门类有直接反映事物具象(或抽象)的功能,只能通过与某种事物的同构来附合(而不是反映)事物的抽象,是用其固有的法定(即抽象的形态)的点线面来完成反映作品的思想与情感。所以,要求书法象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摄影一样直接反映事物的形、声具象,是与书法艺术的本能与功能相悖的。犹如音乐,无论作什么曲子,七个基本音都是不变的,变在音的高低、强弱和节拍的长短运用上。写文章也如此,体裁风格多样,用词造句规矩不变。书法中的点线面都有规矩,都有法度。书家可以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尽情发挥。或徐或疾、或收或放、或轻或重、或虚或实,借以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抒发自己的情感。但不管怎样变,每一笔都离不开规矩,离不开书法之法。所谓用笔千古不易,字一笔不似古人,即不成书(傅山论书)道理就在于此。其共同之处都是通过不同形式的声、形、象作为媒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其重点是用不同的空间,不同的形态-----点线面这样即抽象双具象的符号来完成的。
唐代张怀瓘论书说的文则数言乃知其意,书则一定已见其心,(《文字论》)指的就是点线面的功夫。就是说,看你写一个字,就可以看出你点线面的功底,从中也可以看出你的书法修养,看出你内心的审美追求,使书家感到遗憾的败笔,通常就是指点线面上的失误。书法中的点线面就像人的躯体四肢,每一个部位都有一定的审美标准,是以其对称性、协调性和比例性等作为标准的。学书从楷书入手,犹如学画人物先画人体素描,头要象头,手要象手。要力求从匀称、协调中把握好其基本部位。不可能想象一个连人体基本结构都画不准的人能成为一个人物画家,更不可想象没有点线面基本功的人会写出神采飞扬的书法作品。
四.精神意味
点线面——作为中国书法的艺术语言。点线是书法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而面则是书法艺术的结构,经营位置与势,是有其重要的位置的,如没有面,不难想象,其书体与篇幅都是散而乱的,是没有法度的。那么,何谓结构,经营位置与势呢?所以,书法的点线面是有着确实可视的内容,这个内容,便是它的形意感。当然,这种形和意并不象其它艺术那样,有着确实可视的具体形象,而是通过一种独特的方式被暗示出来。也就是说,它运用了那种可以随机应变,有意味的点线面,表现了客观事物某种形象的大意,是一种非具象的意象。这也许同汉字本身由象形、象意文字演变而来的特征有着内在联系。尽管,书法艺术的主要对象是汉字,但它仅仅借用了汉字的躯壳,所要表现的却是书法家的思想、情感与人格。如虞和《论书表》述王羲之语子散飞自大有意。此意不是反映有意思,而是指人与人的艺术思想的主观方面,即内涵。什么是书法作品的内涵呢?我认为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情。有情才有趣。情需要书家思想和笔墨——点线面来作为表述的符号,这是书法艺术语言中最根本之处。成功的演员在于善表情,成功的书法作品在于含情于纸上,在于一点一线一面的传情传神上。刘熙载说:凡书论气,以士气为上。为什么历代书家都注重书卷气呢?因为文人学士造诣深、情趣雅、审美层次高,感情,审美超凡脱俗,其格调自然清新,作品的内涵便有诗情画意,就耐人寻味了。
五.情感表现
书法要表现人,其语言——点线面的运用难就难在用情上。古人云:学我者死,似我者俗,其精神就是书法要用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感受来写,而不是永远跟着古人走。就象一个舞蹈家,既能善舞,又要善表情,一举一动都得有情感才有神韵,才能感动观众。一个画家,不是能把所要表现的对象画象就行,而在此基础上加以高度概括、提炼,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情感铸入作品中,这样的美术作品才有生气,有内涵。一个字的点线面,就需要笔势、笔法、笔意三者的有机结合。一点一画既要有自己的态势,结构与布局也要分布得当,上下呼应,顾盼有情,构成和谐的有机体,既要气势坦荡,又要有风度韵味,构成和谐动人的形象,这是很不容易的。要聚字成篇,构成章法,把握宏观布局,形成整体效果,这就要求点、线、面之间的分布与搭配臻于完善。从宏观上来看,就是面的分布搭配能否达到和谐美的问题。一副好的书法作品,它除了有法度,点线面上处理得好,还要章法、经营位置得当,几方面的统一,才能对点线面应富有精神和力度的共同要求。这也正如张怀瓘所说:猛兽鸷鸟,神彩各异,书道法此。(《书论》)也是情之灌通,意之所存。
点线面在书法中以书家的意以之灌通,向来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真谛。打开历代书论可见,不论是王羲之的书意转深,言所不尽;还是王僧虔的书之妙道,神采为上;不论是孙过庭的情动神言,取会*;还是张怀瓘的深识书者,惟观神采。都以经自觉地把握住了书法艺术从创作乃至审美的核心。“意”是心源的酝酿和抒发,是艺术通会之际的大彻大悟。而意只有在法的飞翼载负下才能自由飞翔。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学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云点画,犹可记文。可见真还是草都以情意为本。没有情意,便没有艺术的活力和神采;没有情意,白纸黑字安能成为艺术?
近年来书坛上涌现出多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这些都是为书法艺术的崛起而派生的,无疑是个好事。但有些是为了赶时髦,步人后尘,没有基本法度,没有书法中最基本的也是最要害的点线面的规矩而乱涂乱抹的。这不是书法艺术,而是在搞一种所谓突出自我个性的表现。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书家是不会走这样的路的,而是通过点线面的基本法度,用自己的情感付之于书法中才是最令人寻味的书法。我不完全赞同书法是线条造形艺术之说(《大学书法》),因为线条毕竟是单调的汉字形态,我认为作为对书法的研究不只是片面地去追求线条的美与否,而是要总体地来谈书法中的点线面的问题。否则就会走回明代点画不精,书法尚姿的书风。也许有人会说,篆书不是百分之百的线条造型吗?难道不是书法艺术?显然这是一种片面性的说法,虽然篆书主要是以线条造型为主,只是受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所约束的个性。后来隶书是一大发明,它的突出贡献是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此书法冲破了单一线条的束缚,开始转向多元化的点线面。这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重大突破,从此书法艺术逐步走向成熟。
唐代大书法家李阳冰论书云:夫点变谓之布棋,画不变谓之布算,方不变谓之斗,圆不变谓之环(《笔法》)。学书贵在心悟-----心领神会。这就是说,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情感、审美、修养在法度之中求变异,运用程式表现丰富多彩的情感,表现人的精神活力和本质力量。
有的人体形很美,却只会跳一般的动作,或扮演一些程式化的人物。为什么呢?要害就是不会表演和不善表情。所谓眼里戏,脸上戏,这就是表情,没有表情就没有艺术。书法的点线面亦如此,先是入规矩,造就健美的体形,然后运用点线面的变化表情达意,形成自己的动作,自己的风姿,自己的个性。
六.精神构成
书法是追求人对大自然美好境界的向往,表现气势恢宏的一种自然美或超脱凡尘的仙幻境界,作者把自己的情感溶化在大自然之中,把情感铸入书法作品中,达到人和大自然的有机统一。
自然哺育了我们的书法艺术,而书法艺术又通过那种有意味、有表现力的点线面的组合艺术表现了自然与人的关系。就如唐代书家怀素,他把自然中观察到的行云流水和自然中的山水树木的变化,通过自己对宇宙变化的观察和情感投入,把这种情感用于书法之中,形成了他表现个性的书风。这就是自然给了书法的表现力和生命力,而书法也需要回归自然,从自然的本质开始。就是说,书法艺术的点线面仅仅能隐约地暗合客观事物的形态还不够,还需要能传递出客观事物的某种精神面目。这两个方面,恰好构成了中国古典书论中一个很深的美学思想,即立象以尽意和得意而忘形。形是意的外在形式,意则是形的内在本质。书法的艺术语言也是如此,如存其形而不存其意,还算不上书法艺术的理想的点线面。当然,书法艺术是作者把自己感情溶化在大自然之中,达到人和自然的有机统一。如唐代张旭、怀素的狂草作品即是。这些作品,作者在点线面中倾注的感情更强烈,可谓无法中有法,达到无我的最高境界,此为书法之极,非凡夫俗子所能为之。世上万物皆存在于情理之中,书法艺术取象于天地万物,包容大千世界,可谓宇宙无边,书法无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书法艺术的语言构成,是建立在形和意、静与动、虚与实、人与自然高度统一,是书家对空间的认识,独特的个性表现,自我的人格精神、情感的表现及自然语言的高度统一的基础上,彼此之间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这种语言便成了书法艺术个性化的语言。另外,从其侧面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书法并非完全是抽象艺术,而是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即抽象意象的表现艺术。它的抽象性,在于它不具体;它的意象性,在于它是形与意的高度统一。又因书法着重动静、虚实,我们可以将书法艺术看成是视觉造型艺术的节奏艺术-----这便是书法艺术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