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共产员如何做坚持党的宗旨的模范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06 01:5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03 20:25
(一)必须认识到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和发展市场经济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经济与*党员为人民服务宗旨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为什么这么说,这是因为:
中国*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求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发展市场经济的目的就是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发展市场经济的目的与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相一致的。
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在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因此,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领导人民摆脱贫穷落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现代化国家,就是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中国*党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利益的必然选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就是要在国家的宏观*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整体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因此,我们党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手段是党的宗旨的必然反映,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
坚持根本宗旨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致性,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迅速提高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这是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体现;(2)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这是人民群众的愿望所在;(3)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是人民群众最普遍最直接的要求。总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都深深根植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和实践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确定和发展,最深刻原因在于中国*党具有为人民谋利益的崇高党性。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与发展,人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这也使得*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落到实处。所以,坚持*党人的根本宗旨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二)正确把握处理物质利益原则与*党员奉献精神的关系。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党为人民服务宗旨虽然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在实际生活和具体问题上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发生冲突和矛盾,甚至会出现大的问题。
市场经济最基本、最主要的原则是商品之间的等价交换,商品等价交换原则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品格和精神。商品等价交换原则与我们党在*生活中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党性原则二者在内涵上是根本不同的。等价交换原则指的是一定量的一般社会劳动之间的等价交换,而为人民服务的党性原则指的是为人民利益忘我奉献的精神,二者不可相提并论。因此,等价交换原则只能适用于市场经济领域,而不能套用到党和国家的*生活中来。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不仅不能侵入党和国家的*生活,而且也不能进入社会非经济领域。因为经济生活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经济生活之外还存在着思想*、伦理道德、文化审美等广泛、丰富的生活内容,每个领域都有自己不同的法则,如家庭生活讲的是婚姻权利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赡老育幼的原则,道德生活讲的是善与恶,评价的尺度是社会公认的伦理原则。而党的宗旨是讲的党内*思想的原则。倘若将等价交换原则泛化到这些领域,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逐步显示出来了,由于物质利益的巨大*力,容易导致“一切向钱看”,一些党性观念薄弱的党员和干部在这种利益观的冲击下,就可能放弃*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使自己的意志、人格、良心和灵魂商品化。*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已成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发生在权利方面的权钱交易的*行为更是令人触目惊心。少数党员借职权之便,当“官商”大搞所谓“互利互惠”的交换活动,以权经商,以权谋私,利用行业、职业“优势”,大搞“交换”、“好处”、“辛苦费”等,为人民服务的党性原则受到玷污、践踏,在一些人看来,社会就像是一个进行“交换”的角逐场。发生在某些党员身上以“交换”为特征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与市场经济的交换原则侵入党内和社会思想*领域有着极大关系。可以说,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毁掉了一批党员干部。胡长青的“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李真的“我为你批了几个亿,拿3000万作为喝茶钱不过份”的理论,就是把市场经济的一般交换原则作为人生、官场规则而走上了断头台。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党员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关系,关键在于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的物质利益原则与*党员奉献精神的关系。
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所以,要坚持发扬*精神与坚持物质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正如*同志说:“*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精神就没有*行动。但是,*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坚持二者有机结合,有利于解决长期以来思想*工作和经济工作存在的“两张皮”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由于经济建设事业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所以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与物质利益问题的联系就更为紧密,更为直接,对物质利益的关心也更为强烈。
在现实生活中,*党员要正确对待物质利益原则,讲“奉献”不是排斥个人物质利益。物质利益应当是“奉献”后的一种回报,一种为了更好地“奉献”的补偿。这里要区分的是:“无私奉献”是一种道德追求,物质利益往往是指生活上经济上的需要。如果为整体的物质利益,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本身就是奉献精神的体现。所以,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并不否认*党员的个人利益,而是说不能以种种不正当的理由,或怀有某种不正当的动机,甚至以“奉献”为幌子,实际上谋取个人私利。*党员实现个人物质利益有两种情况是值得鼓励和允许的:一是*党员通过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运用科技手段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并以此达到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目的,这无疑既有利于个人又有利于集体和社会,是值得鼓励的;比如说,我们出现的一些“红色资本家”。二是*党员以正当的手段,在法律法规范围内,获取个人正当利益,这种个人物质利益是允许的。但是,当党员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全局利益发生矛盾时,*党员的个人利益就必须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甚至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暂时牺牲自己的利益;当党员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违反党纪国法,干出种种损害国家、集体利益的事情,就要借助于严明的法纪来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坚持党性原则的影响是双重的,这是市场经济本身的复杂性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反映。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全面、正确的认识它对坚持党性原则的双重影响,用党性来保证和促进这个新*的建立,同时要用党性来抵制市场活动中的消极因素,使这一新的*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要奋发向上,积极进取,敢于竞争,善于竞争,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机关党员干部如何实践党的根本宗旨,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实践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靠每个*党员身体力行。现在群众是不看历史看现在、不看说的看做的、不看政绩看败绩、不看*看身边。对每个党员的模范作用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作为区级机关,担负着领导管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工作的职能。机关党员是机关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的主体,是全区各项工作的中坚力量。这种承上启下的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机关党员更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起模范带头作用。
一是要坚决贯彻群众路线,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应该说,人民群众对我们党一直是有深厚感情的,我们党对人民群众也一直是有深厚感情的,党同人民群众相互依靠、相互信任,保持着血肉相联的关系。但必须看到,现在确有少数党员干部对群众的感情淡薄、疏远了,有的怕群众,不愿和群众接触、打成一片,也确有一部分群众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上对*和*有意见,对党员干部有意见。这些问题虽然是个别的,并不代表本质和主流,但是造成的影响和反映出的不良倾向则要高度重视。处于执政地位的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把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作为第一目标。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我们要始终明白,我们来自于人民,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人民的公仆,绝不能有自以为是,高人一等的错误认识,不管形势如何变化,我们要做到党的宗旨不能忘,主仆关系不能倒,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不能丢。要在感情上贴近群众,要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和体验百姓的共鸣和心声,与群众同呼听、共命运,成为群众的贴心人。要端正对群众的根本态度,坚决纠正和克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现在有些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观点淡薄了,同群众的感情淡化了,不懂得群众路线,不会做群众工作,甚至严重脱离群众,这是十分危险。应该看到,在我区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广大党员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一同艰苦奋斗的任务十分繁重。有许多艰巨的任务需要党员带领群众去完成,一些复杂现象在群众中引起的困惑,需要党员释疑解难。群众遇到的实际困难,需要党员给予关心和帮助解决。我们要敢于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调查研究,听取意见,解决问题。如果党员不能和群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就无从谈起,成为一句空话。现在,人民所期盼的主要是两条:一是安定,二是富足。在新的时期,坚持为人民服务,就是要保证平稳和谐发展,带领群众发展经济,不断提高和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倾力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从群众最急、最盼、最怨的问题入手,把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