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06 00: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22:43
什么是“仁”?(这里有问号)孔子谈论“仁”的地方很多,虽然没有给“仁”的丰富内涵一个完备的定义,却有一个简单而明确的概括: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第二十二章)(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这个答案确实简单明确,人人能够理解。那么,这句“爱人”,指的是爱什么人呢?(这里有问号)子曰:“……泛爱众,而亲仁。”(《学而》第六章)(孔子说:广泛地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这里有问号)可谓仁乎?(这里有问号)”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这里有问号)”(《雍也》第三十章)(子贡问道:“如果普遍地为人民谋利益而帮助大众过上好日子,怎么样?(这里有问号)这算不算仁呢?(这里有问号)”孔子说:“这岂止是仁呢,这一定是达到圣了!这连尧舜大概都感到为难呢!”)孔子说的“爱人”,就是“泛爱众”,也就是近代所说的博爱。孙中山很赞成“博爱”这两个字,他为中外友人题词,常常写这两个字,把它作为中国古代宝贵的思想遗产。
现代反孔派曾经曲解说,孔子说的“人”只指贵族,不包括奴隶和社会下层的老百姓。这完全是恶意的曲解。这除了上文“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证,还有两件事可证。《论语》记录:有一次马厩失火,孔子上朝回来,赶忙问:“伤人乎?(这里有问号)”不问马。(《乡党》第十七章)在孔子时代,奴隶制社会虽然瓦解,奴隶制残余还存在,奴隶可以买卖(这种制度的残余到明清依然存在,如《红楼梦》中的贾家被抄家,家养奴隶被公开拍卖)。那时一匹马比一个奴隶要贵,但孔子首先关心的是人。春秋末年以人殉葬的事已经很少了,普遍出现制作木俑、陶俑来殉葬,孔子对这种做法也坚决反对。《孟子梁惠王上》记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里有问号)为其像人而用之也。”以木俑、陶俑代表人去做死者的奴隶,孔子仍是不能容忍的,骂人“无后”,在古代这是很重的诅咒。据现有文献,这大概是老夫子第一次恶狠地咒骂人。
孔子的“爱人”,即“泛爱众”的博爱思想,“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用现代语言来表述,就是为广大民众谋福利。
孔子的这种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原始氏族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延续。在原始社会,人们必须协作才能从事狩猎和较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必须亲密团结、互助才能抗御猛兽和异族的侵害,这种人与人的关系产生原始的人道主义。在阶级分化之后,奴隶们被剥夺了人的权利,大批奴隶反抗和逃亡,最后导致奴隶制社会崩溃,在奴隶解放的潮流中,人的价值重新受到尊重。孔子的“泛爱众”思想正是这种思潮的反映,也是原始人道主义的延续。
当然孔子的这一思想,只能说是具有近代人道主义和*思想的成分,因为他还没有在理论上构建*道主义和*主义的完备的理论体系,它与近代西方启蒙主义思想家所提出的“博爱、平等、自由”的民主*纲领和“天赋*”学说,还存在两千年的时间距离。孔子绝对不可能完成类似欧洲民主*的理论,如同他绝对写不出《资本论》一样。不过,欧洲思想家对孔子第一个提出“博爱”和人本学说,是予以推崇的,在他们的学说中吸取了包括孔子学说在内的古代人类思想的这些优良成分。
仁就是爱人,就是博爱,就是承认人的人格,承认人是社会群体的成员,应该获得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应该传宗接代而使人类延续,应该具有道德文化而异于禽兽。郭沫若说:孔子的仁学是“人的发现”(郭沫若《十批判书》),*说:“仁像现在说的‘亲爱团结’。”(《*书信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