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动物资料的简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08 02:22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0 04:43
中文名:苍鹰 拉丁名:Accipiter gentilis 英文名:Northern Goshawk
物种分类: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今颚总目->隼形目->->->鹰科->->鹰属->
分布范围: 全世界有10个亚种。我国有5个亚种。
Accipiter gentilis gentilis,分布欧洲北部和中部,东部到伏尔加河、高加索山脉和伊朗北部,摩洛哥和小亚细亚,在英国稀少。
A. g. buteoides,分布斯堪的那维亚极北部,欧尼加湖的俄罗斯南部,东到勒拿河。
A. g. albis,分丰西伯利亚东北部,buteoides 亚种范围的东部,南到堪察加。
A. g. arrigonii,分布法国科西嘉岛和意大利撒丁岛。
A. g. schvedowi,分布俄罗斯东南部,东到黑龙江和乌苏里,南到吉尔吉斯的悬崖及大草原和中国西部。
A. g. fujiyamae,分布日本。
A. g. atricapillus,分布于除美国极西部和西南部以外,其他地方都有分布。
A. g. laingi,分布英属哥伦比亚沿岸岛屿。
A. g. apache,分布于墨西哥西北部,美国亚利桑那南部和新墨西哥。
A. g. khamensis,分布印度北部和孟加拉。
布于我国的有新疆亚种A. g. buteoides,分布新疆;黑龙江亚种A. g. albis,分布黑龙江省(冬候鸟);普通亚种A. g. schvedowi,除台湾、*以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台湾亚种A. g. fujiyamae,分布台湾;*亚种A. g. khamensis,分布甘肃、四川、云南、*(繁殖鸟),云南南部为冬候鸟。
保护级别:
动物简介: 别名:黄鹰、鸡鹰、老鹰。
野外鉴定:中小型猛禽。头顶、枕和头侧黑褐色,枕部有白羽尖,眉纹白杂黑纹;背部棕黑色;胸以下密布灰褐和白相间横纹;尾灰褐,有4条宽阔黑色横斑,尾方形。飞行时,双翅宽阔,翅下白色,但密布黑褐色横带。
形态:雄性成鸟全长403~576mm。前额、头顶、枕和头侧黑褐色,颈部羽基白色;眉纹白而具黑色羽干纹;耳羽黑色;上体到尾灰褐色;飞羽有暗褐色横斑,内翈基部有白色块斑,初级飞羽第4枚最长,4=5枚,第2~6枚外翈有缺刻,第1~5枚内翈有缺刻。尾灰褐色,具3~5道黑褐色横斑。喉部有黑褐色细纹及暗褐色斑。胸、腹、两胁和覆腿羽布满较细的横纹,羽干黑褐色。肛周和尾下覆羽白色,有少许褐色横斑。
雌性成鸟羽色与雄鸟相似,但较暗,体型较大。
亚成体上体都为褐色,有不明显暗斑点。眉纹不明显;耳羽褐色;腹部淡黄褐色,有黑褐色纵行点斑。
幼鸟上体褐色,羽缘淡黄褐色;飞羽褐色,具暗褐横斑和污白色羽端;头侧、颏、喉、*棕白色,有粗的暗褐羽干纹;尾羽灰褐色,具4~5条比成鸟更显著的暗褐色横斑。
虹膜金黄或*;蜡膜黄绿色;嘴黑基部沾蓝;脚和趾*;爪黑色;跗跖前后缘均为盾状鳞。
生境:苍鹰为森林中猛禽,栖息于疏林、林缘和灌丛地带。次生林中也较常见。
食性:以鼠类和野兔为食。解剖胃中有棕背(鼠平)和鸟类。
繁殖:苍鹰4月下旬迁到东北地区。活动范围较广,但活动隐蔽。若见到在天空成对翻飞,相互追逐,并不断鸣叫,表明此时配对已完成。
选择在林密僻静处较高的树上筑巢。常利用旧巢,5月5日发现一巢选定,2天后加鲜枝2个,为桦树、榆树和糠椴枝条,长度12~22cm,枝直径0.2cm左右。后修巢速度加快。3巢中2巢在桦 树上,1巢在蒙古栎树上。树高(n=3)13.15+-0.60m。未修巢前巢内径(n=1)32×44cm。外径78×55cm,巢高20cm,巢深12cm。5月14日 巢内径已达46×62cm,外径87×63cm,巢高24cm,巢深14cm。巢材为新鲜桦树、糠椴及山榆和枝叶及少量羽毛。
产卵后仍修巢。出雏后,修巢速度随雏鸟增长而加快。
产卵最早见于4月28日,有的在5月中旬。隔日1枚,窝卵数3~4枚。卵椭圆形,尖、钝端明黑,浅鸭蛋青色。卵重(n=7)36.82+_2.05g,卵磊小46.79+-1.25mm×38.46×0.59mm。护卵性强。
产卵即孵化。孵化由雌鸟担任。产孵期间,随卵数增加,雌鸟离巢时间逐渐减少。产完3~4枚卵后,日离巢次数仅1次。雌鸟整日卧于巢内,不鸣叫,也很少抬头。雄鸟除捕食外,多在附近栖落,当有乌鸦、喜鹊经过时则抬头了望,偶尔在巢上空盘旋,不鸣叫。
孵化前前(第8天)、中期(第18天)和后期(第28天)做了日周期观察。观察由早4时许至20时前后,共观察44.72小时。3次雌鸟总在巢时间达44.30小时,占总观察时间的99.03%。全卧多出现于早晨、晚上及下雨等气候较冷的时候。抬头半卧孵化则在气温较高时。气温高时,雌鸟不时张嘴、搧翅。孵化期身体位置相对稳定,变化很少。孵化期30~33天。
雌、雄鸟共同育雏,以雌鸟为主。育雏前期(5.5日龄)、中期(16.5日龄)和后期(28.5日龄)做了全日观察,共观察47.37小时。
可知前期以暖雏为主,占总观察时间的78.49%。飞离均为取食,时间占7.53%。中期暖雏占总观察时间的52.39%。飞离时间达29.90%,捕食次数12次,取枝2次。后期不暖雏,多在巢周栖落,时间长达11.08小时,占总观察时间的69.85%。雌在育雏期暖雏随雏鸟生长而减少,离巢时间随雏鸟生长而增加。随暖雏停止,修巢亦告结束。前期喂食以撕小块、条喂为主,后渐为撕大块自食至不撕喂而且雏鸟自食。
雄鸟主要是警戒。中期送枝次数增加。后期以送食为主。巢在后期已成平盘状,巢外径58×96cm,内径50×69cm,高38cm。育雏期35~37天。
可知前期以暖雏为主,占总观察时间的78.49%。飞离均为取食,时间占7.53%。中期暖雏占总观察时间的52.39%。飞离时间达29.90%,捕食次数12次,取枝2次。后期不暖雏,多在巢周栖落,时间长达11.08小时,占总观察时间的69.85%。雌在育雏期暖雏随雏鸟生长而减少,离巢时间随雏鸟生长而增加。随暖雏停止,修巢亦告结束。前期喂食以撕小块、条喂为主,后渐为撕大块自食至不撕喂而且雏鸟自食。
雄鸟主要是警戒。中期送枝次数增加。后期以送食为主。巢在后期已成平盘状,巢外径58×96cm,内径50×69cm,高38cm。育雏期35~37天。
刚出壳的雏鸟被白色绒羽。眼睁开,虹膜灰褐色。嘴铅灰色,卵齿长棱形,白色,跗跖部及爪灰白色。7.5日龄能大声单音鸣叫,以跗跖部坐立。背、头绒毛棕灰色,基部白色。羽区毛囊明显。爪黑色。13.5日龄可单音连续鸣叫,能站立。背羽羽鞘放缨,羽片褐色。嘴黑色,蜡膜淡*。19.5日龄站立行走自如。初级飞羽、肩、背两侧、后头颈、朡、两胁部正羽均放缨,白色与棕黑色相间。小翼羽亦放缨。羽缘淡棕色,羽瓣黑色。眼先黑色,有针状毛。27.5日龄,雏鸟在巢内常活动,不时搧翅,昂首,时常走到巢的边缘。可自行撕取食物。卵齿消失。通体以褐色为主,羽干纹黑色,尖端褐色,背羽干黑色。腹部绒羽、正羽各半。尾下覆羽淡褐色,尾羽黑色,尖端渚褐色,腹面白色。跗跖部淡黄绿色。34.5日龄,偶上巢边小枝站立。可飞翔,升降自如,栖落不稳。离巢距离在80~100m之间。不断鸣叫。头顶金*,绒羽已退尽,有黑褐色羽干纹,周身被正羽。背部深褐色,腹部浅褐色,具纵斑,羽干黑色,尖端淡褐钩。尾下覆羽浅褐色,尖端更淡,腹面几乎为纯白色。34.5日龄开始离巢。
苍鹰雏期有吐食团的习性。食团大小0.6×2.2cm。
苍鹰雏鸟生长迅速,体重18.5日龄出现一个高峰,可达433g,为出生时的15.75倍。后体重下降,至24.5日龄近最低点,之后逐渐增加,至出飞时已达460g,为出生时的16.72信,平均日增生12.54g 左右。体长增长3.95倍,日增长7.2mm左右。翅长18.5日龄前生长较慢,后生长迅速,至30.5日龄达高峰,后减慢。跗跖部15.5日龄前生长迅速,其后缓慢。嘴长9.5日龄后生长明显减慢。9.5日龄长出。尾缨放出前体重、体长生长迅速。其后翅、翅缨和尾缨生长迅速。
苍鹰嘴长、跗跖主长要在前期和中期生长。而翅长、尾长为中、后期生长。18.5日龄时生长单位以嘴长为最大,次为跗跖长、体长、尾长及体重,以翅长为最小。
通过日周期及对雏观察,苍鹰的食物以鼠类为主,约占47%,鸟类占38%,其他如蛇类等占15%。
迁移:在东北繁殖的苍鹰4月下旬迁到,5月初配对。8月中旬迁飞。也有部分留鸟。
环境压力:苍鹰虽然是森林鸟类,但栖息在各种类型森林中。近年来,由于森森的砍伐严重,此鸟进入次生林中繁殖。1988年~1990年3年在吉林左家自然保护区42平方公顷调查,1988年为零(没分布),1989年为0.0950只/平方公顷,1990年也为0.0950只/平方公顷。说明此鸟逐渐适应次生林生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0 04:43
爬行动物分类列表
无孔亚纲Anapsida:最原始的爬行动物,出现于石炭纪晚期,现存仅存龟鳖类。
杯龙目Captorhinid:最原始的爬行动物,接近于两栖动物,其中有些原本置于杯龙类的成员现已移入两栖动物。
中龙目Mesosauria:原始的水生爬行动物,主要生活于二叠纪。
龟鳖目Testudinata:古老而特化的爬行动物,与其它爬行动物的关系尚不明确,其中有两个亚目从中生代一直延续到现代,与其祖先类型没有太大的变化。
侧颈龟亚目Pleurodira:颈部侧向折回壳内,现主要为南半球的淡水龟类,史前分布较广泛,我国有化石。
侧颈龟科Pelomesidae:现分布于非洲和南美洲的侧颈龟类,其中一种分布到了阿拉伯半岛。
蛇颈龟科Chelidae:现分布于大洋洲和南美洲的侧颈龟类,有些种类颈部很长,我国有化石。
曲颈龟亚目Cryptodira:包括现存的大多数龟鳖类,分布广泛,陆地、淡水和海洋中均能见到。
鳄龟科Chelydridae:分布于北美洲的两种大型淡水龟,头大而嘴成钩状,性情凶猛。
平胸龟科Platysternidae:仅一种,分布于亚洲,有些类似啮龟而体型小,分类地位不定,也有人将其归入啮龟科、龟科、潮龟科或陆龟科。
龟科Emydidae:主要为新*的淡水龟类。
潮龟科Bataguridae:主要为旧*的淡水龟类,包括一些我国最常见的龟,常被并入龟科。
陆龟科Testudinidae:陆栖的龟类,分布于澳洲以外的世界各地,包括一些海岛。
泥龟科Dermatemydidae:现存仅一种,分布于中美洲,我国有很多化石。
动胸龟科Kinosternidae:分布于新*的淡水龟类。
鳖科Trionychidae:外表为皮肤而非角质盾片,主要分布于亚洲淡水中,非洲和北美洲也有分布,而澳洲只有化石。
两爪鳖科Carettochelyidae:外表为皮肤而非角质盾片的淡水龟类,现存仅一种,分布于新几内亚和澳洲北部,我国的化石种类无盾鳖可能属于此类。
海龟科Cheloniidae:生活于海洋中的具角质盾片的大型龟类。
棱皮龟科Dermochelyidae:生活于海洋中的不具角质盾片而为皮肤覆盖的大型龟类,现存仅一种,是现存最大的龟鳖类。
下孔亚纲Synapsida:即似哺乳爬行动物,是哺乳动物的祖先,生活于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
盘龙目Pelycosauria:早期的似哺乳爬行动物,是出现于石炭纪晚期的第一批爬行动物之一,灭绝于二叠纪。
兽孔目Therapsida:进步的似哺乳爬行动物,出现并繁盛于二叠纪,于三叠纪进化成哺乳动物,只有少数残存到三叠纪之后。其中晚期的进步类型与哺乳动物没有什么差别。
调孔亚纲Euryapsida:主要是海洋中的爬行动物,出现于三叠纪早期,是双孔类的后裔,常被并入双孔亚纲,在白垩纪晚期全部灭绝。
鳍龙目Sauropterygia:包括幻龙、蛇颈龙、盾齿龙等。
鱼龙目Ichthyosauria:高度适应海洋生活的爬行动物,体型似鱼。
双孔亚纲Diapsida鳞龙下纲Lepidosauria:较原始的主干爬行动物,是出现于石炭纪晚期的第一批爬行动物之一,也是现代最繁盛爬行动物,包括现存爬行动物的绝大多数成员。
始鳄目Eosuchia:早期的鳞龙类,是其它双孔类的祖先,也是生存历史最长的爬行动物,在新生代早期尚延续了一段时间,也有人将最早的和最完的类型置于新的目。
喙头目Rhynchocephalia:原始的鳞龙类,绝大多数生存于中生代,仅有楔齿蜥残存到现代,是现存最原始的爬行动物。
楔齿蜥科Sphenodontidae:现存最原始的爬行动物,仅2种,分布于新西兰及附近岛屿。
蜥蜴目Lecertifromes(Sauria):现代爬行动物种最大的一类,多达4000余种,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形态多样。
鬣蜥亚目Iguania:典型的成员背上有鬣鳞,略似楔齿蜥,均四肢完整,不少种类可以变换身体的颜色,并包括一些相貌最独特的蜥蜴,主要分布于热带、*带地区,树栖、陆栖或水栖。
美洲鬣蜥科Iguanidae:主要分布于新*的鬣蜥,种类繁多,最近常被分成多达8个不同的科。
鬣蜥科Agamidae:旧*的鬣蜥,在亚洲和大洋洲最丰富,非洲和欧洲较少,而马达加斯加岛没有分布。
避役科Chamaeleonidae:即变色龙,最独特的蜥蜴,主要分布于非洲特别是马达加斯加岛,少数分布于亚洲和欧洲南部。
壁虎亚目Gekkota:包括四肢健全的壁虎和四肢退化的鳞脚蜥等,通常眼睛比较大,眼睑不能活动。
壁虎科Gekkonidae:蜥蜴中的第二大科,遍及世界各地,包括一些人们最熟悉的爬行动物,也有人将其拆成几个不同的科。
鳞脚蜥科Pygopodidae:分布限于大洋洲,体型似蛇,无前肢,后肢退化成鳞片状。
夜蜥蜴科Xantusiidae:分类地位不定的蜥蜴,略似壁虎,但也有人将其置于石龙子亚目,分布于美洲。
双足蜥科Dibamidae:所知甚少的分类地位不定的蜥蜴,有人将其置于石龙子亚目或自成一独立的亚目,仅雄性有短的后肢,眼退化,多穴居,分布于东南亚。
石龙子亚目Scincomorpha:蜥蜴中的最大一类,多有典型的蜥蜴体型,但也有些四肢退化。
非洲蜥蜴科Cordylidae:分布于非洲*及马达加斯加岛的小科,有些种类有硬的鳞甲,有人将其分成环尾蜥科和板蜥科两个不同的科。
蜥蜴科Lacertian:旧*的陆栖蜥蜴类,以地中海地区为分布中心,也见于欧亚*和非洲的其它地区,最北到达北极圈附近。
美洲蜥蜴科Teiidae:新*的蜥蜴类,多路栖,少数水栖,有人将其进一步划分为美洲蜥蜴科和裸眼蜥科两个科。
石龙子科Scincidae:蜥蜴中的最大一科,包括蜥蜴中约1/3的种类,四肢健全或退化。分布遍及世界各地,但在亚洲南部和大洋洲种类最多,而欧洲,亚洲北部和美洲种类较少。
蛇蜥亚目Anguimorpha:现存种类不多,具有一些与蛇接近的特征,有可能是蛇类的祖先类型,有人将其与石龙子亚目合并,也有人将其进一步划分成两个亚目。蛇蜥亚目包括现存唯一有毒的蜥蜴,现存最大的蜥蜴和生活于海洋中的史前最大的蜥蜴-沧龙。
蛇蜥科Anguidae:包括新*的一些有足的蜥蜴和新旧*共有的无足蜥蜴,其中有些北美洲的无足蜥蜴有时被单列为蠕蜥科。
异蜥科Xenosauridae:包括北美洲的3种异蜥和我国的鳄蜥,二者也常列为不同的科。
毒蜥科Helodermatidae:包括北美洲的两种毒蜥,现存仅有的有毒蜥蜴。
婆罗蜥科Lanthanotidae:又称拟毒蜥科,仅以婆罗洲的拟毒蜥为代表。
巨蜥科Varanidae:包括现存体型最大的蜥蜴,但也有些小型种类,主要分布于大洋洲,也见于非洲和亚洲热带地区。
蚓蜥目Amphisbaeniformes:穴居的神秘的爬行动物,以前曾并入蜥蜴类,分布于南美洲、非洲以及邻近地区,多数无足,少数有前肢,可分为1~5科,其中1/3的种仅从单一的标本得知。
蚓蜥科Amphisbaenidae:蚓蜥目最大的1科,包括蚓蜥目绝大多数成员,并可见于蚓蜥目的全部分布区,有人将所有蚓蜥并入本科,也有人将其的部分成员单分出1~2科。
短头蚓蜥科Trogonophidae:分布于非洲北部、东北部和中东地区的小科,身体横截面为三角形。
双足蚓蜥科Bipedidae:分布于墨西哥西北部,蚓蜥目唯一保留有小的前肢的成员。
蛇目Serpentiformes:数量仅次于蜥蜴的爬行动物第二大类群,其分布甚至比蜥蜴更广泛,除了各种陆地环境外,还遍及印度-太平洋的温暖海域。
盲蛇亚目Scolecophidia:穴居的小型原始蛇类,分布于世界各温暖地区。
盲蛇科Typhlopidae:盲蛇亚目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科,主要分布于非洲、亚洲南部和大洋洲,少数分布于中美洲。
异盾盲蛇科Anomalepidae:分布于中南美洲的小科,包括一些体型最小的蛇。
细盲蛇科Leptotyphlopidae:分布于美洲、非洲、阿拉伯和印度,体型比盲蛇纤细,包括一些体型最小的蛇。
原蛇亚目Henophidia:大中型的原始蛇类,多分布于热带地区,集中分布在亚洲南部到大洋洲一带,种类不多,有些类群分类争议较大。
蟒蛇科Boidae:包括现存最大的蛇类,但多数种类没有那样大,有后肢残余,分为蟒和蚺两大类,分布广泛。
林蚺科Tropidophiidae:分布美洲热带的中型蛇类,以往归入蟒蛇科。
岛蚺科Bolyeridae:仅分布于马斯克林群岛的中型蛇类,以往归入蟒蛇科。
筒蛇科Aniliidae:仅以南美洲的一个种为代表,中型的原始蛇类。
美洲闪鳞蛇科Loxocemidae:仅以中美洲的一个种为代表,可并入筒蛇科。
倭管蛇科Anomochilidae:以东南亚的两个种为代表,有时并入筒蛇科或针尾蛇科。
管蛇科Cylindrophiidae: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有时并入筒蛇科或针尾蛇科。
针尾蛇科Uropeltidae:中型的穴居蛇类,分布于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
闪鳞蛇科Xenopeltidae:中型的陆栖蛇类,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
瘰鳞蛇科Acrochordidae:分布于东南亚和大洋洲的水生蛇类,皮肤松弛,善于游泳。
新蛇亚目Caenophidia:包括现存的全部毒蛇和大多数无毒蛇
游蛇科Colubridae:爬行动物的最大一科,包括现存2/3的蛇,世界各大洲均有分布,且为除澳洲以外各地的主要蛇类,成员复杂,多数为无毒蛇,部分为后沟牙毒蛇,亚科很多,划分混乱,有时有些成员被列为独立的科。
眼镜蛇科Elapidae:前沟牙的毒蛇,分布广泛,在陆地和海洋均有分布,其中在澳洲是主要蛇类,常被分成眼镜蛇科、海蛇科和扁尾蛇科三个科。
蝰蛇科Viperidae:管牙的毒蛇,分布于澳洲以外的世界各地,常被分蝰蛇科、白头蝰科和蝮蛇科三个科。
双孔亚纲Diapsida初龙下纲Archosauria:进步的主干爬行动物,鸟类的祖先,拥有改进的运动方式和四个室的心脏,出现于三叠纪,为中生代的统治者和最引人注目的古生物,但是中生代结束后只有少数鳄目成员残存下来。
槽齿目Thecodontia:初龙下纲最原始的成员,仅生存于三叠纪,非常多样化,可能是其它各类初龙,由于过于庞杂,现常槽齿类打散分成不同的类群。
翼龙目Pterosauria:飞行的爬行动物,生存于三叠纪至白垩纪,有原始的喙嘴龙和进步的翼手龙两个亚目,包括历史上最大的飞行动物。
蜥臀目Saurischia:恐龙的两个目之一,生存于三叠纪至白垩纪,有2~3亚目,包括历史上最大的陆地植食动物和陆地肉食动物。
鸟臀目Ornithischia:恐龙的两个目之一,生存于三叠纪至白垩纪,有5个亚目,包括一些相貌比较独特的恐龙。
鳄形目Crocodylia:水栖的初龙,生存于三叠纪至现代,包括3~4个亚目,多数于中生代结束时灭绝,现存仅真鳄亚目Eusuchia的1~3个科。
鳄科Crocodylidae:现代最先进,体型最大的爬行动物,主要分布于各大洲热带水域,可分为长吻鳄、鳄和短吻鳄三个亚科,或升级为三个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