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个你喜欢的-:曹操vs李世民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06 14:23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4 23:27
你可以从两个人的自身还有后代来辩论。
1、从自身来说,曹操的才华明显高于李世民
曹操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而且还是白手起家。李世民的功绩虽然很大,但顶多就是个好的领导而已,从来没人说过他是什么家什么家的。原因很简单,曹操处于乱世,底下各式各样的人都有,冲突自然难以避免,但是曹操能够把他们团结到一起,这无愧为政治家;在军事上,曹操白手起家,很多时候都是以少胜多的,但是李世民坐拥李家江山,走着前辈铺下来的道路,以多胜少,这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文学上就更不用说了,曹操的诗歌还有兵书什么都有,李世民,我不知道他留下了什么。
2、从后代来说,曹操的后代明显比李世民的后代优秀
他的儿子除了曹熊个个都很厉害,曹丕政治能力强,曹彰武功好,曹植文学好,曹冲聪明很小就会称象。而李世民的儿子叛变的叛变,没有一个成气的,就剩下一个李治,还傻不冷等的,被武则天夺了权,悲剧啊,这都是李世民教子无方,再看看曹操的儿子,能比吗?
所以李世民的业绩比曹操大,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李世民一开始的优势就比曹操明显得多。如果给两个人一样的土地,一样的资源,一样的兵力,那曹操肯定要吃掉李世民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4 23:28
一,你女朋友是先入为主的看法,很传统的认为曹操就是不好的奸雄吧;
二,你可以找出曹操和李世民之间的共同点,那么,她就会认为有可能喜欢了。就像两个人在一起彼此相悦,当然是要有很多共同语言的啦;
三,要知道,人个有爱,强人所难是不好的,所以,你勉强的让女朋友接受你的喜好,是不是有点不可理喻呢?我认为两个人在一起不是每一样东西都有共同点,而是,每一件事都可以找到快乐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4 23:30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人,官爵至魏王、丞相、冀州牧。魏国的缔造者和奠基者。中华民族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曹丕代汉后,曹操被尊称为“大魏武皇帝”,庙号“魏太祖”。
曹操功绩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在政治上的功绩亦是不凡的.
曹操统一北方的积极作用。 前已叙及,东汉王朝后期,由于政治黑暗,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无法生活,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起义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继之而来的是东汉王朝的解体和军阀混战。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傕等凉州军阀到处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就是打着勤王旗号的东方将领也“纵兵钞掠”。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这种情况的造成,除了应当归罪于东汉王朝的反动统治外,镇压农民起义和破坏社会生产的军阀,自然也是不可饶恕的罪首。但相对的说,各军阀之间,毕竟还是有所差别的。拿曹操来说,他虽然镇压过农民起义和滥杀过无辜人民,但从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他比被他消灭的那些军阀还是胜过一筹的。比如他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这些都将在谈论经济时再介绍。
曹操一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但由于祸害根子在中央,操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如果把袁绍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术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情况:“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在袁绍的宽纵政策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这样,自然不能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所以袁绍虽地较大、兵较多、粮较足,终为操所败。操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比较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我们只要翻看一下《三国志·魏志》,就可以看出在操统治下,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风气都与以前有所不同。朝中既少有倾轧营私的大臣;地方上恣意妄为而不受惩罚的官吏和豪强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司马光说操“化乱为治”,并非无据。而且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的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操还提倡廉洁,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于是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与推行法治政策相辅而行的是操力图集权于己,不容许臣下有结党行为。他下令说:“今清时,但当尽忠于国,效力王事,虽私结好于他人,用千匹绢,万石谷,犹无所益”。操为了监视群臣,设置“校事”。这件事受到大臣反对,认为“非居上信下之旨”。操对此加以解释说:“要能刺举而办众事,使贤人君子为之,则不能也”。所谓“贤人君子”,主要指世家大臣,他们累世为官,枝连叶附,名望和势力很大。操对之一方面不能不加以笼络,使之居上位而不予实权;一方面也利用出身微贱的校事来检查他们的行动。至于这样做有无必要呢?我们可以用日后孙权的话来回答。孙权说:“长文(陈群字)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头,畏操成严,故竭心尽意,不敢为非”。孙权也仿效操设校事一职,可知在当时情况下,设置监视大臣行动的校事,以防汉末和袁绍集团内大臣结党拉派的重演,还是不无道理的。从曹魏政权的内部结构看,世家大臣最多,潜在的危险也较重。曹操为自身及子孙计,设置校事以伺察大臣,虽有些苛刻和搞权术,但不这样,是难以制服他们的。史称:“曹公性严,掾属公事,往往加杖”。操还令诸将家属居邺,以防其叛己外逃,都是操与属下存在着隔阂与矛盾的反映。
总起来看,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所以我们说操之统一北方及其相应采取的一些措施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4 23:28
从政治方针上辩啊,李世民只不过是照搬随朝的制度,没有任何创新,只不过因为随朝刚刚建立了一套新的制度(包括科举),所以得罪了不少人,认唐朝钻了个空子。
曹操可不一样,但把后汉时代的政治格局改变了,以前是外戚,宦官,仕族三分天下,虽然外戚和宦官自相残杀,但光一个仕族也把曹操搞得很烦了。曹操想打破世袭制度,创造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结果被爱戴仕族的刘备钻了个空子。
曹操平定北方,为天下一统打下基础,只有天下一统之后社会才会进步。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4 23:29
你可以从两个人的 知名度,业绩,性格,才华,谋略 ,政治,军事,几个方面对比。
知名度:孟德公明显高于唐太宗(因为连小日本都觉得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最了不起的枭雄)而在后世的影响中,知道孟德公的也要比唐太宗多的很多,比方说你问一个小孩子,李世民,小孩子多半可能不知道是谁,一问 曹操是谁,呵呵如雷贯耳啊。
业绩:这其中的可比性,比较复杂,能让天下国泰民安应该是对做君主的最好的考核,而这方面 唐太宗明显要比孟德公做的好。---但是两人的时代不同,从三国时期的角度来看,孟德公能做到“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了。--况且孟德公没有为老百姓谋得什么好日子,就这一条,你可以不跟你女朋友喜欢的唐太宗去比。
性格:孟德公生性多疑,做不到像唐太宗那样潇洒大度,这一条也可以不比。
才华:哈哈是孟德公最值得炫耀之处了,《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等, 南唐后主可能会和曹操比拼一下文采,但是不是个好君主。
谋略:这明显孟德公要比唐太宗要高的多,曹操虽然有 郭嘉,程昱,荀彧等等谋臣,但是大事上都是自己拿注意,而唐太宗往往都是听从 长孙无忌,杜如晦,刘弘基 等人的意见。
政治:最主要孟德公能在政治上不依赖他人,这点唐太宗略逊一筹。
军事:孟德公是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就连 唐太宗自己都说过::“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综合这几点,我想你的女朋友可能会哑口无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