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19 03: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3:56
车船店脚牙,是指封建时代的一些工作职位。
车:车夫,那时候的车夫经常干一些黑道的勾当,所以,不招人待见。
船:和车一样,也是经常河*做出绑架勒索,乃至谋财害命之事。
店:是指店小二,属于见风使舵之人。
脚:是指的是脚夫,属于以前的搬家公司,但是,当时搬家一般还不知道给你搬那里去了呢。
牙:牙行,也叫牙纪,类似于经济行、交易所、经纪人、中介人。也可扩展到人贩子,媒婆。
全句应为“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
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
俗语文末字之“牙”, “杀”据以上词义当多暗含为双关语—皆主因为产生年代所限,敢怒不敢言,其表面确有牙婆,诛杀如上之解释,其实,似又有“衙—南牙”, 收束,断绝此等社会歪风之解释—所以车船店脚“衙”,无罪也该“杀刹”当是本句诗“藏”的延伸所指。
从当时社会背景上也可以看出其合理性—“阎王爷好过,小鬼难缠”,人们不但认为前者可恨,也一定对加诸于头上如衙役当差的官场盘剥等深恶痛绝;另外,深刻理解了“擒山贼不若制心中贼”的道理的作者对此等丑恶,给出了“杀”不如“刹”、扭转歪风、合理引导等标本兼治的方案。兹作为补充介绍给大家。
最早的“牙”是“私牙”
老北京的“牙商”最初都是“私牙”,也就是所谓的个体户。不过,那会儿的个体“牙商”,没有营业执照,也不用缴税。
由于“牙商”在买卖地的作用举足轻重,虽说还达不到有欺行霸市的势力,但是他可以在价位上玩猫儿腻,比如福建产茶,北京的茶商要找货源,得找“牙商”。“牙商”从福建茶农手里要“铁观音”乌龙,十斤是二两银子,经他之手给北京的茶商,也许十斤就变成了五两银子,他身不动膀不摇,十斤茶叶从中干赚三两银子。
当然,茶商拿到市场上卖,还要加价,十斤茶叶,他也许能卖到六两或七两银子。
您看“牙商”的利有多大吧。难怪老百姓对这一行当有“无罪也该杀”的解恨说法。可是恨归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还离不开“牙商”。
明代以后的“官牙”
所谓“官牙”,就是*允许其吃这碗饭的“牙商”,换句话说,“官牙”手里有*部门发的营业执照。
当时的营业执照其实就是一种营业凭证,这种凭证叫牙帖。为了避免“牙商”扰乱市场秩序,控制物价,明朝*对京城的“牙商”实行了相对统一的归口管理,比如,*他们“串行”。
您是吃茶叶这碗饭的,只能当“茶叶牙子”,不能再到菜啦、肉啦这些行里刨食开“牙”。对*来说,分行管理的最大好处是能监督他们纳税。
当时“牙行”的税相当高。每一行都有*负责收税、评价、处理商人之间的摩擦碰撞等事由儿。
有了“官牙”以后,*下令一律取消“私牙”,没有官方发的牙帖,谁也不行私下当“牙商”。
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清朝的北京叫“京师”,京师专门有掌管“牙商”事务的*,官位为正六品,相当于副局级,官称是顺天府通判。
通判办公的地方在顺天府衙门,地址在今天的鼓楼东大街路北。通判的权力不小,他不但掌管京师各个行当的“牙商”,还根据行业情况,设置“牙商”的数目,向“牙商”颁发牙帖,不是光发,还要定期审核,类似工商部门对企业的“年审”。此外,还要查禁“私牙”。
“牙”没了,经纪人有了
“牙商”的出现,是老事年间商品流通和市场经济的产物。不过,明清两代*对“牙商”的严格管理倒是有可借鉴之处。
首先,老百姓虽然恨“牙商”,但生活中又离不开“牙商”。“牙商”的牟利手段比较多,下招儿比较狠,获利非常大,如果*采取“杀”的办法,将其灭掉,肯定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老百姓不但受不了益,反倒会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当然*要想灭掉这一行当也很难,因为它是在市场经济的土壤里生长出的“怪胎”,“灭”了它,它还会长。*采取必要的手段,把它纳入自己的掌握之中,让它合法化,名正言顺地做自己的买卖,该纳税就纳税,该赚钱就让它赚钱。
这招儿可谓一举两得。其次,在让“私牙”穿上合法的外衣,成为“官牙”以后,又通过严厉的手段制裁那些不穿合法外衣的“私牙”,这一手扶持、一手出拳的打击的做法,让“私牙”没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条件。这招儿又从反面促使想吃这碗饭的“牙商”走正道儿。
实际上这种以疏导为主的管理方法,比那种一味地严厉打击,“堵”或“灭”的方法要有成效。
由此联想到,我们城市生活中的“怪胎”和“顽症”,比如“号贩子”、“黑车”、贴小广告的、卖假*的等,这类当今社会“无罪也该杀”的行为,*部门是否也应该对他们采取以疏导为主的管理方法呢?从某种意义上说,世上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