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3: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6 18:56
古人不仅认识到了凹面镜和凸面镜的特点,还利用这一原理制造了眼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
我国的眼镜大约是在元明时期从外国传入的。初传来时可能只用一片,拿在手里照视,叫做“单照”,至明代已有“合则为一,歧则为二”的双片眼镜,名叫“优逮”。当时眼镜极为珍稀、昂贵。至清代,广东、苏州等地都自制眼镜,广州还出现了“眼镜街”。然后,杭州、北京、上海等地都相继出现眼镜店。故宫里面也专设“眼镜作”。
眼镜品种也增加了,有各种度数的近视、远视、平光、上平下凸等,还有“随目对镜”,质量提高,售价下降,遂使眼镜得以逐渐普及起来。眼镜业在我国的兴起,培养了一批磨镜技工,对于光学仪器的研究与制造有很大的意义。
望远镜在明清时期称为“远镜”、“千里镜”、“窥远镜”、“窥天镜”等。
1631年,科学家薄珏创造性地把望远镜装置在自制的铜炮上。这一创举是很有意义的。世界上采用光学仪器作为瞄准器,还只是近几十年才有的。世界著名科学史家英国的李约瑟博士说:“不论薄珏是不是望远镜的独立发明者,但他应得到望远镜首先用在大炮上的荣誉。”
后来,望远镜也被配置在天文观测与大地测量仪器上。明代历法家李天经领导的编订历法的“历局”也制造过望远镜。
明代末期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最早研制成功望远镜。他曾经和一位近视朋友文康裔同登苏州郊外的虎丘山,使用自制的“存目镜”清楚地看到城内的楼台塔院,就连较远的天平、灵岩、穹窿等山也历历如在目前。
孙云球的“存目镜”据说能“百倍光明,无微不瞩”,大概就是放大镜。他还发明了一种“察微镜”。
清代科学家郑复光在其所著的《镜镜詅痴》中对望远镜的种类、结构、原理、用法与保养,介绍得十分详细,而且切于实际,被后人给予很高的评价。书中介绍过一种“通光显微镜”,基本上也还是放大镜,只是配上平面反射镜,能够减轻目力负担。
郑复光《镜镜詅痴》专门介绍过“取景镜”,不但有旧式的与改进式的,而且对于它的原理构造以及优缺点一一作出说明并附有装置图。这个取景器是在毛玻璃或在透明玻璃上铺上白纸摄取景物的实像。
大概在1844年至1867年之间,科学家邹伯奇在《镜镜詅痴》所介绍的取景器的基础上,去掉反射平面镜,加上照相感光片和快门、光圈等部件,制成了照相机。这在当时还是十分新奇的技术。邹伯奇还摸索配制感光材料,又取得了很好的结果。他用自己研制的全套设备材料拍摄了不少的照片,这些照片成为我国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摄影作品之一。
其中一张现存于广州市博物馆,虽历时百余年仍然形象清晰,表明了邹伯奇研制的全套照相设备材料具有很高的质量。
据史籍记载,探照灯在我国明代末期便已出现,是将烛焰放在凹面镜附近的焦点上,烛焰所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反射后,照到壁上,犹如月光照到壁上一般。
明代末期青年发明家黄履庄也制造出了“瑞光镜”,最大的直径达五六尺。据说“光射数里”,“冬月人坐光中,遍体生温,如在太阳之下”。显然其射程和辐射热量有些夸张渲染。
由于当时只能是蜡烛之类的光源,凹面镜的口径大,它所能容纳的光源也就大,这就使得人们可以提高光源强度,这样经过反射形成平行光以后,照在人身上就有“遍体生温”的感觉,亮度也大大增加了。明清时期我国民间研制的光学仪器还很多,例如“万花筒”、“映画器”、“西湖景”等,这些东西的研制也已经受到西方知识的启发。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光学仪器制造是我国古代物理学的显著成就之一。表明我们祖先对人类科学宝藏的贡献!
眼镜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