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3:5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1 07:12
:不先进的武器在工业系统支持下得优势
与成系统的军队编制相适应,已经是近代化工业国家的日本为自己的军队提供了相配套的完备的武器装备体系。
日军使用的兵器当时并不先进。
并不先进的单个武器
与成系统的军队编制相适应,已经是近代化工业国家的日本为自己的军队提供了相配套的完备的武器装备体系。
日军在抗战中的单兵装备,主要使用6.5毫米口径的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式步*,其具有精度好、射程远和*身长利用于白刃格斗的优点,事实上,由于弹丸细长(二战时最细长的弹头)和特殊的被甲,6.5毫米友坂弹在刚刚离开*口时的子弹章动效应非常明显,穿入人体后很容易爆裂变形,所以三八式步*在200米距离内的杀伤力非常强大。在200-600米内,弹头进入飞行稳定期,因为膛线缠距短,弹头的陀螺效应明显,所以弹道平直,精度高,可能侵彻力比别的弹种强一点,但这种强是建立在弹道轨道都是均质组织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子弹在穿透人体的过程中,不能碰到任何骨头,不能穿过太复杂的内脏,否则一样会产生翻转效果。600米以后,因为动能降低,弹头失稳,由于长径比大,空腔效果也不会比别的*种差。也就是说,在抗日的战场上,在一个恰当的距离,让子弹穿透人体极小的区域,才真的有可能发生传说中的三八大盖杀伤力差,一*穿两眼的情况。。“三八”式步*配有单刃刺刀,刀长500毫米。三八大盖真正的缺陷是动能不足带来的侵彻力不足,对拥有防护的士兵杀伤力低下。日军为了弥补这个缺点,开发了使用7.7毫米口径子弹的“九九式”步*,但装备部队的普及程度远不如“三八”式。
日军所用轻机*主要是人称“歪把子”的大正十一年(1926年)式,后装备中国俗称为“拐把子”的九六年式(1936年额)。歪把子机*的优点是射击准确,但供弹不畅,加上通用的6.5毫米子弹杀伤力不足,杀伤性能不如中国各派军队主要装备的捷克式轻机*(通用德式7.9毫米弹)。日军于1939年研制出7.7毫米口径的九九式轻机*,也因生产能力不足未大量装备。
抗战中日军的重机*为九二式,使用 7.7毫米口径子弹,耐寒性好,远距离命中精度相当高。缺点是靠弹板供弹操作不便且易卡壳。*口焰很小,利于隐蔽提高了在战场上的生存率。
侵华战场上的日军没有装备冲锋*,是拘泥于日俄战争的经验,认为“一门百发百中的大炮要胜于一百门百发一中的大炮”,感到冲锋*耗弹多且精度差,又不符合日本武士最后以刺刀决胜的观念。
日本南部十四式手*(“王八盒子”)因弹簧钢质量差供弹常出问题,被称为“二次大战中最差的手*”。
在迫击炮方面,日军主要装备的90毫米九七式迫击炮性能优秀,弹道弯曲,死界很小,射速快、威力大,重量轻、体积小、便于机动、易于操作、造价低。不过因为中*队同时装备的82毫米迫击炮性能也非常优秀,这使得日军在支援火力迫击炮上并没能占据优势,但日军大量装备了50毫米口径的*式掷弹筒(一个中队有6具),具备一定近战火力优势。
抗战初期,日军地面重武器数量多于中*队。日军一个师团支援火炮有24门四一式75毫米山炮、12门75毫米加农炮(亦即野炮)和24门三八式70毫米步兵炮。
坦克日军也装备不多。
日军步兵标准制式装备包括步*1支,刺刀1把,前后盒弹匣(子弹120发),手榴弹4颗,钢盔1顶,略帽1顶,军服1套,皮鞋1双,水壶1只,饭盒1个,寝具1套,3至10日口粮1份,急救包1个,全套装备重15至20公斤。
也不先进的火力配置
除了单兵武器,日军还在步兵各级编制内配备加强武器,以增强压制火力:
,个别加强的分队配备1具掷弹筒;在步兵小队配备3具掷弹筒;在步兵中队则配备1-2挺重机*,有的还配备1-2门迫击炮;在步兵大队配备2-4门九二式步兵炮,另增配4-8挺重机*(即增强一个1个机*中队),个别大队还加强2门四一式山炮。在步兵联队配备4门四一式山炮或6-8门九二步兵炮,6门37毫米反坦克炮。
在步兵部队中,中队长以下的军官是徒步行军的,而中队长以上的大队长、联队长等都是乘马的。
日本步兵的单兵装备,在抗战初中期要强于中*队,但与美国、德国等国陆军相比,还是有些差距。日军主要步兵轻武器还是三八式步*,自动武器很少,而美军、德军和苏军大量配备了冲锋*、突击步*,是日军无法相比的。
日军在火力配置上,与美德等国陆军相比无疑也是落后的,尤其是坦克的使用上,日军坦克水平低数量少,与欧洲战场美苏德各国部队相比均有较大差距。但对于中*队,依旧是有压倒性优势的。
如人数205人的甲种中队,人数约相当于中*队1.5个连,但拥有步*、轻重机*、掷弹筒、迫击炮等。以装备水平看,已经接近中*队的团级单位。
日军胜在系统化
抗战期间日本陆军装备技术水平不高,主要是因工业水平落后于美英苏等国,战前其军工生重心放在飞机、舰艇方面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地面装备则放在次要发展位置,陆军武器的质量相对于中*队也没有绝对优势。数量少于中*队的日本陆军能用性能并不绝对占优势的装备在中国横行,重要原因在于其系统化程度高。
发达工业国家军队装备优势的一个重要表现便是系统配套、标准化强。
日本从明治维新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建立起完整配套的军事工业,装备基本是自产。与中*队在武器方面自制力差,外购也混乱无序相比,差距不可以道里计。中国国内各派军阀分头购械,仅*支便来自十几个国家,战时常出现件不配*、弹不对膛,还受制于出售国能否及时供应弹药。当时日军的*械性能虽不占优势,却因实现了标准化、系列化而便于组织火力,而且能保障弹药供应。
近代特别是一战以来的武器对抗,除了单项性能对比外,还需要武器配置按作战要求力争达成最优化。日本作为一个实现了近代系统工业化的工业国,在侵华战争前已基本跟上国际战争水平的要求,从而对军队装备进行配置,在陆海军之间、航空兵与地面部队及舰艇之间、陆军的步、炮、骑、装甲兵之间的武器使用能达成有机结合,战时有较好的火力协同。从这点上说,日军在武器上达到二战时期国际先进(陆军次于德美苏英,海军仅次于美军)水平,远强于当时的中*队。
素质和训练:优良兵源与严格训练造就公认强兵
而普遍受过基础教育的日本兵在受到长时间严格训练后,对技术兵器的操作、保养水平更是远优于中国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