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15 07: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21:17
朱瞻基英年早逝,朱祁镇没能得到父亲的真传。继太皇太后张驾崩后,三杨也相继去世。朝政落入宦官王振手中,朱祁镇将明太祖朱元璋“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抛诸脑后。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1449年的土木堡之役后,年少轻狂的朱祁镇终于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蒙古入侵中原,王振怂恿小皇帝御驾亲征
也许是分赃不匀,也许是利益同盟终究不可靠,就在公元1449年,王振突然故意刁难瓦剌使者。得不到好处的也先立刻撕下了虚伪的面具,是年7月,在其鼓动下,蒙古人分兵四路大举进攻中原。
脱脱不花率领兀良哈部进犯辽东;阿剌知院入侵宣府,包围赤城;也先入侵大同;分派一骑兵进犯甘州。大明将领吴浩战死,一向高高在上的王振怎能咽下这口恶气,于是便在众臣反对声中,怂恿朱祁镇贸然御驾亲征,朱祁镇也将军队指挥权授予王振。就这样,朱祁镇走上了令其后悔一生的不归路。
朱祁镇贸然出征,王振任性耽搁行程
15日,大同将领宋瑛、朱冕与也先战于阳和,在太监郭敬的胡乱指挥下,全军覆没,郭敬和石亨逃回。
16日,朱祁镇出发,次日到龙虎台,19日住在居庸关,23日抵达宣府,28日到阳和,8月1日抵达大同。期间遇上大风雨,众将请回,王振不许,直到召见郭敬,才知道瓦剌此次来势汹汹,王振惊恐,这才准备班师回朝。
8月3日回师,王振完全不顾形势严峻,还想请小皇帝幸临其家乡蔚州,于是就打算改从紫荆关回京。然而走了一段路程后,突然想起几十万大军经过,家乡的农田恐怕会踏为平地,便再改道宣府。虽然中间没有停歇,但由于此事耽搁,大军10日才抵达宣府。13日,也先的瓦剌军赶到,负责断后的明将吴克忠、吴克勤兄弟阵亡,朱勇、薛绶前去救援,在鹞儿岭遇到瓦剌伏兵,4万将士全军覆灭。在他们的掩护下,14日,朱祁镇才抵达到土木,众大臣建议立刻退守怀来,而居庸关就在40多公里以外。然而,王振不舍得舍弃那些辎重便加以制止,被随后赶来的瓦剌军团团围困于土木堡。
土木堡一役:明军几乎全军覆没,朱祁镇束手就擒
时值酷暑,将士们又饥又渴。但是位于太行山上的土木堡由于地势较高,挖井二丈深仍不见水。土木堡的南面10多里处本有河流,但已被瓦剌军占据。将士们饥渴难耐,军心大乱。
狡猾的也先得知这一情况后,故意撤掉南面的军队。王振立马令大军往南撤退,经过那河流时,将士们纷纷到河边饮水。这时,瓦剌骑兵突然飞奔而至,明军大乱,死伤者数十万。朝廷重臣张辅等50多人殉国。王振被乱军所杀,小皇帝朱祁镇束手就擒。
分析:朱祁镇本可脱身,奈何王振一意孤行
回顾了明军的整个行程,其实,朱祁镇有两次机会可以脱身,是王振的一意孤行让他落入瓦剌人手中。
从太行山的地图中,可知紫荆关和居庸关均为太行八陉之一,它们也是回京的必经之地,易守难攻。因此,只要明军能及时退入其中的任意一关,并据守关隘,界时再增调其他明军,那么瓦剌军想轻松突破,恐怕也是难以如愿。
当明军决定回师之时,王振最初计划取道蔚州,由紫荆关而入京。其实,这主意的确是上乘之选。如果从此路返回京师,瓦剌军很难追赶得上。一旦明军入关,并安排重兵把守,那么瓦剌也只能望关兴叹吧。即便是改道后按原路返回,朱祁镇仍有机会全身而退。14日土木堡,如果他采纳众臣意见,果断抛弃辎重,轻装疾驰飞赴40多公里之外的居庸关。那么,瓦剌也只能不战而退。朱祁镇从小便遇上赵高一般的王振,刚长大便身陷漠北之地。如果朱瞻基地下有知,必定会问:“若微,为什么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