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14 10:34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1 13:59
恐惧是根植于大脑里的迷团、心理束缚形成痛苦、装在大脑里的硬件、先作用于身体里的反应,根据詹姆斯的表现原理,一个恐怖画面,一个未来的不确定性,一个不可抵御的伤害,一份小小的担忧,小到打针的刺疑,大到危及生命的伤害,远到恐惧后遗症,危及迁怒于自己的心灵折磨。这些行为背后是手心发汗、脸色惨白、冷汗直冒、呼吸加速、心跳剧烈、肠胃不适、不寒而粟、呆若木鸡、肌肉紧张、瞳孔放大等身体反应,这种反应被大脑感知,再经信息加工,这一系列的反应定义为恐惧。
恐惧是针对特定对象所产生的强烈约束的条件反射,并伴有回避行为,有些是自我夸大型,自己也知识怎么回事,但原先的印刻效应是心有余悸,比如儿时打针、玩水吃亏、恐高、害羞等。一般性的恐惧症采用系统脱敏,惧怕打针就亲自挨受疼痛或安抚放松转移注意力,通过假想场景设计演习和亲自逐步实践感受,然后进行反击感觉并不那么可怕。
人们在遭遇突然恐怖事件时,都会出现短暂性行为和意识空白,然后应激反应产生逃避或反击,逃避的胆小鬼会产生印刻性惧怕,反击的产生英雄气慨。平日里常见的是拍一下肩膀都会发抖,对以前的记忆性场景条件反射恐惧,从某种角度看,恐惧是某些感觉自我剥夺,得不到正面的体验,从而导致恐惧。人到老年,反倒易产生急躁症、抑郁、自卑、多疑、孤独和恐惧死亡心理,对于恐惧死亡心理,是态度、意识、反应等内在的成长自省和外在防御焦虑恐惧、抗拒及防御。
如果一个人追求内在成长自省,会感觉自己有使不完的余辉,更应该帮助别人,把行为反省作用在一种具体的需要感、责任感、重视感、任务感,会时常检视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还没有完成,越发的产生好奇心,不输于十岁儿童般的好奇心。如果一个人防御性面对生活,愈发的衰老和无力感产生抽象的杞人忧天,人越老越偏执,与自省类型的相反,衰老恐惧焦虑的是心态,与年龄无关,从某些角度看是担心老无用,而不是恐惧死亡,因为古语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除了放心不下的事要交待,内心平静的忏悔并承认命运的摆布,意识不清醒时会说些要去回老家或找什么人去。
谁都想多活几年,在躺在病床上会有否定、发脾气、与医生妥协、更加抑郁或交待后事等各种复合性情绪变化。人到暮年,已阅尽天下所有人间百态,尝尽天下所有的酸甜苦辣,已知天命不可违,生老病死已是人间常态。一切不良的情绪都是对自身的折磨,由于是力不从心的衰老,心灵与身体上是双重叠加折磨。无论恐惧什么,生气什么,担心什么,都是无益于身心,唯有返老还童式好奇心大发,才是真正的年青心态。
本.弗莱彻和卡伦.潘发明了DSD(做点不同的事)的行为练习法来改变坏习惯。心理学家艾伦.兰格为了研究变老之谜,在试验中分为时光穿越组和怀旧组,时光组模拟那个时代的过去所发生的氛围事情,相当于穿越式的生活还原。而怀旧组仅仅是思想上的回忆式怀旧活动,其他行为自由和往常生活一样。时光穿越组如返老还童的心态,神采飞扬,老人还试图丢去拐杖,如当年之勇,而怀旧组没有多少变化。艾伦.兰格在养老院给所有老人一盆花,在嘱托组的老人们,突然像领了一个孩子似的,把花儿当重大任务,又悉心照顾,又对其“交流”,像跟自己的老伙计一样去交流,生活有了新的意义。没有交待过的那些老人把花送人或给别人照看,这两种情况也产生了神奇的对比效果。
从以上可以看出来,老年人恐惧的不是死亡的态度,而是孤独中的衰老和无用,情感连接和生活的踏实感,还有爱的升华,这些才是生命意义的延长。有些科学家,在生命受到危害时,还专心研究,比如力学之父阿基米德,正在研究几何图形,被一个罗马士兵闯入住宅刺死,一代伟人在科学专注中逝去了。我们又把握不了生命的长度,却可以赋予某种意义,恐惧是一种焦虑症,没有任何意义,想转变成压力产生勇气,已力不从心,但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浇花。心态好,至少不会自造病灶,生命的意义也有了,还真能延长生命,总比杞人忧天的恐惧强一万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1 13:59
要知道死亡只是另一种新生,所以说不要害怕死亡,要坦然面对。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1 13:59
怕什么,死亡是每个人的最终归属,趁着现在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想太多,该吃就吃,该享受就享受。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1 14:00
我觉得你需要放宽心,并且给自己找一些事情干,有事情干就不会东想西想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1 14:01
死亡是自然规律,任何人都逃脱不掉,不要多想,现在人很长寿,以后的日子还长着来,尽量去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