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14 16:1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9 20:13
慧能(638-713),俗姓卢,原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后因父亲谪官到岭南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东),生慧能,而为新州人(此据《坛经》和《神会语录》,王维的《六祖能禅师碑铭》则没有记载慧能的籍贯及出生地)。慧能又被记为“獦獠”,这二字当为对南方偏僻地居民的蔑称。《坛经》中这样记载,实际上也有其象征意义,人虽然长得难看,但佛性却与佛无异,所谓“獦獠身与和尚(指弘忍)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坛经》敦煌本)慧能幼年丧父,与老母移居南海(今广东南海县),家境贫困,靠卖柴为生。《坛经》又记慧能不识字,可能他文化程度较低,但是否真的一字不识,却不必去穷究,这也隐含他意,表示了对专依经典权威的一种否定。据说,慧能一天在市场上卖柴时,听到有一人在读《金刚经》,心中有所觉悟,他打听到此经是从黄梅弘忍禅师处得来,于是他安顿好老母后,便到黄梅去参弘忍。这一段因缘,在王维和神会的记载中均无,记在《坛经》中(至于安顿老母之说,则在敦煌本《坛经》中没有记载)。 慧能参弘忍的时间,各种记载不一,大致为二十二岁或二十四岁。见弘忍时,慧能表达了佛性平等的思想。弘忍将慧能安排在磨房踏碓磨米达八个月。传说弘忍为了选择继承人,教弟子各呈心偈一首,以检验是否见性。神秀和慧能各呈一偈,神秀偈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体现了心性本净,客尘所染的思想和修行上的渐修。慧能偈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或“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强调清净本觉,无须修行。弘忍授法给了慧能。这个呈偈的故事为后人的编造无疑。《坛经》和神会记载中关于弘忍授衣于慧能,慧能得衣后南逃广东一事,也是真伪相参。慧能离开弘忍,当是另有原因,或是为逃避官府搜丁。慧能在弘忍门下时并未出家,属于流民。 慧能离开弘忍后,隐居十六年,“混农商于劳侣”,“杂居止于编人”(《六祖能禅师碑铭》)。慧能三十九岁左右,在广州法性寺遇见印宗法师,从印宗出家。后来慧能又到曹溪宝林寺传法。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大梵寺说法,其法语被门人法海编集为《法宝坛经》,从敦煌本《坛经》来看,其中加入了慧能后来的语录。《坛经》后来衍生出多个版本,现存敦煌本、惠昕本、契嵩本、宗宝本四种,以敦煌本最接近于原本。 禅史中记载武则天和中宗曾征慧能入京,慧能不允之事,敦煌本《坛经》和神会都无辑录,《全唐文》中的《召曹溪慧能入京御札》,很可能是后人伪作。当时南宗人特别像临济一系,一般不入官,这与北宗有别。不论朝廷是否真的征召过慧能,这一记载本身也是为了渲染与北宗的区别之处。 慧能于先天二年(713)在新州去世,遗体归葬曹溪,唐宪宗时受大鉴禅师谥号。 慧能的禅法强调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佛性论是其禅法的理论基础,慧能的佛性论强调佛性平等,每个人都有个自性清净心,清净心体上,本有佛性,与生俱来,不是由任何外在的力量赋予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人都能成佛,都有成佛的内在依据和条件。但众生所以未能成佛,是由于被妄念迷住了本心,烦恼、妄念污染了本心,使佛性不能显现,众生难识自心佛性。实际上,众生和佛的区别,是在于迷悟之分,迷则佛是众生,悟则众生即佛。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众生要达到成佛的境界,关键在于明心见性,体认自心本有佛性。这种明、见的认识活动,在慧能是一种观照和亲证。众生的这种明心见性,是需要自身独立完成的,不靠外力,至多也只是大善知识指点一下,是所谓自性自度。这强化了众生的主体性精神。众生之所以能够自度,自己救自己,是因为除了本有佛性之外,众生心中还先天具有般若智慧来观照自心。 通过观照,明心见性之后,众生得悟,与佛无异,成佛了。这种观照,是一刹那完成的,不需要有渐进的过程,慧能称之为顿,顿悟成佛,所谓“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坛经》敦煌本)这种顿悟不需要以渐修作基础,“闻其顿教,不假外修”(同上)。所以慧能对神秀的看心看净并不赞成,他讲,如果说看心,心原是妄,是空幻,也无所看,没什么可看的。如果说看净,人性本清净,看净是执著于净,是净妄。他反对北宗的坐禅,认为如果说有坐禅或禅定之修的话,那么以外离一切境界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慧能应此种方法,实际上是无修之修,或顿修。慧能在谈到自己的无修之修时,提出了无念、无相、无住的三原则,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于念而不念,不念一切境,不念一切法,无内外二相之念,唯念真如法性。无住,念念相续,不停止于任何一法,不受任何一法系缚。无相,离一切事相,只要离相,就能使性体清净无污。 这种顿悟实际上是悟修一体的,所谓顿修顿悟,顿悟顿修。慧能把这一悟修合一的顿悟称为定慧等学。定与慧是一体无二的,没有先后之分,“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同上)定慧相互含容,但从实际倾向看,慧能的定慧等学是要否定北宗所推崇的坐禅的。 通过顿悟,众生顿超佛地而得解脱,进入自由的境界。这种自由并非是*性的概念,而是指精神的自由,内心的清净无染,是对一切事相的超越,对自我的超越。这种超越通过内心的观照而顿时完成,因而也叫内在超越。这种解脱正是永恒的自由,再也不会回到以往的迷执之地,一悟而永逸。解脱的境界,也是无所得的,从迷到悟,并未真正得到什么,所悟到的佛性,原本就在自己心中,本来具有,因而是无得之得,得而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