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明代有什么官职?要详细一点!谢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6:49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06:31

1、内阁

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明太祖废除宰相。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

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大学士均因有太子经师的恩情,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宣宗时期,朝廷事无大小,宣宗均悉数咨询大学士杨士奇的看法而决定。虽然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召见时得以参与各部事宜,然而其还远不如杨士奇等内阁成员得以亲自接见。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

2、三公

明朝的太师、太傅、太保三职的合称,正一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重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授李善长为太师、徐达为太傅、常遇春为太保。建文年间,三公职位被撤。直到永乐二十年八月,明成祖朱棣再恢复三公职位,但无实授。宣德三年,明宣宗授英国公张辅为太师,沐晟为太傅,陈懋为太保,当时三公官职,几乎为专授。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公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3、中书省

是明朝初期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期间的行政中枢。其中丞相为明朝中书省的最高级长官,负责统领六部。明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书令。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4、六部

明朝中书省时期,七卿长官均为正三品。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罢中书,仿《周官》六卿之制,升六部秩,各设尚书、侍郎一人。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所属最高长官为明朝吏部尚书、明朝户部尚书、明朝礼部尚书、明朝兵部尚书、明朝刑部尚书、明朝工部尚书,其常常与都察院之都御史、通政使司之通政使、大理寺之大理寺卿合称“九卿”。

明朝时,重臣任择须由九卿及外省巡抚、总督公开举荐,此为廷推。各部司不能单独决定的国家大事、要事,须经九卿公决,此为廷议。而由三法司无法决定的大型狱讼,以由九卿开会定狱,此为廷鞠或园审。其与明朝内阁构成了明朝的行政权力中心与决策核心。

5、宗人府

掌管明朝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并按时撰写帝王谱系,记录宗室成员子女的嫡庶、名称封号、嗣职袭位、生卒年间、婚嫁、丧葬谥号等事。凡是宗室陈述请求,均为之向皇上汇报,并引荐贤才、记录得失等。明朝洪武三年,设立大宗正院。洪武二十二年,改名宗人府,并命亲王掌管,秦王朱樉为第一任宗人令。此后,均以元勋外戚大臣兼领,不再专设*,其负责事务转移至礼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明朝官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06:31

明朝官职设置按品级,官大小要办其品,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共分18个等级。
明朝(*)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三公(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孤(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原是指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

“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人。

太子的师傅均以别的官衔任命,为明朝*最高级官职;三公为正一品,三孤为从一品,两者位尊权重,但是一种虚职,是皇帝对大臣的加官和赠官的官衔!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明初,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于洪武二十八年(1093)撤销中书省,丞相制度被废除,殿阁大学士,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

原中书省所辖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刑部:管理天下刑名,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直接对皇帝负责,

六部尚书实际上成为朝廷的最高的行政长官,尚书为各部正官,侍郎为六部中各部的副官。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郎中(*)、主事等。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是吏部的最高长官。明代是正二品,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太宰。

[户部尚书]户部的最高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正二品官

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长官,为从二品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正二品

[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从二品,

[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为正二品,

[刑部侍朗]刑部副长官,从二品,

[兵部尚书]统管全*事行政长官,正二品。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和的大臣,正二品,。

[工部侍郎]工部副长官,从二品。

[郎中]在六部中仅次于侍郎的官,是部内各司的主官,正五品。

[员外]“员外”是定额以外添派的人,为五品。

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都察院是明朝*的司法行政监察机构,明朝部,院同治,院、部权并重,院长官都御史与尚书平级,为正二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

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明代为正七品。

[给事中]朝廷中经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

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

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

的*。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

予执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太常寺:主管祭祀

[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长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正七品。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兵部在地方设立的牧养军马机构)卿2人。

太仆寺卿,太仆寺长官,主管传达王命、侍从皇帝出入、车马等职事,正三品。

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副长官,正四品。

鸿胪寺:“胪”是传的意思,“鸿胪”是大传颂的意思。管招待外宾

[鸿胪寺卿]唐代鸿胪寺卿既管朝廷的侍客,又管司仪,明代专管朝廷的朝会仪节,正四品。

[鸿胪寺少卿]鸿胪寺卿的副职,正五品。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

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

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

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

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

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国子监祭酒]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作“国子”,“国子监供祭酒”即国子太学的主官,从四品。

[国子监丞]唐代之后国子监丞为国子监丞国子监内部事务官。明清时期监丞职能是学监的性质,正七品官。

[国子监博士]唐代之后,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

(地方)布政司,府,州,县。

承宣布政使司为明地方(省)最高行政长官,布政使 一省之民事财务总管,明朝全国设有13个布政使司

[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明代布政使的下属*。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府: 明朝全国设159府,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 府的长官称知府,其官正四品,明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

[知府]宋代知府职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为从四品。

[同知]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称为知府,而府的佐官称为同知。明清时期,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州:明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长官称州牧,正六品官。明代知州已降为与县略相等到的地方长官,但文字上仍尊称为州牧,与知县并称牧令,正七品。

[知州]州的长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州属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

[通判]北宋初年设通判之时,职权几乎与知州相同,名为佐官,实际上是与知州共同负责,甚至还是知州、知府的监视者。到了南宋,知州职位较轻,通判职位就更轻了。明代知府以下设通判,定为六品官,实际上同知没有区别。

县:助手有县丞、主簿。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水浒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县丞一职。

[知县]县的最高长官。明代知县为正七品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的军事官,唐代列为从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为八、九品,县主簿为九品。

总督:明代具有节制地方文武*权力的朝廷命官。明代还有管辖专门事务的总督,如漕运总督等,官阶自正二品至从一品不等。

[宣慰使]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袭的“士司”中,宣慰使是最高的官职,从三品官。

[宣抚使]明镇抚一方的军政长官,官阶由原官衔而定,一般是二、三品。

通政使司(*情报机关)通政使1人,大理寺(*司法机关)卿1人, 副都御史(都察院副长官),按察使司(地方最高监察机构)按察使9人,按察使 一省之司法掌握者。 。

与知府同级的四品官还有:按察使司副使26人,大理寺少卿4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1人。

此外,尚有四品以下,如参议、六部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六品以上*,数以百计。

[通奉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二品散官。

[通议大夫]唐宋两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正三品。

[资政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资善大夫]元明两代二品文官。

[资德大夫]元明两代二品文官。

[奉直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管。

[奉训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顺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文官,明为从三品。

[正奉大夫]元明两代从二品文章。

[宣德郎]唐宋两代正七品文官,明清两代从六品、正七品文官。

[宣议郎]唐宋两代从七品文官,明代正七品。

[荣禄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一品文官。

[光禄大夫]汉代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的长官。魏晋以后有其名而无其职,唐宋以后成为阶官的称号,从二品官。元明为从一品,清为正一品,成为文臣最高的阶官。

[公、侯、伯、子、男]这是皇帝授封的爵号。“公”是“王”以下最高爵号。明代仅封侯、伯。

[文林郎]从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正七品。

*派出*

[安抚使]朝廷派往边疆重要地区统辖军民的*。明代仅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有此官,官阶一般是正三品,如原来官衔在二品以上,派出时则称安抚大使。

[巡按]明代派遣监察御史分赴各省区巡视,考核吏治,称为巡按,一般仅有六品官。官阶虽不高,但可以与省区行政领导分庭抗礼,知府以下要服从他的指使,事毕回京。

[巡抚]明代凡是文职*奉命出朝,统称“巡抚”,这官职是临时性的。巡抚的职责随时随事随人而施。

[经略安抚使]此后大多经略安抚使统管军民。明代只称“经略”而不称“经略使”,官阶比总督略高。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或从一品。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称为钦差。

转运使]唐代经理江淮米粮、钱币、物资运输的*,宋代称漕司,明清两代称漕运总督,一般是二品官。

这些由*派出到地方工作的*,为临时的官职,任务完成之后,回朝复旨,职务也就自然取销。宣德之后(1426—1435),许多巡抚不再回朝,而成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

[洗马]洗马即前马,也是先驱的意思,是太子的侍从,一般为三品。

[驸马]“驸”就是“副”的意思。驸马都尉与奉车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车的近臣。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驸马都尉,因此,驸马成为皇帝女婿的专门称号,而不是官职。明代沿用这个名称,

[郡王]隋唐以后,郡王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名。清代郡王并不取郡名,而是取美名冠之,如顺承郡王等。

武官名称及品级:

[宣威将军]明代从一品武官。

[建威将军]明代从一品武官。

[龙虎将军]明代正二品武官。

[总兵]明代总兵官阶无定制。

[副将]明代副总兵改称为副将,次于总兵一级,为从二品武官。

[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昭勇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参将]明代总兵之下设参将分守各地。正三品武官,次于副将一级。

[怀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定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信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宣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显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守备]明代正五品武官。

[武略将军]明代从五品武官。

[武义将军]明代从五品*。

[武节将军]明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将军]明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千总]明代正六品武官。

[昭信校尉]元明两代正六吕武官。

[昭武将军]元代称为大将军,明代正品武官。

[把总]明代正七品武官。

[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宋代,是边疆要地州县的武职指挥官。元明清三代,巡检仅为九品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06:32

明代官职  宗人府  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为宗人府 宗人令 一人 正一品宗人府 左宗正 一人 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正 一人 正一品宗人府 左宗人 一人 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人 一人 正一品宗人府 经历 一人 正五品 宗人府经历司三公太师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太傅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太保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三孤  少师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少傅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少保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太子三师  太子太师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太傅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太保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三少  太子少师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少傅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少保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东宫  太子宾客 无定员 正三品 东宫大臣  内阁  中极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旧名华盖殿  建极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旧名谨身殿  文华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武英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文渊阁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东阁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左丞相 一人 正一品 中书省  右丞相 一人 正一品 中书省  平章政事 一人 从一品 中书省 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  左丞 一人 正二品 中书省  右丞 一人 正二品 中书省  参知政事 一人 从二品 中书省 洪武九年汰参知政事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中书省左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中书省右司  员外郎 一人 正六品 中书省  都事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检校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洪武二年革检校  照磨 一人 从七品 中书省 洪武二年革照磨  管勾 一人 从七品 中书省  参议 一人 正三品 中书省参议府 吴元年革参议府  参军 一人 从三品 中书省  断事官 一人 从三品 中书省 洪武二年革断事官  断事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经历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知事 一人 正八品 中书省  都镇抚 一人 正五品 中书省都镇抚司 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  考功郎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考功所 洪武元年革考功所  中书舍人 十人 从七品 中书省 旧名直省舍人  吏部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吏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吏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吏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吏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文选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验封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稽勋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考功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吏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吏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吏部文选清吏司 洪武三十一年增设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吏部考功清吏司 正统十一年增设  户部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户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户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户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户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浙江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湖广清吏司  郎中 三人 正五品 户部陕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广东清吏司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户部山东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福建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 四人 正五品 户部山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广西清吏司  郎中 三人 正五品 户部贵州清吏司  郎中 三人 正五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户部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宣德七年增设,后仍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宣德七年增设,后仍革。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 宣德以后主事 七人 正六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浙江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江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湖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陕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福建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河南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山西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户部山东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户部贵州清吏司  照磨 一人 正八品 户部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正九品 户部  提举 一人 正八品 户部宝钞提举司副提举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宝钞提举司 后革  典史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宝钞提举司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钞纸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钞纸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印钞局 后革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印钞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宝钞广惠库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户部宝钞广惠库 嘉靖中革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广积库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广积库 嘉靖中革  典史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广积库 嘉靖中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赃罚库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户部赃罚库 嘉靖中革 ,  大使 五人 正九品 户部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库副使 六人 从九品 户部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库。丁字库二人,嘉靖中革一人,并革乙字、戊字二库副使。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广盈库  副使 二人 未入流 户部广盈库 嘉靖中革  大使二人 正九品 户部外承运库 后革  副使二人 从九品 户部外承运库 后革  大使一人 正九品 户部承运库  副使一人 从九品 户部承运库 嘉靖中革。行用库,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行用库 后革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行用库 后革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太仓银库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太仓银库 嘉靖中革 御马仓,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御马仓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御马仓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军储仓 后革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军储仓 后革副使 四人 未入流 长安、东安、西安、北安门仓,各副使一人  仓旧 二人 未入流 户部东安门 万历八年革一人。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 隆庆六年革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 隆庆六年革  礼部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礼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礼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礼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礼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仪制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祠祭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主客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精膳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礼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礼部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礼部仪制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礼部祠祭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礼部主客清吏司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礼部铸印局  副使 二人 未入流 礼部铸印局 万历九年革一人  兵部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兵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兵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兵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兵部司务厅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兵部职方清吏司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兵部车驾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万历九年并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后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后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职方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兵部  主事 三人 正六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主事 四人 正六品 职方武选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兵部车驾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兵部会同馆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兵部会同馆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兵部大通关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兵部大通关 刑部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刑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刑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刑部其属  司务 一人 从九品 刑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浙江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湖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陕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广东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山东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福建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山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四川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广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贵州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云南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刑部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刑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浙江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江西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湖广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陕西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广东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山东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福建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河南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山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刑部四川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刑部广西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贵州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云南清吏司  照磨 一人 正八品 刑部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正九品 刑部  司狱 六人 从九品 刑部司狱司  工部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工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工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工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工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工部 营缮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工部 虞衡清吏司  郎中 五人 正五品 工部 都水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工部 屯田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工部  员外郎 二人 从五品 工部营缮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工部虞衡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工部  主事 五人 正六品 工部都水清吏司  主事 三人 正六品 工部营缮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工部虞衡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工部屯田清吏司  所正 一人 正七品 工部营缮所  所副 二人 正八品 工部营缮所  所丞 二人 正九品 工部营缮所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文思院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工部文思院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皮作局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工部皮作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鞍辔局 隆庆元年革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鞍辔局 隆庆元年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宝源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宝源局 嘉靖间革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颜料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军器局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工部军器局 后革一人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节慎库 嘉靖八年设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织染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织染所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杂造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杂造局  大使 各一人 未入流 工部广积、通积、卢沟桥、通州、白河各抽分竹木局  副使 各一人 未入流 工部广积、通积、卢沟桥、通州、白河各抽分竹木局 大通关提举司,  提举 一人 正八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万历二年革。  副提举 二人 正九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后革  典史 一人 未入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后革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柴炭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工部柴炭司  都察院  左都御史 无定员 正二品 都察院  右都御史 无定员 正二品 都察院  左副都御史 无定员 正三品 都察院  右副都御史 无定员 正三品 都察院  左佥都御史 无定员 正四品 都察院  右佥都御史 无定员 正四品 都察院  经历 一人 正六品 都察院经历司  都事 一人 正七品 都察院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都察院司务厅  照磨 一人 正八品 都察院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正九品 都察院  司狱 一人 从九品 都察院司狱  监察御史 一百十人 正七品 都察院  通政使司  通政使 一人 正三品 通政使司  左通政 一人 正四品 通政使司  右通政 一人 正四品 通政使司  誊黄右通政 一人 正四品 通政使司  左参议 一人 正五品 通政使司  右参议 一人 正五品 通政使司  经历 一人 正七品 通政使司经历司  知事 一人 正八品 通政使司  大理寺  卿 一人 正三品  左少卿 一人 正四品 大理寺  右少卿 一人 正四品 大理寺  左寺丞 一人 正五品 大理寺  右寺丞 一人 正五品 大理寺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大理寺司务厅。  寺正 一人 正六品 大理寺左寺  寺正 一人 正六品 大理寺右寺  寺副 一人 从六品 大理寺左寺  寺副 一人 从六品 大理寺右寺 后革  评事 四人 正七品 大理寺  詹事府  詹事 一人 正三品 詹事府  少詹事 二人 正四品 詹事府  府丞 二人 正六品 詹事府  主簿 一人 从七品 詹事府主簿厅  录事 二人 正九品 詹事府  通事舍人 二人 从九品 詹事府  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庶子 一人 正五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谕德 一人 从五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中允 二人 正六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赞善 二人 从六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司直郎 二人 从六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清纪郎 一人 从八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司谏 二人 从九品 詹事府左春坊  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庶子 一人 正五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谕德 一人 从五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中允 二人 正六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赞善 二人 从六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司直郎 二人 从六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清纪郎 一人 从八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司谏 二人 从九品 詹事府右春坊  洗马 一人 从五品 詹事府司经局  校书 二人 正九品 詹事府司经局  正字 二人 从九品 詹事府司经局  翰林院  学士 一人,正五品 翰林院  侍读学士 二人 从五品 翰林院  侍讲学士 二人 从五品 翰林院  侍读 二人 正六品 翰林院  侍讲 二人 正六品 翰林院  五经博士 九人 正八品 翰林院  典籍 二人 从八品 翰林院  侍书 二人 正九品 翰林院  待诏 六人 从九品 翰林院  孔目 一人 未入流 翰林院  史官修撰 无定员 从六品 翰林院  编修 无定员 正七品 翰林院  检讨 无定员 从七品 翰林院
庶吉士 无定员 未入流 翰林院 国子监  祭酒 一人 从四品 国子监  司业 一人 正六品 国子监  监丞 一人 正八品 国子监绳愆厅  五经博士 五人 从八品 国子监博士厅  助教 十五人 从八品 国子监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  学正 十人 正九品 国子监  学录 七人 从九品 国子监  典簿 一人 从八品 国子监典簿厅  典籍 一人 从九品 国子监典籍厅  掌馔 二人 未入流 国子监掌馔厅  衍圣公 正二品 孔氏世袭  教授 从九品 教授司 孔、颜、曾、孟四氏  太常寺  卿 一人 正三品 太常寺  少卿 二人 正四品 太常寺  寺丞 二人 正六品 太常寺  典簿 二人 正七品 太常寺典簿厅  博士 二人 正八品 太常寺  协律郎 五人 正八品 太常寺  赞礼郎 三十一人 正九品 太常寺  司乐 三十四人 从九品 太常寺  奉祀 一人 从七品 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帝王庙、祈谷殿、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显陵、康陵、永陵、昭陵各祠祭署,俱一人  祀丞 二人 从八品 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帝王庙、祈谷殿、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显陵、康陵、永陵、昭陵各祠祭署,俱二人  吏目 一人 从九品 太常寺牺牲所  提督四夷馆  少卿 一人 正四品 提督四夷馆  光禄寺  卿 一人 从三品 光禄寺  少卿 二人 正五品 光禄寺  寺丞 二人 从六品 光禄寺,  典簿 二人 从七品 光禄寺典簿厅  录事 一人 从八品 光禄寺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各  署正 一人 从六品 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各一人  署丞 四人 从七品 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  监事 四人 从八品 光禄寺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光禄寺司牲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光禄寺司牲司 后革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光禄寺司牧局 嘉靖七年革。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光禄寺银库  太仆寺  卿 一人 从三品 太仆寺  少卿 三人 正四品 太仆寺  寺丞 四人 正六品 太仆寺  主簿 一人 从七品 太仆寺主簿厅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太仆寺常盈库  监正 一人 正九品 太仆寺牧监 后革  监副 一人 从九品 太仆寺牧监 后革  录事 一人 未入流 太仆寺牧监 后革  群长 一人 未入流 太仆寺群 后革  鸿胪寺  卿 一人 正四品 鸿胪寺  左少卿 一人 从五品 鸿胪寺  右少卿 一人 从五品 鸿胪寺  左寺丞 一人 从六品 鸿胪寺  右寺丞 一人 从六品 鸿胪寺  主簿 一人 从八品 鸿胪寺主簿厅  署丞 一人 正九品 鸿胪寺司仪署  署丞 一人 正九品 鸿胪寺司宾署  鸣赞 九人 从九品 鸿胪寺  序班 四十八人 从九品 鸿胪寺  尚宝司  卿 一人 正五品 尚宝司  少卿 一人 从五品 尚宝司  司丞 三人 正六品 尚宝司  六科  吏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吏科  户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户科  礼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礼科  兵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兵科  刑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刑科  工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工科  吏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吏科  吏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吏科  户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户科  户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户科  礼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礼科  礼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礼科  兵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兵科  兵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兵科  刑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刑科  刑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刑科  工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工科  工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工科  给事中 四人 从七品 吏科  给事中 六人 从七品 礼科  给事中 八人 从七品 户科  给事中 十人 从七品 兵科  给事中 八人 从七品 刑科  给事中 四人 从七品 工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06:32

明朝(*)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令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2、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顺序)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郎中(*)、主事
等。
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刑部: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
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
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
的*。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
予执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管马
鸿胪寺:管招待外宾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
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两
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
被授予此职位。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地方)
县:助手有县丞、主簿。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水浒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县丞一职。

州,最早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成了13个监察区,称为州,州的长官叫刺史,负责监察郡,县的官吏。东汉后,刺史又称州牧。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县。

宋朝州的行政长官才称知州。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
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知州属官有同知(智能ABC中叫同志)、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清朝时,直隶州(76个)散州(48个)

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长官称府尹,宋朝的府属“路”(介于*和州之间)
明清两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没办法谁叫人家是京官呢。

明代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全国150多个府。
以上是明朝的官职。谁知道在朱由检在位是这些官职由谁当的。他们谁是忠诚的谁是歼人。还有谁知道朱由检在位在有哪些有名的忠良可以告诉我啊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为什么来大姨妈胸会胀 少儿学什么舞蹈 青年学什么舞蹈好 成年人学什么舞蹈 福州企业最低工资标准 2013年厦门的底薪是多少 生产要素的需求有哪些性质 生产要素的需求有何特点? 什么是生产要素需求 微观经济学要素需求什么是条件要素需求?它和要素需求有什么不同?_百度... 中国明朝的官衔名称和等级 vivo手机相册中的全部项目,相机,视频是什么关系? 明朝的官职名称和品级 华为手机相册有隐藏功能吗 明代官员等级 荣耀60手机相册最近删除功能在哪 明朝官职大小排行 明朝武将官职一览表 明朝官职与品级 1+8手机相册拼图功能 明朝官阶的等级排列 手机相册有什么功能? 明朝的官员制度 明代行政级别划分 明朝官员品级名称都有哪些? 明朝时期六部各官职从大到小是怎样排列的? 明朝地方官职品级 大家好!我用QQ注册的微信,那我的微信帐号是什么?谢谢大家! qq号登陆的微信忘了qq怎么办 只能用QQ账号登录微众银行吗? 苹果手机相册功能介绍 iphone小组件怎么设置照片 胸腔积液,有可能是肺癌吗 右侧胸腔积水不是结核性的那会是什么?可能是肺癌吗 胸腔积液和肺癌有什么区别? 右肺占位性病变伴下叶不张右侧胸腔积液是癌症吗 右肺占位性病变伴下叶不张右侧胸腔积液是癌症吗 胸腔积液有可能是肺癌吗 胸腔积液有可能是肺癌吗 右肺占位性病变伴下叶不张右侧胸腔积液是癌吗 右肺占位性病变伴下叶不张右侧胸腔积液是癌吗 右肺胸腔积液无淋巴结肿大左肺上叶有结节是肺癌吗 ct显示右上肺钙化灶,两侧少量胸腔积液可能是肺癌吗? 右侧胸腔积液 觉得有些人家 家庭收入也不高呀 但是他们特别舍得花钱的 吃啊穿啊都还挺讲究的 名牌什么的 怎么回... 检查出右侧少量胸腔积液,左肺上叶索条影该如何治疗? 肺癌胸腔积液 肺癌胸腔积液 胸腔积液为血性,经检查找到癌细胞,一定是肺癌吗?请问如果是的话,是晚期吗? 胸腔积液为血性,经检查找到癌细胞,一定是肺癌吗?请问如果是的话,是晚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