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大贪代表都是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26 19:0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7 18:19
乾隆中后期,*呈现以下几大特点:
一是涉案数额从小到大,*案件由少到多。乾隆前期,继雍正肃杀之后,贪污案件极少发生。偶有发生,贪污额亦不大。乾隆前期处理的几个案子,少者数千两,多者也不过数万两,极少有上十万者。像提督鄂善收贿银千两,即被处死。到了中后期,*案接连爆发,涉案金额成倍、成十倍增长,*贪污动辄数万,十万,数十万。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一个小小的贵州知州刘标就侵蚀公帑二十四万两。第二次金川之役中,一个小小的松岗站站员居然一次侵占*近九万两。
二是**由底层向高层发展,涉案*越来越多。一般来说,高级领导干部经过组织程序千挑万选,人格操守和*素质均应大大高于官僚队伍的平均水平。确实,在乾隆前期,因为*而被处理的高级*,不过三五人而已。到了中期之后,形势为之一变。从州府到省级大员,最后到首席军机大臣,都陷入*的泥潭。乾隆中后期二十多年间,省部级*被处理者达二十多人。乾隆皇帝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各省督抚中廉洁自爱者,不过十之二三。”(《乾隆起居注》六十年八月)
三是贿赂公行,窝案串案迅速增多,*呈集团化公开化趋势。
康雍两朝,举朝视贪腐如仇敌。到了乾隆朝,大家对*已经不以为耻,反以为常。在权力已经充分市场化的背景下,办一件事,安排一项工作,升一次官,枉一回法,需要多少钱,都有心照不宣的规定。不懂这些潜规则,在官场是无法立足的。如果不贪污,一个人就无法操纵自己的关系网;如果不贪污,他也没办法建功立业。在一定范围内的贪渎,不但是社会所默许的,而且是必须的。“腐而不败”,是做官的最高境界。
为了自保,*者在*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相互牵连,结成了利益同盟,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即“窝案”“串案”。其主要特征是涉案人员众多,形成了具有紧密人身依附性质的关系网。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到四十九年(1784年),朝廷一连查出了五起贪污大案,都是“办一案,牵一串;查一个,带一窝”。一人败露,则与他有关的关系网上的数十名乃至上百名*就全部被揭露出来。常常是一人犯案,会导致一省官僚体系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