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03 02:01
共2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7-03 06:23
根据其的做法命名。脱胎漆器的制作步骤是:用泥土先塑出模型,然后在模型外面裱上夏布,涂上青漆,等漆干了之后脱去土模,再行髹漆加工上色。其中脱去内胎的做法明显区别于其他一般漆器,故名为脱胎漆器。
福州脱胎漆器是继承中国古代汉族优秀漆文化发展起来的。它品类之多在全国漆器行业首屈一指,大的如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漆画大屏风、彩绘大花瓶、脱胎仿古铜大狮等,小的如烟具、茶具、餐碗、盘、碟、罐等,共有18类1200多个花色品种,它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别致, 装饰技法丰富多样,色彩明丽和谐,可谓集众美于一体,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郭沫若生前曾做诗备加赞誉,称赞福州脱胎漆器是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3 03:31
福州脱胎漆器是清代以来的传统产品,素有三宝之称。艺术精湛、造型优美、小巧玲珑、巧夺天工,早已蜚声中外、久负盛名。国际友人称它为“珍贵的黑宝石”、“东方难得的珍品”。郭沫若先生于1962年来福建视察时,到福州脱胎漆器厂参观后,感慨万千,赞不绝口,欣然命笔赞叹道:“漆从西蜀来,胎白福州脱。精巧叹天工,玲珑生万物。……繁花着手春,硕果随意悦。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
相传发明脱胎漆器这一独特工艺的是一位普通的漆艺人。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名叫沈绍安的人,他出身于一个制漆家庭,从小对佛像塑造就有兴趣,并有一定的塑造能力。有一次,他到官府衙门去修补金字横匾,字迹虽然已经斑驳脱落,里面的木头也都露了出来,可是裱裹在匾额外面的漆和夏布(麻布)却像新蝉脱去的外壳,坚韧光滑,并没有被腐蚀剥落,这一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并从中得到了启发——如果先塑造一个物像的模型,外面再用夏布涂以漆裱糊起来,然后再设法取去里面的模型,留下的不就是一个体轻而表面坚韧光滑的漆器了吗?于是,他就按塑造佛像的原理,用泥巴做材料,塑造了一个模型,并在这个模型表面涂上漆,裹上夏布,在夏布上再涂以漆,再裹上一层夏布,这样用漆和夏布逐层裱糊到一定的厚度,待阴干以后,将它放到水里去浸一定时间,等到里面的泥胎软化时,再将其挖掉取尽,用水清洗干净,剩下的布坯壳却十分坚固且轻巧,再经过髹漆和彩绘装饰,一件脱胎漆器就这样诞生了。从此人们也称这种脱胎漆器叫做“沈绍安漆器”。
福州漆器的传统髹饰技法有黑推法、色推光、薄色料、彩漆晕金、朱漆描金、嵌银上彩、嵌螺铀、仿古铜、绵纹等,解放后又发展了宝石闪光、暗花、堆漆浮雕、雕填、仿窑变、仿青铜,并且把它们与玉器、石雕、木雕等工艺晶结合起来,使福州漆器更加绚丽多彩。早在清末,沈绍安的后代就开始在漆料中加入泥金、泥银等,使漆器灿烂耀眼。他们的作品“松瓶”“桃盘”及脱胎漆器塑像“普陀观音”等在南洋劝业会展出后,获得好评,并在巴拿马博览会以及美国芝加哥和圣路易斯、法国巴黎、日本东京、德国柏林等国际博览会上多次荣获金牌奖和其他奖。特别是建国以来,著名艺人李芝卿曾以锡箔创作了“台花”以及闪光沉花等髹饰技法,对当代福州漆器有着重大的影响和贡献。
脱胎漆器质地坚固,而又十分轻巧,色泽鲜艳,装饰性强,经受从沸点到冰点的温度变化后,仍可保持不变形、不脱漆,因此广受人们欢迎。传说鸦片战争后,一个英国商人携带一只高一米的脱胎大花瓶乘船回国,不幸遇到大风浪,大船沉没,人遇救,花瓶却随船沉人海底。三年后,此人不惜重金委托打捞公司从当年的沉船中寻回了这只大花瓶,却见它依然鲜艳夺目,光彩照人!于是福州脱胎漆器的美名传遍英伦,誉满欧洲。另一个故事是抗战前,在美国芝加哥曾举办过一次万国博览会,福州的脱胎漆器与日本的漆器同列一个展厅,中日两国的漆器看上去都是质量上乘,难分伯仲,评委无法评判。后来有人提议将两国的漆器一同放入锅中,蒸煮三小时,结果日本的漆器化为泥浆,而福州的脱胎漆器却完好无损,理所当然地获得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