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7:55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20:45
这种情况短期内会存在,短期内通货膨胀会使物价上升,商家有利可图,就会招聘员工,扩大生产,从而失业率下降。
在短期中,人们来不及调整通货膨胀预期,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可能低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人们实际得到的工资可能小于先前预期的实际工资,从而使实际利润增加,刺激了投资,增加就业,失业率下降。在此前提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
短期菲利浦斯曲线正是表明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的曲线。所以,向右下方倾斜的菲利浦斯曲线在短期内是可以成立的。这也说明,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这就是宏观经济*的短期有效性。
在长期中,人们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地调整自己的预期。人们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迟早会一致。这时人们要求增加名义工资,使实际工资不变,从而通货膨胀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这时菲利浦斯曲线是一条垂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
拓展资料:
经济学解释
在经济学上,通货膨胀意指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性上升。一般性通货膨胀为货币贬值或购买力下降,而货币贬值为两经济体间之币值相对性降低。后者用于形容全国性的币值,而前者用于形容国际市场上的附加价值。两者之相关性为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
通货膨胀之反义为通货紧缩。无通货膨胀或极低度通货膨胀称之为稳定性物价。
在若干场合中,通货膨胀一词意为提高货币供给,此举有时会造成物价上涨。若干(奥地利学派)学者依旧使用通货膨胀一词形容此种情况,而非物价上涨本身。因之,若干观察家将美国1920年代的情况称之为“通货膨胀”,即使当时的物价完全没有上涨。以下所述,除非特别指明,否则“通货膨胀”一词意指一般性的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之反义可为“通货再膨胀”,即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物价上涨,或紧缩的程度降低。也就是说,一般物价水平虽然下降,但幅度缩小。相关词为“通货膨胀率减缓”,即通货膨胀上升速率减缓,但不足以造成通货紧缩。部分学者认为,中文“通货膨胀”一词字面上容易给人通货本身价值增加的联想,建议改称“物价膨胀”,但并未广获使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20:46
首先通货膨胀不一定会导致失业率下降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当*增加经济中的货币量时,一个结果是通货膨胀,另一个结果是至少在短期内降低失业水平。以下是推导逻辑:
a) 货币量增加,提升支出水平,从而刺激物品与劳务需求
b) 长期的高需求引起高物价,继而引起企业更多的生产,更多的雇佣
c) 更多的雇佣则意味着更少的失业。
经济学家仍对菲利普斯曲线有所争议,但大多数经济学家2014年之前接受了这样一种思想: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短期权衡取舍。这就简单地意味着,在一两年的时期中,许多经济*在相反的方向推动通货膨胀与失业。
然而有一种情况叫滞胀
滞胀产生的原因的一种解释是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的减少,这是一种短期宏观经济波动,可以用宏观经济学总需求-总供给(AS-AD)模型解释。
举例来说,由于中东石油输出国家*不稳定因素引起的世界油价整体上升 ,会引起某石油进口国总供给的减少。对于石油进口国来说,这会增加几乎各个产业的生产成本;该国家各个企业生产成本上升,那么该国家的总供给减少。油价上涨这件事情就是一个供给震荡。
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的一种替代,而当供给震荡发生时,通货膨胀-失业率的表现不是在原有菲利普斯曲线上进行替代交换,而是菲利普斯曲线的向上向右移动(恶化),换言之,该国的通货膨胀-失业率可以仍然有替代效应,但是,它们将会在一个更高(更差)的水平上进行替代。
滞胀产生的另一原因是通货膨胀预期的变化。
另一个例子,某国*考虑到短期通货膨胀-失业率的替代效应,他们认为该国可以容忍以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为代价降低失业率。于是他们使用增发货币的手段,提高了总需求(AD),从而刺激了商品服务的产出,增加了劳动力需求,增加了就业。
然而,时间推移,人们逐渐适应了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对未来的通货膨胀产生较高预期。这种较高预期使得企业和工人在制定/要求名义工资时,考虑更高的通货膨胀调整,即制定/要求更高的名义工资,从而失业率上升。
因此,用提高通货膨胀率手段来减小失业率的结果不会在同一条菲利普斯曲线上长期保持,而是最终会使得菲利普斯曲线向上向右移动(恶化)。
新凯恩斯主义指出了至少三种通货膨胀的形式:
需求拉动型:由于经济发展,总需求(AD)升高而导致的价格水平上升、总产出也上升(失业率下降)。
成本推进型:如上述第一种原因解释,大多数产业的生产成本都突然上涨了。总供给(AS)受到震荡,价格水平上升,总产出下降(失业率上升)。
残留型:持续的通涨增加了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从而制定\要求更高的名义工资,导致企业的工资成本进一步上升,价格水平进一步上升,而总产出下降(失业率上升)。
后两种通货膨胀形式用一条菲利普斯曲线的经典替代理论解释都是不甚恰当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20:46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当*增加经济中的货币量时,一个结果是通货膨胀,另一个结果是至少在短期内降低失业水平。
以下是推导逻辑:
a) 货币量增加,提升支出水平,从而刺激物品与劳务需求。
b) 长期的高需求引起高物价,继而引起企业更多的生产,更多的雇佣。
c) 更多的雇佣则意味着更少的失业。
经济学家仍对菲利普斯曲线有所争议,但大多数经济学家2014年之前接受了这样一种思想: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短期权衡取舍。
这就简单地意味着,在一两年的时期中,许多经济*在相反的方向推动通货膨胀与失业。
滞胀产生的原因的一种解释是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的减少,这是一种短期宏观经济波动,可以用宏观经济学总需求-总供给(AS-AD)模型解释。
举例来说,由于中东石油输出国家*不稳定因素引起的世界油价整体上升 ,会引起某石油进口国总供给的减少。
对于石油进口国来说,这会增加几乎各个产业的生产成本;该国家各个企业生产成本上升,那么该国家的总供给减少。油价上涨这件事情就是一个供给震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20:47
1、当通胀上升的时候,市场上物价水平高了,雇主有利可图,愿意增加供给,于是需要雇佣更多的工人,由此导致失业率下降。